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解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个人发展,健康的心理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是心理问题多发的阶段。在对初中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析了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成长环境;以生为本
一、初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的身体开始发育,性机能逐渐成熟,学生对性开始有了懵懂的认识,对异性开始产生好奇心和倾慕之情。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初中生往往会对异性展开追求,这就出现了所谓的“早恋”问题。
2.成长环境引发的心理问题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所谓的“小皇帝”、“小公主”,但在学校,老师会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谁都不会有特权。两种迥然不同的方式,使得学生容易与老师和家长产生隔阂,进而影响初中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网络环境带来的心理问题
现阶段社会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从小就被灌输“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的想法。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青少年们极易产生厌学情绪,逃避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去,出现所谓的“网瘾”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1.以学生为本,做到“寓学于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育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科学性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本身的问题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其乐观向上的性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趣味性是指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单一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构建轻松有趣的教育氛围,使同学们在这种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自我,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2.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
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初中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富有冒险精神,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非常敏感,老师、家长一个细小的行为都有可能使他们的心理产生波动;同时,他们性格不太稳定,情绪变化比较快,容易与周围的人产生矛盾。这就需要老师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同时,针对每个时期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学校与老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对同学们进行心理引导。在开展讲座的过程中,老师还应该注意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一般和个别的统一。因为一般的心理健康理念是具有广泛性的,所以老师应该取其精华,然后进行整合,找出贴近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3.让初中生正视社会压力,端正面对压力的态度
激烈的社会竞争造成就业压力变大,类似“名牌大学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无疑会对初中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使他们产生“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我好好学习将来就一定会成功吗”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端正他们面对压力的态度。一方面,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对社会要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进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开始转变就业观念,以后大学毕业生各种各样的择业方式会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但这不代表“学习无用论”;现阶段,初中生好好学习,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才是正确的明智的选择。
4.引导初中生正确使用网络,抵制网络游戏的危害
在这个阶段,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初中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无疑,网络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危害。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长时间坐在电脑前面,缺乏锻炼,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发育,造成视力下降、思维能力下降等后果,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人际交往;同时,专注于虚拟世界的初中生,往往会忽略现实生活中与老师、家长、同学的沟通交流,造成人际关系淡漠,进而会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除此之外,网络中的大型电子游戏,可能会使学生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故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同学沟通网络的使用方法,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使互联网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的辅助工具,抵制不良网络信息。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应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梁沛芬.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2012(11).
第二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为此,我们必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1.2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
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
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
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1.3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
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
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
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2.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环境。
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三是校园校风建设。培养良好的校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环境的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只有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四是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2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掌握一些调控自我心理的常识,学会自我修养、锻炼的具体方法,养成健康的心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3利用学科教学渗透。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无论文科、理科还是思想政治学科,都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把德、智、体诸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2.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2.5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对此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信箱、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实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教师开展讨论,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三篇:浅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关注的问题,更是学校教育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然而,在广大农村,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大量留守学生的存在,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又相对薄弱,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显得比较落后,再加上农村中学生发展和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致使农村中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不容乐观。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村中学教育的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现就我校近年来心理健康的一些做法阐述如下:
一、全面渗透,整体推进
初中阶段是小学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步由少年期向青少年期过渡,因而在心理教育方面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少数学生,开展适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身心潜能充分发挥。为此,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合到整个学校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做到年初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年终进行全面总结,由校政教处、团委具体全面负责,分年级有重点实施;在学科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和政教处、团委,要增进心理教育的意识,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
二、开设课程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制度保证。开设相关课程,丰富学生必要的、一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与原有思想品德课、生理卫生和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外,学校还利用活动课、主题班会等形式,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报告、辩论、座谈等,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其高尚情趣,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与学生一对一地交流沟通,开展个别辅导。针对个别学生而展开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具体方法主要有设立热线电话、个别辅导、心理咨询等,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师生关系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为基础,以师生交往为条件,以尊师爱生为情感纽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初中阶段,学生对教师无条件服从、信任和佩服的程度降低,开始又分析地认识和理智地对待教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关心和抚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学生不再把教师看作绝对的权威,而是更注重其理智的作用,把教师看做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辅助力量,教师对他们的奖惩和激励作用逐渐降低;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开始具有选择性,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的普遍性开始降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针对上述新特点,在教育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其次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再次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流。最后要采取民主式的教育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建立网络,形成合力
