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音乐教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音乐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音乐教学

一、激发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音乐作为非语义性艺术,能触发人的思维与联想。当人进入音乐状态时,人对生活、认识的独特感受,纷纷被释放出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高度统一起来。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不做任何讲解,让学生独自聆听,根据自己的感受展开想象。听完之后我问学生脑海中会呈现怎样的景象。有的学生说:“在皎洁的月光下,树影婆娑,山水相连,渔船在水面上轻轻摇曳。”有的学生说:“风景优美的月夜,一群美丽的少女在灯火辉煌的江岸翩翩起舞。”欣赏《瑶族舞曲》时,我先不告知名称,让学生听完后给其取名,学生给取的名有《长鼓歌舞》、《瑶族长鼓舞歌》等。音乐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调节情绪,陶冶积极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于情绪有着奇妙的调节作用,有的音乐使人陶醉,有的音乐使人忘我,有的音乐使人潸然泪下,有的音乐使人翩翩起舞。人在聆听音乐时,会让自己进入与音乐情绪同步发展的状态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调节学生情绪。在开学初,我放一些平和、安静的乐曲给学生听,如马斯内的《沉思》,使学生在假期时的闲散心态得到收敛;在期中或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时,放舒缓柔和的乐曲,如舒伯特的《圣母颂》,让学生临考前紧张的心情得到缓解。音乐是陶冶情感的熔炉,在教学中,我用《国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用《谁不说俺家乡好》激发学生的乡情;用《摇篮曲》激发学生的亲情;用《青年友谊圆舞曲》激发学生的友情;用《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激发学生的爱师之情。在音乐美的熏陶下,在身心自然轻松的享受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培养个性,发展社会适应能力

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存在脱离不了社会。良好的个性是适应社会、适应环境、赢得学习、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关键。要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我主要通过唱游课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唱游课是通过歌唱、舞蹈、游戏、律动、奏乐等内容进行教学的音乐课)。肯定学生的表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唱游课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对音乐的理解。有的学生用舞蹈表达;有的用诗歌和音乐朗诵;有的随音乐的起伏作出一幅画……学生表演完后,我都给予肯定,及时表扬,并加以点评。要求学生练好伴奏,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持久性。渐渐地,学生变得勇于表现,自信心越来越强。在唱游课中,我常常让学生用简单的乐器为歌曲伴奏,如小鼓、竖笛、口琴等。学生伴奏节奏不稳或音不准时,我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练好为止。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耐心和持久性得到锻炼。唱游课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谦让大度的精神。学生的各种社会性行为能在唱游课中得到修正和磨炼,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发展。

四、把握音乐内涵,培养高尚品格

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崇高的境界,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习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我在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时,重点强调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双耳失聪、进入垂暮之年的贝多芬在悲苦贫穷中创作的,表达了作者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做人生的强者的愿望,更希望全人类实现自由解放,最终达到胜利与欢乐。在我的提示下,学生从理论角度,通过音乐的各种语汇感受贝多芬的人生及其音乐的深刻内涵和崇高境界,并认识到贝多芬是位具有崇高品格的音乐巨匠。贝多芬的英雄主义形象,乐观、奋斗的人生观在学生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使学生受到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纷纷表示将来要为民族的富强贡献力量。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中国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距今已有61年的历史,但学生唱起《保卫黄河》时,依然是情绪饱满。乐曲表现出作曲家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坚定的信念、谦虚的态度,这些好的品德都是学生应学习的。在校合唱比赛活动中,我辅导学生合唱《保卫黄河》,学生通过体验,撞击出一束音符的火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追求真理。

五、总结

音乐艺术对开启学生智慧、健康学生心灵具有积极影响。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的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愿广大教师拥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涛 单位:淮安市西宋集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