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地区中学生因心理问题引起的恶性校园事件和自杀现象呈上升趋势,令人担忧[1]。笔者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因素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了强化教育督导评估、完善学校管理与学生评价方式、强化师资培训与社区教育、强化保障措施四条对策建议,以期加强农村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因分析;对策措施

一、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重庆市云阳县现有人口137万,农村人口约99万,有建制的初高中学校57所,中学生6.5万余人,是一个典型的农村人口占比大的贫困县。社会问题复杂,一些消极负面因素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2];年轻父母缺乏家庭责任感,离婚较多,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厌学情绪严重,沉迷网络,其心理自信不能正常建立,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悖等等。

(二)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影响孩子终身。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我县诸多农村学生,其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不利他们健康成长。比如,父母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忙于生计从事体力劳动多,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多采用棍棒教育;农村家庭居住分散,孩子多数在校寄宿,一月或半年才与父母见面,与父母缺乏沟通交流;父母外出务工人员多,把孩子交给隔代抚养。这些孩子受长辈溺爱放纵,难教育[3]。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部门和教育者面临的新问题,必须引起大家高度关注。

(三)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我县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还不够,部分学校管理者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思想仍然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管理者思想影响,重智轻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耐心和细致。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设施设备欠完善,学校不能有效地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据调查,一些学校没有征订心理健康专用教材,仅在《体育与健康》教材中涉及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供教学使用;有的学校每学期心理健康课时只有1-2节,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该课程。这远远达不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学教师人数不低于班级与教师比10:1或教师与学生比1000:1”的要求。全县每所学校超过800人学生数的有32所,而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只有20所,咨询室内均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测评软件、仪器、音像材料等设备。

(四)教师培训因素

教师是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我县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存在诸多不利方面:一是他们缺乏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缺乏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数外等考试科目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但心理健康教师只有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且不成系统,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二是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少。全县在编在职心理学专职教师只有20名。在岗教师工作量大,有的心理学教师还要兼职其他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保证他们正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谈不上心理健康咨询了。

二、对策措施

(一)强化教育督导评估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教师评价的工作考核机制中。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农村地区中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建立可行性强、操作性强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进行跟踪督导和科学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实践研究,从大数据中梳理问题,正确归因分析并寻找科学的干预策略。

(二)完善学校管理与学生评价

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管理方式,优化具体措施,细化管理过程,努力践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学校管理者要重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化评价方案,以科学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同时,各学校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厘清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心理健康及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环境氛围。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管理者要从大德育的角度整体思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如何落实到每位教师教育的日常教学中,让心理健康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具体行为。

(三)强化教师培训与社区教育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落实健康教育的根本保障。各级教研培训部门要为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让参加培训合格的教师才能上岗;同时倡导任课教师都来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学校要积极配合社区开展多种方式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成才观,同时强化社区、学校、家长、学生四方面的沟通协调,使社区、家庭、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努力改善学生的教育活动环境。

三、强化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每所学校应该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调查研究,建立心理教师缺编补充机制,争取当地编办的支持,补齐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短板;二是学校要征订心理学教育专用教材,推介心理学健康教育方面的图书资料,供教师选用;三是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心理学教育课程课时,对随意侵占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的行为当作学校教育事故处理,从刚性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的有效实施;四是加快心理辅导室(站)建设,确保场地设施设备到位,切实发挥好心理辅导室的专业指导作用;五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要积极申报各级教育科研课题,建立研究小组,开展富有成效的行动研究,不断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著、论文、案例及优秀教师访谈、心理健康教育现场观摩会等形式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最大化宣传、交流研究成果。

四、总结

农村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系到下一代人的成长成才,是一项现实又长远的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制度上强化管理,行动上具体优化,创造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机制和育人环境,努力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新方法及新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岩.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心理月刊,2019,14(24):55.

[2]毛海燕,王小东.浅谈在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必要性[J].才智,2019(30):127.

[3]冯灵元.浅谈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管理的策略[J].学周刊,2019(31):160.

作者:杨学云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