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积极型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在中国知网上,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篇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29篇文章;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篇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6篇文章;以“积极型心理教育”为篇名,检索到5篇文献;分别以“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篇名进行检索,均仅检索到1篇文章。崔景贵(2006)阐述了积极型心理教育的理论来源与思想基础,分析了积极型心理教育与消极型心理教育的区别,并指出,积极型心理教育必定会成为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崔景贵(2013)提出,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类型之一。马学果(2014)从理念、目标、条件、程序、评价等五个方面对高职校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构建,并探讨了模式的建构原则。对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归纳,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研究对象上看,涉及中小学、高校、职业院校、公安院校等学校学生,以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为主,高职生的研究相对较少;二是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上看,对策研究类和应用启示类较多,理论探讨类和校本探索类相对较少,理论探讨多停留在对已有理论的笼统解读,实践探索多是一般性、重复性的经验分享,缺乏理论指导下的特色校本实践和校本实践基础上的模式构建,也很少有研究对模式的内涵、分类、特征等进行系统分析。因此,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既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对教育对象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二、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在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积极”应当成为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核心价值和主线,应使每一个体的心理素质获得更健康、积极的发展,使每一个体的心理潜能得到更充分、自主的开发。“积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蕴:一是“积极”是对过分注重问题矫治的传统消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反动和变革;二是倡导积极的人性观,关注人性的积极面,注重发展个体的积极潜能;三是强调积极解读人类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能从中获得积极意义。概括起来讲,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机能、完善学生的积极品质、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为目标,以帮助学生积极地应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和家长实施全员教育,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和辅导,指导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快乐幸福和自我实现的人的一整套实施程序和操作规范。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含四层含义:一是模式的对象:全体学生;二是模式的核心任务:帮助学生积极应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三是模式的方法:全员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四是模式的目标:优化心理机能、完善积极品质、发展心理潜能,最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快乐幸福和自我实现。
三、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类
根据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方式和内容,可以将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划分为以下类型。
(一)根据教育功能分类
1.积极预防模式。
每个人自身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或品质,通过发展个体的积极潜能,能够积极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积极预防模式,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开发和发展个人的积极潜能,指导其发展出一套积极认识与应对心理问题的积极模式,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防患未然。积极预防模式,有助于使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2.积极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模式,旨在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潜能,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指导学生发展出一套适合个人的、内控的主动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自主发展模式。学校要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各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各阶段的发展任务;同时,更要根据个体差异,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
3.积极矫正模式。
积极矫正模式,旨在帮助个体发展出一套适合个人的、有效的应对心理问题的积极调适模式。通过积极矫正模式,一方面,帮助个体积极认识心理问题,能积极认识到心理问题的积极价值和意义———成长的契机,并勇于自我调适,同时从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并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由此,从“积极认知→积极调适→积极体验→积极再认知……”,发展出一套有效的积极调适模式,构筑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网。
(二)根据教育方式分类
1.认知积极模式。
认知积极模式,是指形成积极的事件或信息的认知和归因模式。认知积极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人、事、物,积极挖掘自身或外部的资源,开发个体的潜能;另一方面,积极理性地解释人、事、物的消极影响,将其视作挑战、机遇和成长的机会,从危险中看到机会,从舍去中看到得到,从中汲取自我成长的动力。
2.情绪积极模式。
情绪积极模式,是积极地体验事件或信息的模式。积极的情绪通常会产生积极的行为及后果,而积极的行为及后果又会强化积极的情绪,由此形成“积极情绪→积极行为及后果→积极情绪……”的良性情绪循环,会使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事情朝坏的方向发展。情绪积极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积极调控情绪,建立稳固的积极情绪模式。
3.行为积极模式。
行为积极模式,旨在帮助个体从自身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积极行为反应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或标准。学校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方式有意识地施加积极影响,强化积极的行为意向,促进积极行为后果的产生,这是帮助学生形成行为积极模式的关键。
(三)根据教育内容分类
1.自我意识积极模式。
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是自我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发展自我、发展与客体关系的前提。自我意识积极模式,旨在帮助个体形成“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的自我意识模式。学校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积极悦纳自我,既欣赏自身的优点,也悦纳自身的缺点,积极看待不足;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2.人际交往积极模式。
人际交往积极模式,旨在帮助个体建立“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的积极人际交往模式。学生人际交往积极模式的形成,需要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悦纳自我,肯定自我的价值;二是悦纳他人,尊重并欣赏个体间的差异及其价值;三是乐意交往,以主动、积极的心态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四是积极看待和应对交往中的冲突或矛盾,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3.学习能力积极模式。
学习能力积极模式,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学习观念、积极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积极模式,有助于实现被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实现不愿学习→愿意学习→热爱学习的学习态度转变,实现不善学习→学会学习的学习能力转变。
4.青春期积极模式。
青春期积极模式,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积极认知青春期的身心变化,积极接纳身心变化带来的影响和成长意义,并自主发展出合适的、积极的行为模式,以顺利地度过青春期,积极面对未来。学校可以开展“男生•女生节”系列活动,如集体舞、性心理专题讲座等,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5.个性发展积极模式。
个性发展积极模式,旨在尊重并欣赏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多元化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90后”或“95后”,通常被视为个性张扬、独立叛逆,一些优点、个性也常被视为问题,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个性发展积极模式,要尊重并欣赏学生的独特个性,可以通过组织系列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引导学生发展独特的自我。
6.心理潜能积极模式。
学生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相对较强。心理潜能积极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出一套有效的、积极开发个人潜能的模式。心理潜能积极模式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积极潜能;二是激发学生开发自身潜能的意愿;三是提供开发心理潜能的机会;四是指导学生自主开发自身的潜能。
四、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倡导积极的人性观,注重以人为本,具有积极性、人本性、自主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
(一)积极性
积极性,是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首要特征,也是贯穿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核心价值和主线。积极性,强调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积极解读学生的问题,以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营造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环境,指导其发展出一套积极的行为模式以适应生活和发展自我,塑造健康幸福的人生。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问题或不足,注重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性特征,无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是对完善学校育人理念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人本性
人本性,体现了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宗旨。叶圣陶说过,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罗杰斯强调,人具有建设性和自我实现的潜能,要顺从人的本性(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性,要求在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尊重并欣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现并发展学生个性的潜能,为每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多元化发展提供平台,引导每位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同时,尊重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多元化评价学生,使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获得最好的发展。
(三)自主性
自主性,体现了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根本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主性,强调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自我成长的力量,积极开发学生自身的心理潜能,使个体心理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自主性特征,要求学校通过教育引导,引导学生自觉地将“积极”这一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心理需求,并指导学生建构出积极的认知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增强个体积极主动地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主动追求幸福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实现自主发展。
(四)全面性
全面性,是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要求。全面性,是指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渗透,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是指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只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强调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协调发展的整体,旨在促进个体知、情、意、行和个性整体素质全面、和谐、积极的发展。另外,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也要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全过程、全方位进行,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构建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系统。
(五)发展性
发展性,体现了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最终目标。发展,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指导学生积极面对和应对成长中的困难或危机,顺利完成每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二是要立足于个体的自主、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心理潜能、优化心理品质、提升心理机能,实现最优化的心理发展。因此,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要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及其干预策略等一般规律,也要尊重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因人而教,立足于每一个个体的积极、可持续发展。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其积极的育人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正在深刻影响和变革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目前还处于初步摸索阶段。随着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不断探索,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会进一步完善、创新和发展,也必将会更有效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马学果 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