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其他传统行业相互深入融合,创新新的发展生态,从而不断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互联网+”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事业的影响也颇深。高校“边缘生”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本文通过文献法,逻辑分析法,从“边缘生”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互联网+”.给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机遇,从而发现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并依据其面临的困境提出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途径。
关键词: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12月,在参观考察腾讯公司时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是一个世界的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2015年3月5日,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务院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社会经济中的各个领域相互融合,不断促进产业创新,提高效率,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也颇深。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运用新媒体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运用“互联网+”改革与创新,从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互联网+”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冲破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运用新媒体技术,将心理健康教育线上和线下融合,从而给心理健康教育富有时代感,也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得到全新的发展。
1.“边缘生”的概念
最初,社会边缘化研究起始于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P.E.Park)的边缘人理论。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边缘理论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中就延伸出了社会边缘化研究的开端——“边缘人”。而我国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弱势群体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像社会弱势群体这样的概念,表明了社会的分化和分层,也表明了对“强”“弱”区分这类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一种关怀。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复杂性、多元性的加剧,使得社会边缘化问题日趋凸显,社会边缘化引起众多学者对其研究。刚开始,学界将边缘化人定义为“边缘群体”。丁建新认为“边缘群体”是指游离在社会核心价值、信仰、社会集体认同感之外、被社会所排斥和忽视的人群。谢程程指出,边缘群体是与主流群体在认识、价值、道德、心理等方面发生冲突的特殊群体。随着学界们不断深入的研究,由“边缘群体”延伸为“边缘生”。黄金声指出,边缘生尽管有学籍,但因各种原因而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未按规定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马成认为边缘生是文化基础和心理素质相对落后,思想品行易发生障碍,较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吴贵玺指出,“边缘生”就是学习基础较差,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本文认为“边缘生”是由于自身、家庭、学习、社会环境等多种原因,在学习、心理、信仰、社会认知等方面处于劣势状态的学生。
2.“互联网+”给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机遇
2.1促进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高校往往通过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对班级的日常管理,从而对“边缘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做法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缺乏新颖性,而辅导员或班主任由于所带人数较多,容易忽略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边缘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难以帮助“边缘生”解决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促进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创新。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平台,通过数据分析等形式,全面的多方位的了解“边缘生”的情况,从而对症下药。
2.2利用“互联网+”洞察“边缘生”内心动态。我国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使得我们的生活、学习、行业的发展等方面更加快速和便捷。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多样化的心理健康互联网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通过测试,可发现不容易被发现的“边缘生”。心理健康互联网平台也可以记录下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以及学生不愿意当面与老师和学生所说的一些话。辅导员通过平台给出的数据分析,能清楚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同时能及时地选择线上线下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早日帮助学生走出边缘化。
2.3有利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互联网具有广泛性、数字化、大众化、共享性等特性。互联网可以整合全校范围内甚至全国范围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资源的配置、整合及创新等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使用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其健康的心态。互联网也可以将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享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上,使所有的高校都能第一时间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以及学习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识,能让大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
3.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3.1缺乏对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由于社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使得现在很多高校开始尝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有些高校连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都是“虚假”的,形式主义地完成任务。还有一部分高校成立了心理健康站,但是大多数的心理健康站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的“摆设”,并未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站的真正作用。并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时会对四困生加强关注和保护,但往往忽视了“边缘生”这类群体的特殊教育,这样会造成“边缘生”越走越远,最终迷失自我。
3.2系统化的理论支撑欠缺。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心理素质好。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学生在学校中的社交,生活及受教育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关注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刻不容缓。通过一系列会议的召开和文件的下发等举措,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当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只停留在书本讲课阶段,很少有能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心理辅导,缺乏对学生日常行为分析的系统化理论支撑。因此,相关的配套理论急需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满足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需求。3.3心理健康互联网体系不完整在拥有上网功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大学生已成为上网的主要群体,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现在的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起着微乎其微的作用。在高校中最广泛使用的,也仅仅是利用互联网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心理测评平台。因此,在高校改革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完善互联网心理健康体系,使其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4.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1加大对高校“边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高校“边缘生”属于特殊的一类群体,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关心与关注,这样才有助于高校“边缘生”真正脱离边缘化。首先,高校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且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使学生在一个心理健康的环境下生活。其次,高校需要建立“边缘生”心理辅导站,记录每个“边缘生”的具体情况,并对高校“边缘生”进行专业化的心理指导,从而早日脱缘化。最后,高校需要借助其他力量,如父母、任课老师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让“边缘生”深切的感受到自己使被关心与关注的。
4.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在开设专业课之余,还需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开设。高校需要多开设积极、正确、健康等方面的心理学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且还需要在学生的课余实践活动中,多开展有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邀请心理学专家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能更快的了解自己的内心,引导学生不断的健康成长。
4.3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互联网平台。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互联网平台,可以全面的、透彻的了解特殊群体的状态,从而更好的对症下药。第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平台。学生可以通过QQ群、在线直播、公众号留言等方式和教师互动交流,一方面提供教师线上答疑服务,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感悟,实现自助、助人、互助。第二,建立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内容,或者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会依据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建新,沈文静.边缘话语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2].谢程程.单位边缘群体与主流群体的道德冲突及调适之方[J].领导科学2018:16-18
[3]杨晓宁.大学学风的丰富内涵与学风建设的途径.[J].文化学刊.,2008(1):106-110.
[4]马成.浅议五年制高职边缘生不良行为及其矫正[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1):48-49
[5].吴贵玺.转化职高边缘生的方法[J].新课程研究.2011(1):183-188
作者:冯洁茹 代将来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