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社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社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后勤社会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快速、稳健地推动着学生住宿的社区化进程,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心理素质教育的新阵地。在高校社区积极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对于培养社会建设合格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我国2012年有关于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小学、初中和高中要配备心理咨询师,可以看到彼时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研究没有包括大学。而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有必要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进行积极研究,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靶向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确保他们健康生活、学习以及就业。

一、评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评价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多角度判断和观察,包括智力水平、情绪控制、人格、自我评价、心理行为、意志力、适应力、社会交往。(1)智力水平:所谓智力是认知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和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执行力有着紧密联系。高智力的学生一般学习效率高,对一些事情有着超乎别人的观点,在学习之外有很多爱好且都能掌握得很好,让人感觉其是学习的天才。当然智力高的学生也会体现严重的偏科,比较钟情于数学或者语文等等。(2)情绪控制:能否很好地控制情绪,这是心理健康的主要一个指标。大学生随着毕业临近存在情绪焦虑,严重的控制不住情绪,特别是男生容易发生冲突。当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就是情绪失控的典型。(3)人格完整度:不完整人格表现不一,比如冲动、多疑、焦虑、愤世嫉俗、嫉妒、冷漠、暴力等等。不完整的人格往往会使人极端化,对他人产生一定程度的伤害,比如言语伤害。大学生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将自己建立在比较封闭的圈子里,非常容易导致人格不完整。(4)自我评价:如果存在心理隐患往往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全面,或者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或者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大学生中存在很多这样人,这种极端的自我认知会影响主体对外界的沟通能力,自然而然影响到了主体的社会交往。(5)心理行为:大学生如果出现不符合实际年龄的举动,往往证明心理行为和年龄的不匹配。一般人认为这是心理年轻或者是老成。实际上这却是一种心理行为滞后或者超前,如果同时存在自我评价缺失、情绪不稳等,可以认为主体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隐疾。(6)意志力:健康者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拥有明确的目标、计划以及行动,更拥有果断的取舍能力。而存在心理隐疾的人,往往犹犹豫豫做事拖泥带水瞻前顾后,做事效率低,胆子小,这往往会影响到主体的人际拓展、主动工作能力。(7)适应力:心理健康的人拥有较强的适应力。初入大学校门有的人难以适应新环境,需要用数月才能和周围的人建立联系,或者有的大学生远离父母情绪变化大学习没有动力,或者难以适应家里经济条件变化对朴素的生活产生恐惧。(8)社会交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会积极乐观,喜欢交朋友,而且在学习上见贤思齐。相反有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自我缺失、言行不一,或者对他人苛责对自己宽容,亦或者存在不纯的交往动机,这些实际上都是因为自我评价缺失、人格不完整或者情绪控制不佳导致的结果。社会交往能力决定了大学生未来就业工作的适应能力,其相对来说比较重要[1]。

二、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态

张英在2011年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出网络调查,最终结果显示:提交文件人数为757人,其中612人存在情绪问题,占比80.8%;145人无情绪问题,占比19.2%;总人数中391人存在不同程度学业问题占比51.7%,这其中98人学习主动性低占比25.1%,有78人学习目标不明确占比19.9%,功利化学习者221人占比55%;大学生适应能力问题者366人,其中221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占比60.4%,心理脆弱者108人占比29.5%,37人存在考试焦虑占比10.1%;心理行为存在问题的集中年龄段为18-22岁。由此可知,我国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情绪问题、学业问题、适应能力问题、心理行为问题。存在治理问题较弱,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群体基本上都是高智商人群,基本上都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因为大学学习环境更加民主,社会交往方面障碍并不是很高。因此,这也就为本论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2]。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看到大学生主要在情绪问题、学业问题、适应力以及心理行为四个方面存在问题。问题的根源是情绪控制能力差,缺乏具体的学习计划功利心过重,而适应能力差主要体现在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脆弱,心理行为问题体现是心里不成熟,多发生于18-22岁年龄阶段。故此我们可以形成具有:端正观念、队伍建设、定期咨询、完善档案、社团介入五大环节的“网上网下社团模式”

