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对于学校教育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科学的教育进程;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减少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心智水平和促进健康的人格发展;第三,它是培养德育、智育和体育的重要催化剂,心理健康涉及到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健康的心理素质成就了一个健康的个体。随着现代社会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学校也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中小学群体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收到了高度的关注。传统的说教式心理教育仅限于在课堂上进行基本知识的灌输,缺乏针对性与互动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当前的需要。而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领域,应当被广泛的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塞利格曼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它关注人类的积极情感并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并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1]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传统的说教方式区分开来,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理念和研究方式。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将积极心理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2]它能提升积极情绪,培养优秀品格,增强自主学习动机,而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要素。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能自觉的运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沉淀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生成属于自身的独特意义。积极心理学要求教育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求知、让师生都获得积极情绪的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品格优势和人生态度。基于积极心理的学习策略可以概括为:1.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编写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和活动。3.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

(一)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编写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种类繁多,但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教材却不多,大部分教材流于形式化,机械化,内容也相对陈旧。所以编写适合推动课堂变革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材中应当添加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一致的场景(如生活中由于某件小事和同学闹矛盾),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建构的能力。当学生观察到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或者事件的积极方面,并知道如何焕发起积极的情绪来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根据自己的过去经验选择一种积极的解决办法,从而建构出自己独特的心理地图,去应对心理的消极方面。

(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和活动

在积极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应根据课堂上提出的任务和问题,鼓励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经验给出个性化的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还可以积极构建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生成知识。当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之后,会对自身的积极情绪有更深刻的理解;尽管这些理解可能和字典里的标准解释不同,但是却对学生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这是学生通过主动建而形成的自我认识,学生会更加有认同感,并深刻的记忆在脑海中。这是自身经验的总结,因此不会认为是在被老师灌输知识。

(三)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

积极心理学大量研究认为,人际关系是一个衡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在教案的设计中,要着重体现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应当多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互动,引导他们学会互相尊重。在“感恩—助人”的课堂中,运用团队互助的游戏,设计出特殊情境,让同学去帮助处于困境的人。目的是让其体会到助人的快乐,并对善意和助人有独特感悟和理解。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切身体会,还在脑海中建构出了助人自助的图式。这种交流互动符合了积极心理教育中认识观和教学观的要求,并且在积极与外界的建构中提升了主观幸福感。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不仅能让课堂摆脱以往的枯燥和沉闷,还能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情感,提升心理素质。这些都符合了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社会形势下的一种有效的尝试与变革,它能让心理健康教育更贴合实际,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它的作用。

作者:梁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