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课堂内容以活动为主,通过开展活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品质。本文从农村小学的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设计活动方案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

一堂实效性很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里困惑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话题,而学生的这些困惑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中的表现往往是不一的”[1]。因此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一定要充分研究本校学生,挖掘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心理需求的共性,设计具有校本性和地域性特征的活动方案。

1活动方案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情况

1.1克服“留守”给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造成的困难

目前,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占有很大的比例。据调查发现,乡镇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达30%以上,稍微偏远一些的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高达90%以上。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不容乐观。家庭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温暖,隔代教育问题表现明显。在这些学生中,其中学习好的表现为听话、懂事,但是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冷淡;学习不好的则表现为孤僻、厌学甚至破罐子破摔。针对这一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首先要定位自己的角色:是老师也是家长,还是朋友。其次,活动目标要紧密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在所有的活动中始终把营造充满关爱的班级文化定为活动的目标之一,让学生把家里失去的温暖在学校弥补回来。

1.2弥补家长因文化程度不能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缺憾

据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味地向孩子索要考试成绩。对孩子的教育要么是枯燥的说教,要么是粗暴的斥责和体罚。美国精神病专家鲍尔比指出:“儿童的心理健康关键在于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2]。”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给每个级每学期都应设计一到两节有家长参与的活动课,让家长和学生亲密互动,倾心交流。既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也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艰辛,更重要的是让家长深入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交流是教育的最好方法。

2活动方案要充分考虑寄宿生的心理需求

目前,乡镇中心小学的寄宿生人数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是离城市较近的乡镇中心小学,寄宿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当地学生人数。据调查结果来看,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主要是他们的生活现状及其居住的周边环境。

2.1校外寄宿生的生活现状及居住的环境

2.1.1生活状况

校外寄宿生有的由母亲照顾,有的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或其中的一个)照顾,有的由中学的哥哥或姐姐照顾,还有少部分高年级学生独自居住生活自理。有母亲照顾的学生,相对是幸福的,不仅生活有人照顾还有人督促、辅导学习;由爷爷奶奶照顾的学生比在家的“留守儿童”情况还要差一些,隔代教育问题凸显;中学的哥哥或姐姐照顾小学的弟弟或妹妹更靠不住,由于当地中学生要上晚自习,下自习回去基本在10点左右,所以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少。生活自理的学生让人不敢想象:生活起居无人照顾,活动无人管理,学习无人督促。

2.1.2社会环境

近年来,乡镇社会治安情况总体处于良好状态,但是比起相对偏远的农村,社会情况还是要复杂一些。因种种原因没有上学或辍学在家的青少年成了社会闲散人员,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这些人与原本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成年人结伙成群,沾上了各种不良习惯,他们的所作所为散发着不良“气味”。而这种“气味”对内心孤独又疏于管理的寄宿生诱惑性极强。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遍化(家长为了和孩子保持联系,校外寄宿生配备智能手机较普遍),调查发现,五、六年级学生有手机的不在少数,小学生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运用网络绝对是弊大于利,不分甄别地浏览网页及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品质的发展。

2.2校内寄宿生的生活现状及心理状况

校内寄宿生课余生活有学校的统一管理,所以他们的作息有规律、吃饭有保障、活动有场所。但是校内寄宿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校外寄宿生还要大。据访谈得知,存在孤独、焦虑、厌学等不良情绪的人较多。大多数学生厌倦了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他们经常思念农村和家人一起劳动、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的生活。针对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居住环境情况,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向“自主自助自我教育”[3]和“学会与人相处”方面倾斜,教育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主意识、提升自助能力和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找到填补内心的空虚,排解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读书、写日记、写信等;其次引导学生正确交友,远“墨”近“朱”;再次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慎玩网络游戏,让他们明白沉迷网络游戏贻害无穷。另外还要引导校内寄宿生与舍友和谐相处,愉快交流,创建温馨的宿舍文化氛围。

3活动方案要到关注残疾、单亲等少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凡是以活动为主的课,学生的表现都比较活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不例外。但是,细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都会发现活动中总有少数学生表现消极,而这些学生往往就是身体残疾或者家庭单亲的。越是热闹的场合,他们越自卑,甚至会产生嫉妒、抱怨、失望等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不触碰这些学生内心的“伤疤”

考虑到这些学生的敏感性,面向全体的活动课内容尽量避开他们避讳的话题。教师的课堂反应要表现机敏,当学生发言出现一些残疾或单亲学生避讳的语言时,教师要及时做出艺术化的处理。

3.2活动内容保证残疾或单亲学生能够参与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4]”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之一。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活动内容既要适合单亲学生也要保证残疾学生能够参与。否则就是辅导了大多数,伤害了少部分。

3.3鼓励残疾和单亲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缺陷往往都有自卑情绪,非常怕人嘲笑,一般不会主动参与活动,尤其是肢体活动。单亲学生由于家庭损伤,其情感受到严重打击。这些学生往往情感封闭,不愿与人交流,心存自卑情绪。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残疾学生和单亲学生参与活动。

3.4设计针对残疾学生和单亲学生的主题活动

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是排除自卑情绪的根本。要让残疾学生和单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己难度较大,通过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才可以实现这个目的。教师要按照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课堂上,教师按照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团体动力的优势对残疾学生或单亲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首先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不仅没有歧视而且充满关爱的团队中。其次引导残疾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现并发扬自己的优点;再次引导单亲学生,接纳自己的过去,放下心中的怨恨,放眼以后的生活。

4活动方案要克服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才刚刚起步,学校自身还存在着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诸多不利因素,总结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4.1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引起重视

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小学没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些学校虽然有档案,但档案的数据都是为了应付检查编造出来的。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研组,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很少有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议事日程。

4.2“应试”仍然处在不可撼动的重心地位

所谓的“应试教育”依然是农村小学的重心所在。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工作的量化考核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学期末按照所谓的“主课”(语、数、外)考试成绩给学生颁发奖状。

4.3“主课”(语、数、外)学科教师对学生普遍采用高强高压的手段

在农村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三门学科占据着绝对地位,教师为了获得优异的绩效,超负荷布置作业增加训练强度。尤其对“学习困难生”,不分析其“困难”的原因,而是一味地采取严厉的手段。

4.4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片面

农村小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多数持不屑一顾的态度。绝大多数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治疗”两个概念混淆不清。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对象、目标及内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几乎是空白。基于以上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苦衷就不言而喻了。一堂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成果往往就被学科教师一顿严厉的训斥扼杀了。面对这种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灰心丧气,应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心理健康教育课要经常邀请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参加,活动方案中要有他们的活动内容。这样可以拉近学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而且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5结语

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活动方案一定要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围绕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困惑设置主题和目标,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挖掘提炼活动内容。这样,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较高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2]伍新春.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Z].

作者:刘凤花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