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能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在我国,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除了爱国主义外,还包括心理素质相关内容的教育,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学生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培养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等。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要,切实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健康的心理保障,其过程可以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培养良好道德素质的前提,即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管理的能力、正确悦纳自己的能力、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采用相关的心理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修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去影响大学生,以期使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三观,成为能够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的有用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采用科学的方法,运用专业的心理知识,教育学生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的发现并干预,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其解决某些心理困惑,为思想政治教育扫清心理障碍,奠定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从培养目标上来讲,两种教育方式是高度一致,相辅相成的,都是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心理素质过硬的合格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和培养方式的互相渗透证明这两种教育方式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将其孤立开来进行是不科学的,效果也必定不会好,因此,两种教育方式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现阶段,虽然我国所有高校基本上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很多高校也把心理健康课程列入大学生的必修课,但人数很有限。而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所有高校基本上都配备了强有力的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还有一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通过他们基本可以与全校学生沟通。正是因为两支队伍的实力不均等,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成为相关课程一个必然趋势,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健康的心理素养能够极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笔者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并在相关班级做过试点,实践证明,两种教育方式融合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将两种教育方式融合时,一定要注意方法,所谓的融合不是将两种教育方式简单机械的相加,在融合的过程中要擅于寻找两种教育方式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常常可以作为融合时的切入点。对大学生的教育而言,心理方面是切入点,把握了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的形成又有助于健康心理习惯的养成。
三、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两种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推进两种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战略。要实现两种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教会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认识国家、自然和社会,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比较看重对个人道德素养方面的要求,而未注重教育学生如何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生活、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融洽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耐挫力等方面还不够。学校在表彰典型或者写评语时,其标准往往只包括政治立场坚定、思想道德高尚等,而没有心理健康的标准,学生本人也不愿意多谈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校园文化中心里健康的预防性教育严重不足,因此,发现问题时已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摆正位置,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我们认识到,崇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乐观向上的三观对于健康的心理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估摸的作用,所以,思想道德教育是主阵地,主渠道,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其中心地位不动摇。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作用,在我们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可以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到干预的过程中,让学生给自己树立一个标杆,引导其前进的方向,引导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
3.通过点、线、面的教育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所谓“点”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单个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它要求我们执行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认真聆听学生所要咨询的内容,通过这种认真聆听的方式准确地识别学生的内心活动,对学生的叙述积极的回应,研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障碍和挫折,审视自己的成长过程,并通过适时自我表露相关经历的方式增加学生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别谈话融入到心理咨询中,将心理咨询渗透到个别谈话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两种教育方式的无缝融合。所谓“线”式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个人资料的了解以及学生最新的思想动向来追踪、预测学生的心理活动,并及时的加以干预,从而加强两种教育方式融合的牢固性。所谓“面”式教育,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内容渗透到校内精神卫生宣传活动中去。一般而言,此类活动的受众是所有学生,借助此类活动的开展,可以让所有学生有效的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了解一些调节心理状态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以维护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和服务的范围。可以以多种宣传形式比如说广播、报纸、海报等来宣传心理卫生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定期的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定期举行公众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建立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当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并且感觉尚无参加心理辅导的必要时候,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心理状态的调节方案,及时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
