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社会因素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社会因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社会因素

摘要:高等院校应开拓创新,以新角度、新理念、新方法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社会因素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源头,本文旨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从一开始的关注身体的健康,逐渐发展到关注心理的健康,对于自身的发展也从关注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逐渐关注到品格的塑造与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基地,更需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单一的课程教育,而应该成为一种需要由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构建的面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完善的教育体系。高等院校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以新的理念、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心理素质良好、社会适应良好的优秀人才。目前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往往被认为是个体属性,因而多在个体层面研究其成因,如心理学、精神病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社会学因其研究对象为群体与社会因素,常常被排除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之外,事实上,社会因素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源头,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本文旨从社会学角度以分析解释社会与个体关系的一个特殊视角,来进行探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生存环境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知识经济化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社会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机构,不仅在其内部有着错综复杂的校园环境,伴随信息社会的发展,与整个外部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高职大学生群体也更容易受到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人与人交往需求逐渐增大,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些都会使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若将学生以个体为中心,校内校外的各种要素也会潜移默化的形成影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复杂系统,我们称之为生存环境[1]。

(一)空间生存环境

高职院校的教学安排与本科院校有区别,大多数本科院校的学生生存空间包括学期内空间与学期外空间,而高职院校由于教育内容的特殊性,通常还包括很长一段时间的校外实习阶段,学生的空间生存环境更为复杂。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空间主要区域包括教室、宿舍、食堂、实训室、校内网吧、图书馆、校内外休闲场所等,而寒暑假、校外实习这样的阶段占高职学生的整个高职三年制教育的一半时间左右,这类空间主要涉及要家庭与社会。

(二)人际环境

从大学生的社会属性来看,高职学生的人际环境系统分为家庭、学校、网络、社会四个子系统。从家庭人际环境来看,以血缘或姻亲形成的家庭关系,由于成员之间的接触频繁,感染力强,一些高职学生由于自我约束力差、进入大学的专业选择也是倾向于家人的意见,家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较大;从学校的人际环境来看,包括全校不同岗位的教职工与全体在校学生,例如教师的一言一行、社团中的各种活动与关系、学校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或新闻都可能对大学生个体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从社会网络人际环境来看,目前的信息爆炸式的社会,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任何国家或者社会中发生的大事件,例如国家之间的战争、民族冲突、经济危机、社会重大热点事件都会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曾经说过“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变革,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因此,这个社会大环境也要求我们能够在社会变迁时及时的积极的做出心理调适,从而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而大学生自身处于心里不稳定时期,高职大学生又因其自身特点,在社会认知与学习能力自我约束力方面有所欠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处于不稳定的成型阶段,心理抗压力差、社会经验缺乏,这些特点都会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更容易动荡不安,这个群体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困惑与问题[2]。

二社会建构主义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社会建构主义又称为科学知识社会学,该理论认为,人对周围事物的描述、解释、说明不是被动的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积极主动的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特定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心理现象也是存在与人与人之间,是在人与人直接的互动、对话、沟通、冲突、协商中的社会性过程中完成的,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人与人互动的结果。因此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高职大学生的未来人生规划与方向的把握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第二,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通过群体的影响刺激作用,激励大学生自觉的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与行为。第三,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提高个体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理想目标都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特点,容易受到群体效应与从众心理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规范调整自身的行为,提升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后,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传统美德与高尚情操的感染,实现对高职大学生心灵、精神层面的塑造与培养,从而实现社会化的目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创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建构积极的、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校园文化氛围

建立在优化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坚持用校园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人生追求、审美观念等多方面引导塑造大学生[3]。一方面,高职院校同样也应重视校园的物质文化的建设,例如校园规划与布局,绿化与美化等方面都应做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到有序整洁、幽静又不失朝气的文化气息,在校园中学习、生活的大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与熏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认识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与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例如积极的开展5•25心理健康健康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话剧表演、心理图片展览、心理影视赏析等各种心理活动;除此之外,丰富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帮助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促进人际关系和谐,陶冶情操,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眼界,从而使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重视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完全由自身造成的,很多问题是受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教育观念长期积累形成的,大学阶段属于“人生第二次断乳期”,由于大学生活与学习环境的相对自由的特点,很多潜伏的心理问题就日益突显出来。[4]因此提升父母的心理素质,改善家庭心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家庭对大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素质教师根据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积极的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发现心理问题要及时的与家长共同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进行干预。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尽可能的采取多种途径开展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家长增强对学生心理的了解,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与作用。如今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各种负面的、不实的、主观的思想与新闻都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在互联网中,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主要群体,必然会受到各种观念、舆论的影响,因此作为社会中的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群众、广播影视部门都应该与高校携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坚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传递优秀的思想、文化艺术等精神食粮,例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先进的文化知识进校园,合力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受到启迪,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2]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3]李静.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3,(2).

[4]叶浩生.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J].社会科学,2008,(12).

作者:赵思思 单位:武昌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