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摘要:在微信等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紧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核,寻找更为有效的教育途径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因此接纳微信时代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冲击和挑战,研究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内驱力,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改造微信环境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客体和介质赋予其微时代的基因,使其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群体,才能使教育方式和手段与时俱进,更高效地助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微信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微信俨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潮流时尚,深受大学生的追捧和热爱,镶嵌进学生生活、学习环节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既成事实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1]。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接纳这一现实,紧跟时代潮流,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内在心理驱动力,利用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因素,打造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微信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内考量,所有个体的成长和完善最终都要回归到关系中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现实社交关系基础之上的。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工具,颠覆和打破了固有的社交方式和习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客体和介质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1.1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去中心化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主体具有决策者的中心地位,但微信社交具有平等化和去中心化,在网络环境中,每个参与者都是主体,这就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分明的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对心理健康教育绝对主体的地位产生挑战。

1.2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客体深入思维能力萎缩

微信时代,最容易、最轻松的接纳和认同是微信传播速度和广度的影响因素,微信环境中充斥着强烈刺激人们感官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形成了立体的信息巨浪[2],在最敏感的感官和神经之间形成回路,使得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沉溺于感受层面,加之学生自我克制能力较弱,思维时间和空间被侵蚀,难以从感官的刺激中抽离出来,从表面向内在深入思考,容易造成深入思维能力的退化和萎缩。

1.3造成心理健康教育介质失效

在微信环境下,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具备微信传播的特性,没有使其与微信传播的特点进行有机地结合,就会在微生态中失去生命力,在主体对客体发挥作用方面被弱化甚至失效。微信时代,必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介质结合微信的特点,改造和重新培育介质使其具有微信传播基因,把原来生硬的、冰冷的介质进行解构和重构,依靠介质提升主体的感召力、吸引力和魅力,才能有效发挥介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内驱力

行为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每一个人的行为在他的潜意识里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隐含的需求作为内驱力。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根据层次由低到高的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是递进式发展,只有在低阶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向高阶迈进。在需求理论的视野里来探讨大学生使用微信行为的内驱力,才能了解其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

2.1操作简单、功能强大,满足大学生生理需求

微信具有强大的支付功能,从网上购物到线下支付,微信可以随时随地满足大学生衣食住行方面的需要,避免了许多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简单便捷的操作和强大的功能性使得微信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生理需求。

2.2安全、平等交往环境,满足大学生对爱与归属需求

微信具有便捷、私密、平等的人际交往功能,丰富立体的交流介质,构成了一个虚拟庞大的交际网络[3]。社交对象的选择方面既具有选择权又具有拒绝权,对话环境私密性高。微信平台上不拘泥于现实条件,与不同类型朋友的平等对话,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于安全、尊重的需求,填补了大学生内心爱与归属的巨大缺失。

2.3展现自我,满足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

微信环境中,大学生可以利用宽松、广阔的虚拟网络作为平台,以丰富多样的的媒体语言作为介质,通过具有强烈个人特点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微信环境中打造一个自我满意度较高的人格,通过自我展现、人际互动,交流反馈不断的在微信宽松、丰富的环境中去发掘自身潜能、发挥个人才能,持续的进行自我实现。

3以大学生需求为基因打造主体、客体、介质和谐

发展的微信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生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正面微信时代带给传统教育的冲击和挑战,从大学生内在需求为出发点,赋予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客体、介质微信传播基因,全面营造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3.1以学生平等、尊重、归属需求为基因,打造具有魅力的微心理教育主体

针对传统教育主体面临的巨大挑战,学生各种需求在微信时代已经能够寻求满足的现实情况下,要认清形势、与时俱进,打造受到其他主体关注和欢迎的心理教育主体[4]。首先,要求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放下身段,使用微信、善用微信,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微能力,利用微信深入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社交圈的一员。以平等的主体身份与学生主体进行交流,从而了解学生所思所想,面临的心理困惑,重视学生需求和学生关注的热点,在此基础上为心理健康教育寻找适合的微基因。其次,要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平台,根据不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内在归属需求,构建“电影中的心理学寓意”“爱情中的心理学密码”“心理治愈漫画”“大咖与你面对面”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块。并开设相关论坛进行线上线下的讨论,为有不同需求心理群体提供社交平台,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的影响,提升大学生对于爱与归属的感知力,以专业的知识底蕴、以生动的展现方式引领学生微信文化,增强心理健康微主体的魅力和吸引力,在微信环境中构筑一块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地,发挥辐射作用。最后,要善于利用学生队伍,毕竟学生才是最了解自身需求和接受方式的人,要从学生中选拔一批具有热爱心理学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骨干,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形成心理健康工作者提思路、把方向,学生干部出对策、实操作的队伍结构模式,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双向交流和碰撞,这样心理健康微信主体本身也具有了学生的血液,被赋予亲融性、潮流性、鲜活性和可持续性,能够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学生最容易、最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推送和传播,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微主体的作用。

3.2以自我实现需求为基因,引导更多教育客体成长成才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也是当代大学生的最终理想,因此作为微时代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内含能够引导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基因,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占据微教育高地并且是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最关键基因。所以开展微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以此作为内核,才能保障步子不乱、路子不偏。首先,要针对目前在微信圈里传播最热、最快的流行文化后面隐藏的心理现象进行发掘,对于能够帮助大学生人格完善、三观正确的流行文化进行宣扬和强化,对于错误的、负面的流行文化进行抵制和批判,拨乱反正,在纷杂的微信圈中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权威,吸引和引导更多的客体提升理性认知和判断力,在此过程中逐渐帮助大学生构建完善的人格、树立健康的三观,促进教育客体成长成才[5]。其次,对学生身边发生的或者学生关心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及时发声解决学生困惑,提升理性魅力。开设线下线上的讨论模块,进行正面引导和心理疏导,架设客观的、科学的、接地气的渠道让学生了解真相和案例背后的心理原因,用他山之石攻玉。最后,紧切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群体发展面临的心理问题,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引导各年级辅导员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针对大学生新生面临的适应和交往问题等、大学二三年级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学业压力问题等、大四学生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微信平台和朋友圈发送相关的研究成果,将线上的心理专栏和线下的心理讲座进行有机结合,聚焦学生潜能的发展,助力学生不断地自我实现。

3.3以贴近大学生衣食住行为基因,打造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介质

客体对介质的接受性和认同性的强弱程度与主体对客体教育效果直接相关。而微信环境为客体提供了海量的可选择性,这就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微信环境中介质供应的难度,如何选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介质是微心理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生理需求的满足是大学生最低层次的需求,要以此作为切入点,发掘学生衣食住行行为背后的心理内驱力,以趣味性和语言性的方式进行呈现,利用图片、视频、绘本、寓言等微信中最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传播的组合介质进行推广,实现在人间烟火中体味内在联系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6]。

4结语

总之,技术可以改变思维和行为,在微信等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紧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核,寻找更为有效的教育途径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因此接纳微信时代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冲击和挑战,研究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内驱力,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改造微信环境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客体和介质赋予其微时代的基因,使其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群体,才能使教育方式和手段与时俱进,更高效地助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朱琳.浅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

[2]冯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3]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创新刍议[J].新媒体思政,2013(5).

[4]胡平建.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教育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

[5]武光路.利用微信平台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教育探索,2016(2).

[6]何炎芬.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的建设[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9).

作者:王凯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