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讨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状态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高校实际,有针对性构建“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六道关口”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工作合力,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新时期0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他们正处在青年发育的后期和成年初期的过渡阶段,生活经验不足,独生子女较多,相对比较自我,心理状态不够稳定,各方面的压力也在考验其心理承受能力。最新数据显示:22.57%的大学生存在抑郁、焦虑的情绪,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自杀率2.2/100000)。以某高校为例,该高校在籍大学生人数在4600左右,2013年重点关注的心理问题学生为13人,2018年重点关注的上升到170人;学生主动需求心理帮助的人数由2013年的43人次上升到283人次。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面临诸多挑战。1.已取得的成就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国家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到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各大院校积极响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成就显著,涌现出很多高效做法。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课程教学,并逐步进行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第二,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工作人员配备逐步完善,对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第三,不断转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以往的矫治型辅导模式转变为服务型模式,更为关注对正常学生的心理健康,向预防性、发展性、潜能开发的层次转化等等。2.存在的问题(1)工作定位不高,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高校开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国家、社会、家庭及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2)队伍建设不强,效力发挥参差不齐高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依赖于心理咨询师、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员、心理课程的教师以及朋辈辅导学生。心理咨询师就是心理育人的主要责任主体,专业性最强,同时又是力量最薄弱,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一线辅导员具备专业心理咨询资质的比例不高,平时工作较为繁琐,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不够,心理专业知识体系不完善。心理课程老师授课任务重,参与学生的咨询较少,存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象。朋辈辅导学生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学生的现象,在进行朋辈辅导的同事做好信息员的工作,但缺少有效指导,心理疏导能力有限。(3)心理育人协同机制不协调,育人效果亟待加强一般而言,学工部统筹负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学工部的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种类多、任务重,在各项工作的动态平衡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趋于弱化或开展效果平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部监督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缺少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指标不明确,标准模糊,力度不够,对心理健康工作难以起到科学的评价,积极促进作用不够明显。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六道关口”工作模式构建

1.加大多形式宣传力度,梳通学生心理保健关口。从大学生踏入校门,就正面积极宣传引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起到促进作用,也可更好的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育人目的。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理健康课程采用“翻转课堂”形式,进一步发挥第一课堂心理育人效果,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不断丰富第二课堂,以活动为载体,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心理知识竞赛等大规模的活动,强化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与时俱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线上采取各类心理健康QQ群、微信公众号、心理健康之窗微博等途径,线下采取广播、校园橱窗、心理知识手册、主题班会等途径,全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无缝宣传,引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主动求助”正确心理健康观念,鼓励学生主动求助;把“准”学生心理脉,每年通过选拔--培养—考核—选用的方式选拔一批心理素质较高、沟通能力较强、有服务意识的学生组建朋辈辅导员队伍,有针对性做好相关培训指导,通过在心理咨询室或特色成长辅导室等组织机构担任朋辈辅导的工作和策划举办活动等途径进行实践,形成“以点带面”来共同推进全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2.通过做实心理周报制度,筑牢排查基层关口。建立完善的心理周报制度,辅导员每周按时递交心理周报,将上一周班级学生心理及思想动态以报表或报告的形式反应给有关部门领导,规范心理周报填写具体要求,确保真实有效并做好存档,将心理周报制度列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指标,纳入辅导员的绩效考核。采取心理咨询与成长辅导有机结合,合理分配资源,从学校层面介入和干预心理问题,可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3.通过灵“活”运用危机排查-预防模式,严守预防动态管控关口。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实现定期心理危机排查,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形成“节奏”,即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掌握重点节点将危机排查工作常规化,每年的春、秋季开学、重大节假日、留级退学学生处理时期、毕业生就业关键期这四个敏感阶段严格进行危机排查,并做好排查后干预转介工作;新生心理普查之后,还可进行一次回访+危机干预工作;有“节奏”地实行五轮全校性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对全院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通过心理危机排查的形式来预防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的发生。4.通过落实心理咨询专业化制度,奠定服务学生能力关口。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是每所高校追求的目标。加强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板块的培训力度的同时还要坚持进行心理健康基础工作的严格考核制度,将心理周报、心理辅导等工作均纳入绩效考核中,充分保障队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5.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做好防止学生心理转化关口。从实际工作来看,只有少部分学生进入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更多的学生,需要的是成长辅导。而学生适当的接受成长辅导,也能有效防止心理问题的发展变迁,有效的预防了心理危机。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有学生特色成长辅导室和心理咨询室,把需要成长辅导的学生通过“派单”的形式转给特色成长辅导室,通过成长辅导室的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了成长辅导,有效防止成长问题积累发展成心理问题,做好防止学生心理转化关口。6.通过畅通危机干预流程,严防出现心理问题最后关口。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频发,欲自杀自伤、无故失踪、打架吵架等过激行为屡有发生。高校制定并完善了适合我校的危机干预流程,高效安全的屡次将危机事件转化为教育契机,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维护了学校稳定,也保护了辅导员,获得了家长的支持和肯定。

四、“六道关口”工作模式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

新的心理育人模式的关键点是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特殊地位的发挥是实践中的重点。这支队伍年轻但职业认同度不高、流动性过大、从业年限过短、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心理育人效果。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由学工部门统筹,按照教育部43号令的要求重点建设辅导员队伍。新的育人模式效果的现象,还需解决实践工作过程中的难点,一是从全过程、全方位角度建立长效机制建设,建立相关制度保障动力机制、协同机制、保障机制、反馈调节机制的运行。二是制度的严格执行。从而发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工作合力,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平.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协同与长效机制的建构——以全员育人为中心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19(2).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

[3]《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

作者:何先卫 单位: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