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挖掘社会事件的教育价值,寻求社会事件作为教育资源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以良好解决的又一出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寻求学校教育资源以外的社会资源来丰富其处理问题的方式。社会事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供学生了解社会的机会、培养学生批判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通过挖掘社会事件的教育价值,将社会事件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提升社会事件作为教育资源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社会事件;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成长
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前提。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大阻碍,是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大“杀手”。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下:人际交往问题、适应问题、恋爱问题、性心理问题、性格与情绪问题、神经症等。如何规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提前预防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校园恶性事件,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将社会事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真实发生的社会事件来唤起大学生的社会批判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同时,社会事件的融入一定程度上可拓展学校教育资源的范围,延伸学生看问题的视角,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因此,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做理论教育,还应适当引入社会事件,让学生极大可能地参与公共生活,具备生活智慧,在成人的过程中成才。
一、社会事件的教育价值
事件是指社会和生活中发生的大事,社会事件(socialevents)特指当下现代媒体追踪报道和聚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且具有内在矛盾冲突的事件。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事件,形成批判性看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教育价值(educationvalue)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客体存在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之间的关系。社会事件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主客体之间需要的满足,更表现为社会事件是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它具备一定的教育价值,隐含着巨大的教育潜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以外的教育资源来提升学生看问题的能力,通过真实的事件来触动学生关爱他人、友善他人的心理诉求。同时,透过社会事件,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不适,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社会事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社会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社会事件蕴含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事件融入策略,来提升社会事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供学生了解社会的机会
挖掘社会事件的教育价值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了新的方式,为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提供机会。长久以来,学校生活是学生获取知识、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进程的加快,受教育者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等多媒体工具接收着社会发生的各种事件,社会事件的融入需要受教育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其合理内核,并不断培养自身认识社会、思考问题、健全身心的优秀品质。
(二)培养学生批判思考问题的能力
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大众多抱以观望、看热闹的态度。社会事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逐渐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这种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对立的,而是复杂、综合的。我们都擅长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判断逻辑,但我们更缺乏理性对待事物的态度,缺乏从典型事例反思过去、指导当下的能力。因此,通过社会事件的融入,旨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明确培养学生批判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助人自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社会事件融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呼唤拥有生命自觉的个体养成。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曾明确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基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寻找相应解决方式,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培养大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积极解决问题的生命自觉意识。概言之,合理开发社会事件的教育价值,是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接轨的重要手段。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其思想、言行、观念深受社会众多事件的影响,但是他们对于社会事件缺乏批判看待的意识和审慎对待的能力。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加强社会事件的教育融入,学校资源应该延伸到学校围墙之外。总而言之,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力的提升,这个提升离不开社会事件的充分融入。因而,高校合理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不仅拓展了学校教育资源的维度,而且加深了高校育人的深度。
三、社会事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要包括: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氛围;开展心理咨询,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辅导员可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谈心活动进行化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基本保证,也是大学生获得发展的重要资本。因此,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品质,是高校育人价值的直接体现,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应有之义。社会事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包括如下几点:
(一)社会事件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基础性教育手段,对大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入学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和毕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就是我们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除了抢占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还要充分规避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心理的冲击。一些热点社会事件作为媒体追踪报道的焦点,在网络上的影响极大,将这些社会事件正确转化为教育资源是社会事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通过社会事件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控制,是形成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前提。
(二)社会事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和主要阵地。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活动局限于对学校资源的使用,忽视对学校围墙之外的教育资源的利用。笔者通过亲自参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后发现,学生兴趣普遍不高,心理健康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有限。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心理健康课虽是公共必修课,但是并非专业课程,学生重视程度不高;二是担任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多为非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三是教师执教过程中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堂气氛不活跃。社会事件作为重要的校外教育资源,它的融入可以唤起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新的活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融入:1.由情境导入理论。课堂教学需要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个活力焕发的主体是教师,主角是学生。通过社会事件来营造好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也不例外。2.由案例分析生活。案例是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因素,选择能让大学生感同身受的案例是关键。作为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强,但对于获取的信息缺乏基本的解读力和判断力。教师在课堂上若能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作为素材,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能力,更能为他们自己成人成才、拥有健康心理品质奠定基础。结合热点社会事件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而且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育人。
(三)社会事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梅贻琦曾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换句话说,大学除了大楼和大师之外,还应有“大气象”,即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与其说是一种氛围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价值取向。校园文化的和谐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平台,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位学子,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常见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风建设、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社会事件的融入无异于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无论是校风建设还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可以融入社会事件的合理要素,以景育人、以情育人。
参考文献:
[1]周敏.社会事件融入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9).
