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现状,结合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的实践改革中探索出的一些有效方法,文章探讨了从教材、教师队伍、教学形式、教学督导等各方面可行的具体措施以及改进的方向,从而为新形势下的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角度。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1引言
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各个高等院校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重中之重。各地区、各高校纷纷推出相应政策和措施,在不断实践中寻找改革方向。
2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现状分析
从1987年浙江大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带动了全国各所高校,包括高职院校的课程开设的脚步。然后,30来年,高职院校因其不同于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导致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实施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特征。
2.1高职院校重数量轻质量的模式还未成功转型
据了解,高职院校的专业中几乎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因此不存在有心理学系或心理学院派专职教师,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数量有限,导致师生比严重不足,尤其是在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修课随后在高校相应落实。然而,高职院校一直以来追求学生数量,导致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甚至远超过本科院校。面对全校大几千甚至是几万学生的学校,紧靠为数不多的几名专职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课程安排捉襟见肘。
2.2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追求“见效快”
与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的差异,导致高职大学生与本科生的在校培养模式存在差异。首先,绝大多数专业的高职生在校时间仅为两年左右,比本科生在校时间缩短一年甚至更长,而在仅仅两年的时间里,除了学习所有大学生都需要学习的公共课程如英语、思想政治课外,专业课程并不少于本科生中的相同专业,再加上几乎高职生中大部分专业还要求实训,因此,所剩给高职学生以传统学习方式学习的时间相对更少,甚至,在没有充足时间安排所有课程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课时难以确保。
2.3高职教育重技能、轻内涵
高职院校多以就业、学院的就业率作为重点,课程也多以专业技能为重心,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一类课程的开设包括效果很难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重视。基于以上特性,一大部分从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也都在不遗余力地探索改革渠道和方向,试图扭转局势。经过一段时日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通过了解,总结出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改革试行中的有效经验,以便同行参考。
3多措并举,确保课程质量
3.1博采众长夯实载体
目前,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基本都已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据统计,各高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并不统一。教材作为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载体,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时代,大学生已经基本都是接近甚至就是“00后”,之前一直沿用的教材已经远远不能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个性需要。因此教材势必要与时俱进,不仅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同时还要更好地把握教学对象的年代特征以及个性特征。目前,市面上针对高职学生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已是琳琅满目,不过质量却是参差不齐。要想选择一本真正适合于本校学生的教材并不容易。并且,随着学生的成长,年代的更迭,很难固定一本教材可以一直沿用,各高职院校也要不断选取和更新教材。再者,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中,存在不同侧重,比如:有些高职专门针对铁路相关专业、有的针对船舶相关专业、有的与广播影视相关,根据各所高职所设专业侧重,也要结合本校办学目标侧重而选取和更新适宜内容和案例。若能结合众多优秀教材的优点之余,结合本校特色,聘请优秀的专业人员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也不失为良策之一。然而,若是自编教材,在教材的内容选择和修改方面除了交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之外,也应聘请同行中的专家进行审阅。
3.2师资团队专业化教学技能升级化
3.2.1师资队伍专业化
应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要求,同时也为满足本校学生的心理需要,绝大部分高校都配备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据了解,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给全院学生授课的要求。于是,一部分高校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组建由外聘专家指导下的、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师资队伍。这并不失为有效措施之一,但是,应做到确保兼职教师必定经过严格的专业化筛选,譬如从学院中选取心理学专业或辅修过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外校优秀专职教师或专家来本校进行兼职和指导。
3.2.2重视师资的继续培训和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除了提高师资队伍的门槛和要求外,日常工作中,学校还应注重对师资人员的继续培训,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充电,才能确保师资的专业化水平不落伍不过时。据了解,部分学校采用过一些有效做法可以借鉴: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课程专家到校为其师资队伍进行专业化的提升培训;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学习;同时,日常工作中定期组织专业化的集体备课,或者开组会进行朋辈指导和学习。只有师资的教学水平不断优化和提升,才能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有着良性的输入。
3.3课程教学形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课因其特殊性,授课形式也应有别于学生的专业课以及其他如思想政治课、英语课等的公共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目的在于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更加重视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因此,只有学生真实地参与体验,才能真正得到心理方面的启示建设。基于此,学校应该丰富课程教学形式,积极营造以理论授课为基本、侧重学生体验与参与的灵活教学形式,比如,将心理游戏、情景式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融入到理论授课的课堂当中。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因其学习兴趣与基础决定了在知识理论学习部分要稍弱于本科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尤其应该加大学生参与性与体验性的活动部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4强化教学反馈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要落实到教学效果,通过多个维度反馈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通过部分学校的试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果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确定教学效果。一是通过专职的课程督导反馈,如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研室要设立督导机制,学校教学质量管理部门也应该安排专职的督导员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教学情况;二是通过学生反馈和评价。学生是教学效果的接收对象,因此也是教学效果反馈的最直接的人选,学校可以通过抽查学生匿名反馈对教师教学的看法以及期待。另外,据了解,大部分高校都存在有让学生在学期末对所有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教,当然,引导学生真实地参与评教,无疑也是确保课程效果反馈的有效途径之一。
4思考与建议
改革实践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在收获经验的同时,也显现了一些问题,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觉察出可以尝试创新的方向:
4.1教研组织规范化
部分高职院校出现教学组织难以规范化的现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几乎很少设立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室,目前,大多数都设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多是属于学工部门内的一个科室,所谓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其实更多的身份类似于行政管理人员。而在其所有的工作中,教研工作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只有成立单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才能保证教学组织的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4.2教材去雷同化
据了解,目前虽然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并不统一,也鼓励高校自己出版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但限于教材编写队伍人员的水平,许多编写出来的教材都多为摘抄其他教材的内容,导致自编教材中多有雷同却缺乏特色化和个性化。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学校应为教材编写队伍增加专业力量,或请专业人员参与指导教材编写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出版自编教材,却置教材质量于不顾。
4.3教学督导专业化
虽然高校均设立有质量管理部门来监督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是由于督导师们的专业并不能全覆盖,而高职院校又多没有成立心理健康教研室,这就导致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督导难以专业化,而只是流于形式。总之,学校除了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研室之外,还应该与开课学院、质管处形成联动机制,从教材、教师、课程效果、课程反馈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开设到成熟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虽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要所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在实践和创新的道路上踏实迈进。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0年建设历程与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16(11):87-92.
[2]方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6(28):164-165.
[3]董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教学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250.
[4]马建青,王东莉,等.大学生文理卫生课程十年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2).
[5]赵振海,苏萌,等.基于“治未病”理论构建中医药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8(1):114-117.
作者:金晓红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