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然后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因素,最后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虚拟的网络世界、多样化的网络媒介、风险化的网络社交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紧密相连,目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未完全成熟,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未来高校应当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挖掘内涵,通过多样化渠道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力保障。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缺乏网络社交经验,个体的约束力薄弱
网络时代为个体创造了另一个世界———虚拟世界[1]。大量的论坛、贴吧、微博、电子邮箱等网络社交方式让大学生把网络社交作为寄托感情最主要的渠道,网络社交存在虚拟性和匿名性,过度的网络社交会减少大学生现实里感情的交流,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产生孤僻、紧张、冷漠、恐惧等心理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沉迷网络社交将导致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化,逐渐忽视现实中与身边同学、朋友的正常交往,且大学生无法约束个人网络社交的时间,难以权衡网络社交和现实人际关系处理,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由于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的匮乏和对网络环境认知的片面,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感情,导致其在现实中呈现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特点,大学生处理网络人际关系缺乏勇气、毅力、思考,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二)尚未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扭曲内心思想观念
网络资源呈现出庞大、烦琐的特征,大学生难以选择完全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导致其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海量的信息容易使大学生头脑麻木,给他们的认知和思想观念带来消极影响,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未经消化而残留的信息在潜意识里干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思考及个人价值取向,甚至影响大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网络资源是一把双刃剑,依赖和滥用资源成为普遍的网络现象,网络信息娱乐化、碎片化的特点,降低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真实性[2]。大学生网络信息的筛查和分辨能力不足,对网络信息处理不当,不仅降低了大学生心理感知能力,获取的网络信息与社会化信息冲突矛盾,而且会使大学生产生认知失调,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带来个人内心思想观念的扭曲,使其陷入偏执、极端、封闭的思维模式,影响个人正常的心理活动。
(三)过度寄托网络以满足情感需求,忽略自身现实需要
网络为大学生满足自身情感需求提供了平台,当大学生需要情感慰藉时,他们会回避现实中的帮助,孤注一掷的在网络世界中寻求心理安慰,造成现实中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出现障碍,导致其人格异化,形成数字化的虚拟人格、封闭人格、迷茫人格及多重人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及个人的成长成才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3]。不同年龄、地域、生长背景下的大学生在网络里的形象是一种所谓的“虚拟形象”,大学生可以塑造不同的“虚拟形象”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久而久之,大学生群体中有部分人开始脱离现实,一味地沉浸在网络虚幻世界中追寻自身情感的需求,逐渐丧失了自身在现实社会中的感知能力和渴望,失去参与现实活动的意识,忽略在现实中树立更有意义的目标。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因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二是保持线上线下人格的统一,三是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四是不过度使用网络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五是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六是离开网络时身体未产生不适应情况。当某一方面出现问题时就会伴随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网络是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形成和提升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控制能力,网络群体关注度缺失、社团朋辈群体文化等因素相互影响,导致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一)主观内部因素———大学生心智成熟度较低
刚迈入大学生活的学生正经历人生道路的转型和塑造期,心智呈现半成熟状态,他们的想法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易于接受新事物、产生新观念,同时其意志力也比较薄弱,容易受到不良意识的影响。大学生目前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心智成熟度较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网络事物的价值观念、适应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稚嫩性,获取网络信息的方式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把控力,网络的虚拟性和娱乐性容易让大学生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被虚假的现象迷惑,容易产生迷茫、困惑等心理问题。
(二)外界客观因素———缺乏正面的干预和引导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经逐步形成了关于自己与他人及社会关系的比较全面的判断标准和自身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而这种体系的建立是由本人、社会、家庭影响和高校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在网络世界中,这个“体系”正在受到外界多方面因素的冲击,造成大学生开始重新自我审视,给学生带来彷徨、困惑等负面情绪。家庭、学校的环境是产生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源头之一。一方面,溺爱、贫困、暴力等有缺陷家庭中的孩子更敏感和自卑,家人无法第一时间把控和指导孩子的网络行为和社交方式。另一方面,高校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的影响力不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提升教育体系规模不完整,缺乏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难以对学生个体进行专业化的心理干预和指导。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
(一)以学院为落脚点,设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板块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落实到各二级学院,借助学院的网站增添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测验、在线心理交流等特色板块,拓宽课外心理辅导的渠道,提供快捷的心理帮扶服务。结合学院发展历程和特色,高校应努力构建贴合当下大学生网络行为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板块,如开设具有学院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板块,设立学院官方心理咨询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等。学院应有效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把握各类学生心理变化的轨迹,设置动态监控体系,重点开设心理咨询预约和危机事件紧急呼救等相关功能,发挥此模式保密性、超距离性、快捷性的优势,帮助大学生高效、便捷地进行在线心理咨询,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救援,提供专业有效的指导,缓解大学生心理紧张和冲突。
(二)以学生课堂为抓手,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微课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微课是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应策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进行教学和指导,鼓励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现和认知自己。教师可通过制作微课和拍摄视频,运用心理普查、角色扮演、自画像等方式,把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融合,紧扣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发展趋势,深入把握学生内心诉求,及时获取学生的听课体验和意见反馈,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诉求和想法。学校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状态去设计课程方向,利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信息系统,学生可以在教学库中匹配到适合自己的微课,与教师和同学在线学习和交流。学校要开展丰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打破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告别传统课堂上提出心理问题尴尬的场景,给大学生提供安全的心理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更乐于、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4]。
(三)以辅导员队伍为核心,构建网络心理辅导咨询体系
辅导员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可以通过在家长、教师、班级之间搭建网络心理互助平台,共同探讨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帮助心理问题求助者得到更全面的支持和帮助。辅导员可以通过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养,召开网络心理健康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和专业任课教师在网上开展在线大讨论等形式的交流活动,提升师生和亲子关系,从而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为了提升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心理辅导的水平,学校应当选派热情、自身心理素质较好、乐于交流沟通的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相关培训,并在心理专家指导下开展心理素质提升实践、举办网络心理健康教学研讨座谈、参加各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学习观摩,从而助力高校在网络平台搭建一支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精准心理服务团队。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提升网络教育技术、搭建多样化新媒体平台、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等方式,融合学院、微课堂、辅导员的独特优势,有效应对网络环境下出现的一系列大学生心理问题,助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2]周奕.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7):154.
[3]赵竞.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理论观察,2018(3):159-161.
[4]焦娜.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6):14,17.
作者:范泽禹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