[2]王礼.社会事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作者:周敏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第二篇: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人们通过微信、微博等电子途径在“第一时间”获得需要关注或者需要联系的人的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速。作为公众平台的微博,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着信息,也“储藏着”大量的知识,这些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也会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对于那些未步入社会,思想意识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其微博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发挥微博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积极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今微博的现状
微博作为近年比较受欢迎的媒介,在社交网站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现中国使用微博的人数越来越多,主体也是多种多样,但大部分是以年轻人居多。其中大学生作为使用微博社交软件较多的群体,是极容易受到微博中所传递的信息的影响的。微博中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的人在微博中讲述着自己的事迹或者所见所闻,有的人向人们传递着正能量,让人们不断的奋发向上,朝着心中的目标努力,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会有传播低俗、负能量的信息,或者利用微博这个社交软件从事违法的勾当,这些想法和思想都会影响着浏览微博的人们,有的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有的则会使人误入歧途。从当前的形式上看,微博也是“网红们”、化妆品、奢侈品经销们的天下,这也是当前的一种流行趋势,他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向我们传播着各种各样化妆品的好处,以及各种奢侈品的高大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也提升了我们的审美高度,但也会使很多人将其扭曲,促成攀比之风。
二、微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切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微博也是一样,也会产生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监督微博的发展状态,举报那些利用微博传播虚假信息的人们。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会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微博账号,在平常也会利用闲暇的时间浏览微博里的信息和新闻,可以说微博对于大学生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表现在心理上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微博作为各种思想的“聚集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在微博上有很多知识是值得我们去阅读和学习的,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使大学生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通过微博中一些真人、真事的传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通过微博这种渠道,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树立自信心,培养自身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第二,微博中的一些谬论和虚假消息的传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近年来,一些新的词语逐渐的进入到了我们的视线,比如说“宅男”“宅女”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似乎在向我们说明着什么。当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不能完全将责任推给微博,但微博在其中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微博可以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们无需通过实际的接触就能传达着各自的想法,使得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和交际能力减弱,影响人们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这只是微博对人们有着不利影响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信息正在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当然,大学生这个心理比较“脆弱”的主体也不会幸免于难的,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如何发挥微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都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需要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积极乐观的环境,同时也激发大学生主观上的能动性,引导他们自觉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如何发挥微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微博作为一个公共的社交平台,是有很多人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作为言论自由权的一个体现,人们可以在平台上一些信息、自己的想法,可以对别人的发表的状态进行评论等等。但在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是虚假的、消极的、违法的、违背道德的负面消息,这些信息如果大面积的传播,就会对人的思想、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社会经验不丰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公共的社交平台,要有一个系统的监督和惩戒机制,对于那些负面的信息实行屏蔽制度,避免其到网站上,对于那些“漏网之鱼”可以采取封闭其账号等惩戒措施,让其“有话难言”。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第二,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于那些网站的负面信息应开启自动“屏蔽”功能,有选择的了解微博上所传播的知识。对于心理上的问题,很多人没有办法向周围的人倾诉,尤其是对于属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来说,使得很多问题没有可以解决的通道,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疾病。在微博上也可以通过开通心理问题咨询的平台,通过这种比较“隐蔽”的方式,让大学生“吐露”心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沟通和交流,使大学生的心理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利用微博让大学生做一些心理测验,通过公布测验结果等,让大学生了解到自身的心理状态是否处于健康状态,也可以将一些解决途径或者需要注意和改正的地方通过测试结果一并公布,使得学生找到纠正心理问题的方向。进入电子时代,微博的力量对于大学生积极心理状态的培养是起到引导作用的,应给予一定的重视和关注。微博作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种方式,需要与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聪聪.民调:94.3%青年表示微博已改变自己的生活[N].中国青年报,2010,8,24.
[2]李春伟,张熹.大学生微博心理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9).
[3]郑燕林,李卢一.微博客教育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
[4]梁海彬.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2).204.