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是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但部分家长往往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因此,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卫生常识,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家长提高心理教育方面的认识,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和支持,这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取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总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方能促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无数事实证明,成就最大者与最小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认真分析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时做好初中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其充分发挥潜力,学会克服这种消极心理,培养学生乐观进取、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及适应社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的挑战。
第四篇:试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学生正值13~15岁,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少年期”,处于一个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许多心理学、教育学专家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初中生,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初中生心理异常现象十分突出,所以在学校有必要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作为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教师要全面了解教育对象
初中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然而,他们的心理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这使初中生的身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矛盾。这些矛盾多变的青春期发展性特征在绝大多数初中生身上表现了出来,每一位教育者必须全面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渐渐成长起来的初中生,成人感日益强烈。然而身心发展状况又让他们或多或少经历着心理的困扰: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有奋斗的快乐,也有迷茫的无奈。因此,老师要在传授心理健康常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保持自信与乐观,学会在帮助自我中帮助别人。
三、对初中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做到早预防和早纠正
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予了当代初中生较为广阔的视野,他们接受信息渠道多,活动范围广,却因此也容易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的众多压力,从而产生心理矛盾。教师长期和这群孩子生活在一起,只要多注意观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能够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纠正。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师生感情氛围,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并且通过鼓励支持学生有意义的兴趣爱好,从而缩短学生对老师的心理距离,减轻心理压力,以求师生心理相容。
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关注。因为造成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家庭的不良教育;二是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不力。因此,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必须形成合力,这样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学校、教师、家长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重视起来,采取多种恰当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中,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充满自信、活泼开朗的一代新人。
第五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心理健康关系到个人发展,只有健康的心理做保障,才能实现全面发展。试图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进行剖析,从中找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措施,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误区;探索
心理健康作为人健康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形成优良品德和高尚人格的基础,是学习和发展的前提,是获得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还不成熟,社会阅历不够,心理成熟能力不足。对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过重,家长的期待及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际等,很容易出现困惑、嫉妒等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及时地消除和治愈,慢慢地就会演变成心理疾病,如虚荣、孤僻、抑郁等心理疾病,对他们的成长和生活带来不便,甚至有的出现人格缺陷。
一、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但由于目前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前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
1.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普遍认为初中生最重要的是身体的健康成长和优秀的学习成绩,完全不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几乎没有心理教育,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着孩子的发展,在目前的家庭中,很多家长不教育孩子,放任自流,而且本身心理就不成熟或不健康,对孩子娇生惯养,给孩子负面影响,不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对于培养孩子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几乎一无所知,导致孩子在心理上的发展过迟。在学校教育中,学校本身的不重视加上老师意识的淡薄,对于学生在青春期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需要置之不理,把传统的观念强加给学生,不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倾听学生的需要,这就造成了初中生心理教育的缺失。
2.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一些学校很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开设了一系列的课程,如思想品德、政治、思想等课程,投入了雄厚的师资,花费了大量资金,购置了多媒体设备,认为只要搞好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就能全面健康地发展,学校从根本上就误解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利用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开展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预防学生心理疾病,排除学生心理困扰,主要利用咨询辅导、自由畅谈、角色扮演等方法开展的教育,他们从概念、目的以及方法手段上具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要改变这一观念,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单一
现在学校为初中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就是知识的灌输,利用传统的、沉闷的课堂教学,仅开设心理课,但只设心理课难以保证教育的效果。心理课是一门很具有实践的课程,而且很具有针对性和独特性,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对于一些个体心理问题就望尘莫及了,所以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心理知识的讲授和活动相互结合,并有针对性地为一些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并设计心理辅导方案。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的探索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专门性的心理咨询,它是日常性的辅导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寻找新的方式方法,积极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前提,初中生处于个体发育的旺盛时期,内心世界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冒险,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他们敏感、细腻,因此要想了解他们必须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可能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但初中生性格还不稳定,情绪变化快,容易冲动,所以老师要主动出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多交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2.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它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还要重视它的实践。只有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才能培养初中生成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课堂上讲课,还可以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活动中,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
3.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家长达成共识,借助媒介等社会力量,做好宣传,打破传统观念,建立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严峻,刻不容缓,学校一定要群策群力,重视和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他们成熟健康的心理,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绍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4).
[2]罗晓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J].新校园:理论版,20119(12).
[3]王朝喜.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