(一)网上网下

对应大学生喜欢上网的生活习惯,于网络开设心理咨询、心理问卷等环节。这种方式避免了学生对传统地面咨询的抵触,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大学生主体进行心理把脉找到症结对症下药。在具体交流过程中可以教给大学生自我诊断和自我排解的方法,达到了科普普及目的。网下开展心理咨询部门,接受大学生咨询。同时咨询教师负责维护网络咨询平台,和校内大学生进行交流回答疑问,并积极地收集信息形成数据库。

(二)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属于一种网下环节,但是这种社团活动主要作用是排解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来积极地影响大学生,使其能够战胜自己心理缺点,改变传统的情绪紧张,并在社团成员影响下更好地完成学习提高成绩,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改善生活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摆脱传统的幼稚行为建立健康的思维行为模式。

(三)五大环节

五大环节包括端正观念、队伍建设、定期咨询、完善档案和社团活动。可以说对接了心理教育有关的各个主体和层面,形成一个严密的教育系统。如何端正观念、如何队伍建设,怎么开展定期咨询,现在笔者进行展开叙述。

1.端正观念

从2012年推出的有关于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的规定中,不含有高校,这是因为当时观念没有上去。所谓的端正观念是教育界、各大高校、心理教师、大学生主体四个层次要重视心理教育模式的建立,要正视大学生心理问题,积极地进行校园心理教师、院系主任导员、专业咨询组织三个层级的干预,确保心理咨询、心理介入和治疗顺利展开。要保证大学生个人隐私,要使其放下顾虑积极地投入到调节治疗当中。

2.队伍建设

既然涉及到了三个层次的干预,那么就要具体地成立相应的队伍,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知识的加强,积极地学习心理咨询、介入、治疗等知识。要按照“网上网下社团”工作模式展开工作,发挥网络具有的彻底沟通优势,走进大学生内心,找到其心理症结。所以心理咨询师还要具有平台维护能力,确保平台健康运转。

3.定期咨询

所谓定期指的是三层联防工作机制的运作方式,每天固定时间开放,接受学生咨询、介入和治疗。同时对已经接受咨询、介入、治疗的学生进行周期性观察,以总结具体的调解方案是否有效。

4.完善档案

在心理咨询平台包括网络平台和实体咨询机构都要建立大学生心理状态数据库,将大学生心理分级,A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B级:某一方面出现一定问题的大学生;C级:体现出一定程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D级:拥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大学生。针对不同级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案,对于严重者需要劝退,并联系其监护人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治疗。这种档案的建立除了方面学校管理,更是通过这种档案管理来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

5.社团介入

大学生虽然生活在校园里,但是校园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任何大学生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需要进行社会交流。为了实现大学生交流,学校要广泛地开展各种社团,发挥大学生所长,促进其融入集体,远离网络游戏造成的性格孤僻。可以针对性组建:学习交流社团、生活管理社团、瑜伽社团等等,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缓解大学生比较集中的情绪问题、生活治理能力低下问题、适应力弱以及心理行为问题[3]。

四、总结

高校宿舍社区化管理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高校社区开展有意义的、形式多样、全员参与的心理类的主题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恋爱、自我管理能力等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需求,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和生活的品质。因此,高校社区建立以“网上+网下+社团”心理教育模式展开具体的心理咨询、介入和治疗,在过程中积极地输入心理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正确面对自己,正确管理情绪,建立良好的自理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要求,更能在一些挫折中奋起,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和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熊英,赵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机制研究[J].高教论坛,2011(8):65-67.

[2]张怡,刘艳萍,高宝营,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分析[J].医学争鸣,2007,28(22):2112-2112.

[3]都文霞,卢莉,糜静,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05,7(5):548-550.

作者:钟飞跃 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