作者:王锴 李金秀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微博、微信等一系列微时代网络媒体平台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微时代的到来,不仅给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思想独立,敢于创新,是网络平台使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信平台是微时代下最具代表的网络媒体平台,针对其特有优势,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创建基于微信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平台。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微时代”是利用微博、微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等途径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网络方式。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产品致力于构建用户、内容和服务三者间的连接,受众面极其广泛。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日益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网络媒体平台已成为人们表达思想,获取信息,传播文化的必要手段。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7年最新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表明,到2017年6月为止,中国拥有7.51亿数量的网民,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8%。[1]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生力军和社会建设的储备力量,其身心健康和思想觉悟不仅关系着个人成长成才,更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未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报告》显示网民对手机即时通信的使用率高达92.3%,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产品致力于构建用户、内容和服务三者间的连接,受众面极其广泛,微信朋友圈的用户使用率高达84.3%。大学生思维独立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微时代已然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微信相结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改革,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一、微时代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
(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契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未来。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以微时代为背景,科学利用微信平台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占领微信教育阵地,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不仅是微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方向,而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扩展了教育空间,丰富了教育手段
微信是集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为一体的手机即时通讯软件,是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工具。因其使用简单灵活、传播信息快速及时、信息交流平等开放的特点,备受大学生欢迎。微信平台信息含量大,内容丰富,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占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阵地,建立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微信平台,大学生可根据自我心理需求,通过微信平台迅速获得与之有关的信息,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微信传播方式具有交互性特点,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可以通过发微信、建立微信群、转发朋友圈等方式快速进行信息的再次传播,有助于教育渗透力的加强,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好的普及和推广,积极有效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三)促进教育关系的转变
大学生成长于急剧变化的经济时代和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2]。他们思想活跃开放,自信独立,认同主流价值观念,紧跟潮流,富于创新精神。有着强烈的成长诉求,具有鲜明的成长个性,网络行为和网络观念较强。[3]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推陈出新慢,形式单一化,老师对于学生切实的心理诉求所知甚少,更多的是遵循教材大纲和课程内容进行授课,过分主导课堂。学生往往过于被动,甚至是无心听课,达不到课程的目标和效果。而以微信平台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形式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加强了老师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老师能够针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及时回应和整理,归纳总结大学生实际心理诉求,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在和老师的沟通中获取并反馈自己需要的信息,可以在同学间通过微信和朋友圈分享信息,互相学习和进步。不仅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面,同时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力,更易于学生接受和学习。更好的聚焦大学生心理健康,用更加开放的、多元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和能力,关注美好的心理品质,[4]充分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内在要求。
二、微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思维方式受到极大影响
网络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深刻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认识模式。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化,纸质媒介正日渐被网络媒体所取代。通过微网站、手机APP便可足不出户的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获取自己所需学习资源,“透过微信看世界”是大学生日常的生活状态,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信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我中心意识过强;道德准则模糊,对事物辨识能力弱。微信中充斥着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夹杂着反动暴力、腐败色情等信息容易对大学生心理认知产生偏差。对以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过分依赖和使用,同时对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实际人际关系交往提出了更大挑战。这深刻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积极思维方式的养成。
(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地位遭到冲击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教育者确定教育内容和方式,信息的传递都经由教育者精心筛选、归纳、总结,再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主导性强。但微时代下,大学生可以及时便捷的获得自己需求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教育者共享资源,加之对网络媒体工具的熟练掌握,甚至可以获取到比教育者更广泛的知识信息。课堂教学和向教育者寻求心理咨询不再是必须手段,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被迫削弱,以教科书为基础的课堂教育方式受到极大挑战。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度,给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
(三)加大了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控难度