4.通过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保证两种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为达到两种教育方式高效、有机融合的目的,建设一支敬业、务实且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必要且非常重要。由于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一直从事一线的学生工作,能及时的获悉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只有加强教师队伍有关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机融合。同时,也要重视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群体比如说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的心理健康技能培训,并逐步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专职的大学教师认定评价体系。通过上述方式和手段,力争培养一支思想政治和心理辅导专业技能过硬,对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活动能够及时跟进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两种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从而解决隐藏在学生内心的健康问题,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作者:杨敏 单位:南通大学医学院
第二篇
一、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形成“人”与“物”的双维预警合力
1.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体作用
学院强调辅导员要“顶天立地”,既要针对所带年级做好心理教育的顶层设计,又要“接地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通过定期走访、座谈、宿舍约谈、深度访谈、宿舍日志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通过组织举办“感悟生命”“感恩常在”“朋辈互助”“面对挫折”等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环境适应、集体融入、自我管理、交友恋爱、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问题,做到“寓教于乐”。学院设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并在每周辅导员例会上对各年级学生心理情况进行汇总,对于问题严重的学生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转介;辅导员定期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沟通情况。据统计,2009级辅导员与学生家长沟通覆盖达133人次,2010级覆盖118人次,2011级覆盖96人次,2012级新生覆盖71人次。另外,在新生心理排查之后,根据排查结果,辅导员将心理问题较严重的5名学生全部吸收到辅导员助理队伍中来,一方面,方便辅导员对其进行关注与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一些事务转移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找到成就与快乐。
2.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雷达”作用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和指导下,学院为每个行政班级设立一名心理委员,上岗前均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些心理委员与同学朝夕相处,就像“雷达”一样,一旦发现有人心理、情绪异常,及时上报辅导员。辅导员与主管书记沟通后,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外围鉴别,视情况需要再进行约谈疏导,心理问题严重者则请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及时进行危机干预。比如,一名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平日表现积极,与教师互动也非常多,每节课都以饱满的热情坐到第一排听课。但从某一天开始,他每节课都坐到最后一排靠门的位置,没有了往日的热情,变得消沉。班级心理委员及时观察到了他的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得知情况后及时与其同宿舍同学以及他平时最好的朋友沟通,并主动联系家长,得知该生的爷爷刚刚病逝,对其打击很大。辅导员主动找到学生,与其进行了3次交流,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与成长经历,让学生要懂得珍惜眼前人,学会坚强,并积极联系家长对其进行关心与抚慰,联系周边同学对其进行关怀。最后,在多方努力下,该生情绪恢复正常,学习更加刻苦。
3.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跟踪学生心理变化情况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心理状态的表达呈现多元化特点,以微博、人人网等为主要媒介传达心声、倾吐心事的形式给心理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新媒体,学生往往把真实的一面隐藏于现实而表现于虚拟的网络。因此,我们的工作要深入到学生活跃的网络阵地中,一方面观察与聆听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与心声,做到有心理变化第一时间给予发现与关注;另一方面以传媒为载体打造网络育人平台,以积极的人生观引导学生,通过写日志、制作视频、照片、拍摄微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手段与学生互动。将学生普遍产生、或者容易在某个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新媒体的表达与教育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例如,2011级一名法学专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个内向、不善言谈的女孩,在日常交往中不愿与朋友分享心声,常常将内心的故事与点滴心声写成日志发表到自己的主页上,网络成为了她表达心声的世界。一段时间内辅导员发现她的文章发表时间都是在深夜,且表露的都是一些感叹人生与离别忧伤的词句,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得消极。辅导员在研究她的文章以及与身边同学交流沟通后,得知她与男朋友分手了。辅导员利用网络平台与她私聊,并与之分享了关于恋爱的价值观方面具有启示性的日志,既避免了面对面谈话的尴尬,又通过积极的网络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转移了她的注意力,使其心情最终得以平静。
二、建立自我疏导机制:立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要想做好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到班级中,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学院立足专业优势,以“开心互助,健康成长”为宗旨,建立了立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自我疏导机制,通过专业社团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
1.充分发挥“贝壳青年社工”专业性组织作用
