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黄山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近年来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深入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从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对课程进行大胆改革;并积极构建实践模块,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课程改革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为此颁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等。上述文件均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各高校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总体而言,仍存在受益面窄、手段单一、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训练、与学生及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易发多发态势,“心理育人”仍面临诸多难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创新[2]。黄山学院一贯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每年5月举办,迄今已满九届,早已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从2011年开始学校就为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听课学生近两万人。2011年9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首次作为通识必修类课程面向全校新生开设,开设之初为课内28学时,课外4学时(心理健康测试),其中课内均为理论学时。从首轮授课情况看,一些任课教师将多数时间花在对概念、理论的讲授上,与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区别不大,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未能突出心理健康课的特点。针对上述问题,教学团队成员在反思教学的基础上决定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打造特色课堂。

一、深入研究,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新教育理念,教师们必须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要多了解国内该领域的新动向。教学团队首先引导每位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实现课堂角色的转变。为此,通过教学沙龙、工作坊、进修培训等方式,积极更新教师思想观念。近年来,团队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工作坊,在培训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习借鉴国内同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如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技能培训班”、中南大学主办的“舞动治疗团体体验工作坊”、合肥徽韵心理主办的“音乐治疗工作坊”等。通过参与培训,学习专业技能,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举措、新动态。通过学习培训,教师们认识到: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成长的强烈愿望和巨大潜能[3]。知识的传授当然固不可少,但大学生更想迫切了解的是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相比理论传授者而言,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与健康成长。与此同时,依托校级质量工程立项,引导教师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成员围绕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改革动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问题、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社会干预实施等方面开展研究,近年来围绕该领域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7篇。2015年,在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术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中,由团队成员合作完成的论文荣获一等奖(排名第一)。教学团队成员还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材编写工作,由团队两位教授分别担任第一副主编的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活健康心理学教程》均于2014年被评为省级规划教材,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更被教育部列为“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二、勇于创新,持续推进课程改革

(一)不断调整学时分配

2012年秋第二轮授课时,首次安排了2学时的课内素质拓展活动,一推出就深受学生欢迎。2014年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积极向学校申请进一步调整学时分配,并最终获得批准。从2014级学生开始,心理健康课改为16学时的实践、16学时的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由学生自行登录尔雅通识课平台观看网络授课视频并完成相应任务。实践则是在任课教师指导下进行,主要是综合运用团体辅导、团体训练、心理体验、心理测试与心理解惑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积极地适应环境,友好地与人相处,有效地调适心态。由此初步形成学生课外学习理论、课内专注实践的模式,这样的安排使心理健康课独具特色,让习惯了在课堂上当听众的学生耳目一新。许多学生反映在一周中最盼望的就是那两节心理健康课,老师、学长带着大家做各种各样活动,学生们开心且有收获。

(二)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交流和体验,通过视频、音乐、室外活动等形式,强调学生的心理感受,提高学习兴趣。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理解心理学的理论,并运用所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4]。对学生关心的心理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和演讲,使学生增强认识,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首轮授课时是以小论文作为期末考查,再结合平时的出勤、作业等构成总评成绩,与其余考查课做法基本相同。随着授课方式的改变,且各项实践活动均以小组形式开展,原来的考核方式已不适合。从2014年开始,团队对课程考核方法做了较大调整,总评成绩由实践活动与网络学习两方面按一定比例合成,其中实践活动的评分方式为:实践报告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每一实践项目结束后要求各小组上交一份实践报告,教师按百分制逐一评分。实践心得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40%,课程全部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上交一份不少于1200字的实践心得,教师按百分制逐一评分。平时成绩占总评的30%,由考勤与实践表现两部分组成,分值各占一半。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可以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课内表现,也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提高群体凝聚力。持续推进的课程改革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团队中的两位老师于2017年双双荣获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比赛二等奖。

