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综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平台,从课程体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有着正确的角色认同、积极面对现实、对前途充满信心、心境轻松愉快、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基于此,这就需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去抓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创新思想政治课程的工作内容、方法和工具,而且更要注重研究学生对创新性意识的心理活动。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管理身心健康的人才的使命,在这种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程的质量直接与其声誉联系在了一起。其次,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选取问题,就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比重,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学以致用的概念和原理理解为辅。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达到学生容易接受、快速形成创新能力的目标。再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强化情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获得是对已知的知识重新组合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知识认知行为具有建构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课程改革符合这一理念。基于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符合两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积极培养学生将创新性思维、积极的心态与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平台,从尊重差异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切身感受出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理论强调知识和认知结构对个体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布鲁纳强调,在教授公共课程时不能把知识灌给学生,而是要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索和发现。这种“认知—发现”的心理学理论可以使教授思想政治课程的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以达到创新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在教授心理课程,或者思想政治课程时都可以结合一些马克思、恩格斯等伟人的英勇事迹,来丰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手段,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产生好奇的同时主动去探索相关的知识,从而有益于大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其次,从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出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回顾千年来的教育,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的学校中,待命般的被迫接受知识已经成为了“集体无意识”。这种意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模式化后,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理解加以淡化,以至于我们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创新性的敏感度。在个别院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固定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技术死板、课堂全部以老师为中心,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的厌学情绪加重。这就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兴趣,把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目的、动力和学习的价值结合起来,在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魅力所在。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平台,从正确导向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马斯洛等人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生活理想切合实际;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等。这就需要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为学生树立良好、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目标。让大学生摒弃原先的那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政治统治的工具的错误观念,要让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不是应付一门必修课的需要,更是以后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需要。其次,健全的心理健康不仅包括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还包括信仰的健康。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要宏大志向和远大理想,使其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的伟大之处,和里面的深厚内涵,使其看清楚社会发展的应有步伐,以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群众之中,以迎接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挑战。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对社会的感官、分析能力。让他们在社会的实践中充分真正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在认识社会、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精神和能力,以增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观念,并且树立在社会生活中关注社会疾苦的责任感。

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长效体系

在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就会变得相对容易一些,这就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机制加以巩固。首先,要全员化参与,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的,充分调动与职教有关的各类人员的积极性,用于构造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程。学校要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的意见的收集。其次,争取外界的支持,创造企业、社会与学校联合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编制课程,让大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给予有着良好的身心健康和品德的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的空间。再次,由于不隐性知识容易被模仿、复制和传递,所以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对策略、经验等隐性知识的学习。这不仅是以培养心理健康型大学生为导向的理念在实践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作者:刘慧君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