学院依托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和师资力量,建立了“贝壳青年社工”专业性组织,在社会学系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尤其一年级新生,开展“贝壳彩虹路:新生成长与发展小组”团体辅导活动,形成社会学系师资、社会工作高年级优秀学生和辅导员三方合力,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大学、认识自我,打破同学间的生疏感,提高同学间的亲密度,强化班级凝聚力;同时,对新生在大学学习、生活及未来生涯规划方面进行针对性引导,对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新生成长与发展小组工作在社会学专业师资的全程指导下,在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具体组织下,由社会工作专业高年级优秀学生,结合专业理论与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小组工作以班级为单位,“集体破冰,认识伙伴”“信任沟通,学会合作”“认识自我,设立目标”“学业职业,逐梦北科”4个主题,在学院社工实验室分秋季、春季学期进行6次,在具体内容设计上将学校倡导开展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融入小组工作活动中。
2.做好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设计学院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设计秉承“坚持而轻快,扎实而艺术”的理念,设计灵感来源于学生特定的心理问题,设计目的旨在通过活动启发学生,疏通心理障碍或精神压力,以物传言,触类旁通。例如:针对团体辅导,要不露痕迹地把机会多给一些沉默寡言、内向、害怕交流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此融入集体。对于一些渴望被重视的学生,则可以设计一些节目,让其参与展示他擅长的才艺,使得他的相对优势得以体现,在活动中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与成就感。例如:一名2011级法学专业学生,长期以来存在偏执的心理状态,遇事经常钻牛角尖,不懂得包容与原谅,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斤斤计较。辅导员借助文法戏剧节契机,鼓励其与同学一起创作了《我不是李白》的剧本,让该生扮演一名在精神病院会诊的病人,通过了解想出名想疯了的“白兰度”、骗人骗得忘了自己是谁的“某某”、想当官想疯了的“领导”、还有一位被儿子出卖的装疯老人的故事,使得“李白”最终领悟到了人生最大的美德莫过于包容与原谅。在剧中可以说是“本色”演出的他,通过设身处地的感悟,受益匪浅,在生活中有了很大改观,学会了感恩、包容与谅解。
3.开展“交一个朋辈互助伙伴,多一点微笑与温暖”活动
学院组织开展“交一个朋辈互助伙伴,多一点微笑与温暖”活动,由班级班长、团支书和心理委员有意识地与本班在学业、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进行“结对帮扶”,发挥朋辈间平等交流的优势。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或情绪低落时,其实最需要的是一个倾诉对象,需要将心中的苦闷倾诉出来,而藏在心里,长此以往则积重难返。学院2011级学生张某说,朋辈心灵互助消除了“医患”关系和“师生”关系,相互间可以深度表达,心里有什么不痛快倾诉出来就释然了。
三、建立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机制:多元化方式为学生思想注入阳光正能量
当前,学生有种种思想困惑与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多样,易受外来事物影响与干扰,程度有轻有重,原因并非在于事物的严重性,其根源在于学生没有接受相关知识的武装,不懂得利用相关方法来疏导。针对这一特点,学院在组织学生参加心理素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机制,为辅导员与学生分别注入心理健康的正能量。
1.做好辅导员心理知识的普及
学院充分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师资优势,定期开展辅导员心理专项培训,特聘周湘斌教授等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为辅导员做培训,从专业视角出发,以现实生活中学生实际心理问题为案例,普及如何发觉学生心理问题、如何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以及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沟通交流的工作技巧,并介绍如何运用“个案工作、团体辅导、深度交流”等方式开展工作。同时,重视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定期组织辅导员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参观、与中心教师进行座谈交流,不定期向心理咨询中心教师汇报重点关注对象的情况,并咨询教师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方法,着力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氛围。
2.组织开展有特色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
学院充分挖掘新时期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组织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多元形式使得学生在快乐中受益。例如:开展心理健康快车活动。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设计心理情景剧,鼓励学生积极参演,让学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大学、适应大学,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行为、自我调适情绪,学生收益颇丰。组织集体观看心理电影,本学期组织放映了《美丽心灵》《心灵捕手》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影片,使学生心灵得以触动的同时收获了一份豁达。开展“母亲节”的感恩寄语活动,这是文法学院学生会主办的感恩系列活动之一,鼓励学生通过短信平台、贺卡等形式,抒发对母亲的报答与感激之情。活动最后,制作文法学子“母亲节”感恩寄语,汇编成册寄给学生母亲,对学生家长和学生内心触动很大。这不仅体现了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提醒了学生要珍惜母爱、感恩常在。
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利用专业优势和资源,形成多方协作合力
1.加强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联动
学院立足于专业特点与优势,积极开展与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长效的联动机制,搭起学院有关专业教师、学生与心理咨询中心交流合作的桥梁。同时,积极协调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等优势资源,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个案、团体等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例如:选派一些社会工作专业有热情且学习优秀的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实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以致用。学院2010级社工专业第一名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工作热情、乐于助人,在台湾交流一学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目前,该学生在心理咨询中心实习,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她有了更好的成长和收获,同时也能为同学提供专业性的疏导。
2.加强与班导师的联动
由于辅导员多为年轻人,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而班导师经验相对丰富,在学业、人生规划、心理疏导等方面更能提供有效的指导。基于此,学院不仅充分发挥班导师在学生学业上的引领作用,更发挥了班导师在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上的引导作用。例如,社工1002班的班导师,针对班级学生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大、班级凝聚力不佳等情况,采取小组工作的形式,带领大家一起放松心情、调节心态、增强团结,并一起爬香山赏红叶、班级聚餐,班级的凝聚力改变很大,学生也感受到了大学不仅仅有个人的拼搏,更有集体的温暖;社工1001班的班导师,利用自身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所带班级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案辅导,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作者:史立伟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