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摘要: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园内部的生活和学习,加强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变化。为了保证学生可以更多、更好地接受心理知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为小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本文详细地分析并介绍了如何在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正是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的教育水平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另外,小学阶段还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小学班主任不仅是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素质教育要求在小学阶段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注意及时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动态,通过积极引导,保证小学生可以向着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就是教育者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采用学生心理学发展理论和相应的技术,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质品质的形成。纵观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的教育目的和理念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心理学理念和技术对学生进行辅导、教育和训练,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小学生因为年龄尚小,正处于刚刚接触社会的阶段,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班主任往往采用严厉的教学方法管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甚至是逆反的心理,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管是在开展各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还是在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打消学生的逆反心理,帮助学生提升心理适应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地发展。

(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管是哪一科课程的教学,教师往往都喜欢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紧张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也只是被动、机械地去学习,课堂气氛过于枯燥、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彻底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以更加饱满的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心智发育正处于关键时期,所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小学教育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开展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阶段。在过去,大部分教师都觉得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水平之间没有关系,只有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有所提升,然而这种观点并不科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锻炼学生健康的身心。小学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科学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尚小,还未直接接触世界,因此,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发育还处于初始阶段,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较差,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教师应该科学正确地看待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觉得学生的品德有问题。教师如果以这个思想作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还可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可挽回的创伤。小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比如,老师如果过度关注一个学生,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这个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基于此,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尽量不要听取某一个人的意见去处理问题,而是通过多个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后再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尽量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以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比如,某个同学在教室没有人的情况下,将教师的桌椅全部推倒弄乱,同学们的东西全都落到地上。班主任如果过分指责他弄乱东西,那么这个学生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教师可以和这位同学深入地交谈,了解到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就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对其进行教育,比如先委婉地批评他的做法,然后鼓励其他同学关注他和关心他。

(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不管是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还是学习自主性都相对较低,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对其行为和观念可以产生最大影响的就是学生所在的班级环境。另外,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向师性,他们会模仿教师在生活和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而自身却没有很强的分辨能力。所以,班主任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适合学习的氛围,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和学生沟通,共同创设良好的空间。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外部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就是思维的发展和对新事物的接触。班主任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每个学生都会犯错,班主任首先应该意识到学生行为养成的长期性以及心理发展的复杂性,耐心地容忍学生的错误,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二是健全学生性格,培养学生正确交往的观念。人和人之间需要沟通作为桥梁建立关系,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语言应用不够娴熟,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困惑。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是导致学生不能正常和他人交流的主要原因,这类学生容易被其他学生孤立,这对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和沟通,学会协作,更加团结。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愿意去沟通和交流,这对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三是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构建良好的集体环境。新课改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班主任必须全面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尽量正面评价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也能在班级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小学生活中,难免会有部分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好主题班会,发挥班会的作用。比如开展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我爱我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鼓励每一名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主题班会中来,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打开自己的心扉,交流真实的心得体会。大部分小学班主任都是各科的任课教师,这些教师在开展各学科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用心理辅导策略可以区分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另外,班主任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加入心理品质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将优秀的品质深入学生内心,继而将其转换为学生自身的品质。除了校园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还应该关注学生对社会的感知情况,提高学生社会体验程度,丰富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小学班主任应尽可能多方面地开展教育活动,比如到博物馆参观、到街上公益卖报纸等。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水平,保证他们可以向着全面、综合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可以成为更加适应时展需求的人才。

(四)家校合力,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在过去,大多数的家长将学生交给学校就放手不管了,认为学生的教育工作就是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更加美好和完善的教育工程。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小学生心理特征不同,有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些家长,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奉献给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这也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因素。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保证家长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继而在家中采取正确、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主要作用是为家长提供育儿帮助,并且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家校联合,合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语

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时期,重视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帮助学生彻底消除心理障碍,反思自身优缺点,树立良好的是非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真正成为符合时展需求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敏玲.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3).

[2]兰海娣.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析[J].学周刊,2019(18).

作者:李登秀 单位: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