微时代下信息传播呈现出大众化、自由化、快速化、复杂化的时代特点。如何宏观把控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利用微信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朋友圈”点赞、转发等功能使信息传播呈现动态化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人人都可以做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递者,信息量庞大,传播速度快,加大了高校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监管的难度。一些错误片面的负面信息通过微信平台而扩散,不仅影响了高校校园环境的团结和稳定,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的消极影响,阻碍了大学生正确判断和积极心理的树立。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环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面临更大挑战。
三、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一)创新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建立健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着重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自我潜能开发的能力。[5]完善教育方式,切实关注大学生心理诉求和发展,将大学生普遍感兴趣和关心的心理需求融入课堂教学。如大学生恋爱观、人际交往、消费心理、应对挫折等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对美好心理品质的关注,对自身美好品质的追求,挖掘自身积极力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更好的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二)创新路径
1.打造微信公众平台,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第一,高校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创建基于微信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平台。结合本校实际,提高认识,打造品牌官方微信平台,同时分析和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平台的有效功能。积极筛选并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信息,将心理课程、案例分析、应对方式融入微信平台。大学生只需通过关注和搜索,即可获得诸如心理测评、咨询预约等信息和服务。多角度,多方面加强平台建设,打造集知识性、趣味性、服务型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平台。第二,完善公众平台宣传和交流渠道,实现微信平台同学生的线上交流和互动。微信平台具有虚拟化的网络特征,有利于学生更好表达自己真实的心理诉求,而不用担心被身边人用异样眼光对待。为学生表达情绪,寻求帮助提供了更高的可行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实时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把控大学生群体心理状态,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出现的不良后果的预见性。第三,科学合理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栏目和版块,充分发挥平台功能,建立切实可行,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求的公众平台(设计方案见后文“表1”)。平台自定义菜单可自主设计三个主菜单,分别是“心理咨询”、“心理自助”、“中心活动”,每个主菜单下又可设置相应的子菜单。如下表所示。“心理咨询”版块主要提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相关服务,方便学生知晓,为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提供咨询预约及咨询安排的服务。“心理自助”版块主要为学生提供自助的便捷服务。学生可以自助查询心理健康课课程表,个性化选择自己喜欢和有所需求的课程参与到课堂学习。此外学校组织成立“倾听在线”栏目,设定固定时间点,为大学生提供在线交流的自助咨询服务,在此基础上可以归纳总结出当下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创建和谐稳定校园文化环境提供可能。高校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外,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群体的力量。“共同解忧”版块是根据朋辈心理辅导的功能而设定。朋辈心理辅导的“朋辈”是指同辈、同龄人的意思,朋辈心理辅导就是指朋辈之间利用心理学知识及掌握的心理辅导技巧,与对方进行心灵交流和沟通,给予对方鼓励、心理慰藉等,从而达到心理辅导的实效。[6]学生在遇到烦恼和困难时,相对于教师,更愿意向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寻求安慰和帮助,而有一部分同学则会因顾虑而不愿意将自己积压在心中的问题坦露,“共同解忧”能够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通过消息墙匿名发送消息,所有关注的学生均可见,人人都可为提问的人留言提供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因处于相同的年纪,有着相似的经历,容易让学生群体找到共鸣,寻求到也许比向老师咨询更管用的排忧办法。“专题阅读”版块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新生综合征、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挫折心理、消费心理等内容分主题设置,不仅方便学生自主查阅,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得到扩展和深化。“中心活动”版块的内容延伸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传统的读书交流活动,结合微时代背景下流行的微课形式,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交流互动、自我教育、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第一,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保障,在微时代环境下,我们应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主体地位,遵循微信等网络媒体平台为用的原则,将虚拟空间的学习和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有机融合,这就对心理健康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要求更多的课堂参与和互动。任课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掌握学生动态心理,结合时事热点,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心理健康课的授课效果。第二,辅导员担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大学生群体接触最多,交流最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成立针对辅导员的相关心理健康培训,增强辅导员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和沟通技巧,形成“专职教师+辅导员”两职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辅导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熟练掌握微信公众平台相关功能的使用,采取积极多样的方式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一对一、一对多辅导,利用微信开展班级情感交流的线上活动,引导班级团结,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环境。
3.加强机制保障,有效推进心理服务
微信平台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何利用好时代赋予的机遇,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一是建立健全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平台的管理机制,制定具体管理方案,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统筹校园网络建设与网络监管,确保校内各平台规范合理运转。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阵地。二是健全和优化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考评激励机制,将此作为参与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的考评指标之一,定期对工作和成果进行考察,制定具体方案,将其作为教师评优等的考察依据,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形成高校共管,各部门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年8月4日.
[2]胡凡凡.“95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5月.
[3]陈晓.基于95后大学生发展现状的高校德育工作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2).
[4]贾晨娜.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7(6).
[5]马喜亭.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1(13).
[6]申雯,彭阳.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8).
作者:陈倩茹 尹丽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