三、创设促进大学生心理潜能提升的实践模块

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借助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素质[5]。在教学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围绕这一目的,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使心理健康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实际教学中,借助丰富的体验式实践项目,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行合一。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教学团队设计了富有挑战性与思想性的户外和室内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团队合作精神。各类实践活动内容新颖丰富,含义深刻,以体验与启发作为主要教育手段,学生乐于参与、体验深刻、经历难忘。

1.团体辅导

开展的活动有如下几种:指导教师在团体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培训,教师将有共同心理需求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心理游戏、拓展训练、专题培训、团体咨询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任课教师需要在课前做相关辅导工具的准备,并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估和指导。

2.心理剧表演

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行创编心理剧本,经过一定时间排练后进行公开演出。相关剧本均紧密围绕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不仅能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还能帮助学生在排练过程中逐步宣泄不良情绪,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从实际效果看,心理剧演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激情和创造欲望,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学生们在互动表演中学会了良性的沟通交流,在导与演的配合中建立起了和谐信任的同学关系。

3.心理解惑

以往本课程中的心理解惑环节是先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惑。从2015年起团队改变心理解惑的方式,改为由学生小组来负责进行解惑,将讲台让给学生。课程开课之初先由全班学生围绕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恋爱心理等领域,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再由负责心理解惑的各组收集纸条并归类处理,每一小组负责其中某一主题。经三周左右时间准备后,在授课时间,各组指派同学上讲台,借助多媒体设备逐一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困惑,之后再由教师作适度点评。这样一方面切实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去阅读教材、搜集资料、深入思考,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

4.团体生物反馈训练

心理健康中心的行为训练室配置了伟思团体无线生物反馈仪。该设备采用团体分布式Zigbee技术,可同时对20名学生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与交换。具体实施时学生分小组进行,通过对其进行呼吸、肌肉放松、冥想等训练,缓解心理压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5.小组讨论与感悟交流

该环节是对各类实践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结合心理健康相关案例的呈现,让同学们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在老师以及小组长的引导下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通过讨论,促进观点交流,逐步形成共识,从个人建构上升到集体建构。

6.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报

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心理健康主题,在课堂上通过集体讨论、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最终每组至少当堂完成两份宣传报。通过编辑、制作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锻炼文字表达、版面设计等方面的能力;集体制作宣传报的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在课程实施时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实践小组,以小组方式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在各项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切身地感知、体验、领会。从实施过程看,学生普遍较为活跃,参与积极,各项活动开展均很顺利。通过团体训练模块,增强新生班级的团队凝聚力;通过心理测试与心理解惑,帮助学生增进自我了解,摆脱迷茫困惑;通过团体辅导模块,培育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合理认知模式;通过心理体验模块,激发潜能、完善人格。实践活动既放松学生的身心,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增进了大一新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信任与友谊,帮助他们平稳地度过入学适应期。近年来,从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期末总结等多个渠道汇总的信息均表明,学生对这些实践活动非常欢迎,觉得耳目一新、身心愉悦、受益良多。从课程实施效果、校内各方的反馈意见来看,课程创新达到了预期效果。团体辅导及训练活动的开展需要多名有经验的教练共同完成,仅靠一名老师无法胜任,这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几年来,该专业大二、大三全体同学结合《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实务操作》《认识实习1》等实践课程,先后担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践活动助教,分期分批为大一学生作了团体辅导及团体训练。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活动、精心准备、认真组织、协同配合,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积累了宝贵的心理辅导实战经验。应用心理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于2018年经安徽省教育厅鉴定,以优秀等级获批结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只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则课时数非常有限,难以伴随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涯。未来,将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课堂等三个课堂的协同育人,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2]潘莉,董梅昊.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J].思想理论教育,2019(3):90-94.

[3]文成蹊.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24.

[4]张孝义,王瑞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黄山学院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3(4):114-116.

[5]俞国良,侯瑞鹤.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8):125-132.

作者:胡志海 单位: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