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析(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不仅局限于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提升,还包括心理素质与道德素养的培养。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和矫正是其主要职责之一。本文以高校学生辅导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构建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能力

1引言

辅导员在高校教学工作中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督促作用,还要对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状态和心里状况进行密切关注,对学生的心理症结进行及时的沟通,帮助学生纾解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我国高校中,辅导员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辅导员的思想应该始终处于教学前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工作。辅导员对于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这一时期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2辅导员的职责

辅导员主要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进行教育和管理,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辅导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高校管理人员认为,辅导员在学校中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不像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管理那么重视,也不像学工老师那样抓紧学生工作,辅导员只要管理好学生,保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不做出违纪的事情就可以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日益提高,一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范围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从整体方面而言,辅导员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还是学生生活的指导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辅导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该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切入点,全方位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不断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班主任、学工老师、心理咨询处的协调合作,合理分工,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根据学校制定的培养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学生辅导员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应严格按照学生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灵活设计工作内容和开展工作,做到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为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

3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高校辅导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并且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更高的关注度,因此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应该更加敏感和关注。现阶段的大学生,担负着更重的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并且面对纷繁多彩的社会,对大学生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导致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更加具有多样性,心理发展状态也不一而同。面对来自于学业、社交、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大多设置有心理咨询室,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扰。但是由于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甚至自杀倾向。而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教师,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从而做出积极的应对方案,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完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1完善辅导员队伍

高等院校在选拔辅导员时,应该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综合考评,选拔可以在高等院校毕业生中寻找也可以在本校内其他岗位教师调任。对于辅导员的选拔,首先要端正辅导员的思想,只有热爱学生管理的人,才能为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工作付出努力。其次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辅导员有相关的教育背景或者在校期间曾经担任学生干部,对学生工作比较了解,并且,在党员中选拔辅导员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2加强辅导员心理工作培训

高校对辅导员的管理体系也要进一步完善,重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辅导员工作要求和工作规范,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并且为辅导员提供相应的工作培训,帮助辅导员学习相关的心理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3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体系

学生在高校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单一的接受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容易导致学生思想僵化。高校应该建立多样化的心理健康学习体制,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邀请心理专家进行讲座,学工组协助辅导员完成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咨询室组织辅导员一起培训,学习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通过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新星.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2]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7,(7).

作者:李叶竹 张雪 单位:吉林大学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事业建设的一股新力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自己的地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有着极强的引导和暗示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文章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现行社会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是比较脆弱的,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心理,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同时还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就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看,过分关注于学生的消极心理,主要是从负面心理角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价值观,而忽略了积极心理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健康等新学科。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它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幸福、快乐,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针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而积极心理学被真正引起重视时间是二十世纪末,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提出[1],他们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人作为高级动物,有着明显的消极和积极情绪,而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通过暗示、诱导,使人朝着幸福的方向迈进。同时,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可以让个体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有效地预防。另外,积极心理学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也涉及到对群体以及社会心理的探讨。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全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

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重于关注大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产生的困惑,并以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以预防心理障碍为目的,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学生产生反向心理暗示。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落后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障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而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往往是直击学生的心理障碍,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学生越来越反感,容易产生自我防御意识,从而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心理教育功能削弱

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削弱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目前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情绪困扰、视野狭窄等方面,忽略学生更美好的方向,机械式的强调心理理论教育,不注重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片面性,不利于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修正并弥补了心理学的不足,较比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反对以往的悲观人性观,研究的是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人消除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同时还在于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首先,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看待问题,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积极心理挖掘的是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这一角度来看,它更好地尊重了学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调整心态,在困难挫折中勇敢、积极面对,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2]。另外,积极心理学提倡“以人为本”,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教师可以开展各种人性化、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促使学生自发运用积极品质帮助他人,从而实现自助和助人的效果。

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只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通过心理指导和教育,预防和纠正消极心理。而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中的一门新课程,它不仅对心理疾病、心理障碍提供了有效的治疗和解决方案,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自主预防。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中,选取一些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乐观、正确面对自己。同时,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团体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二)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是一种体验过程中,只有外在的积极体验,才能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以往,教师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实际体验中来,使得学生缺乏认知,参与性不高,影响到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因此,要想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验中去,让学生在体验中积极、主动关注自身的心理发展[4]。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自助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体验。在自助式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关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与心理学有关的知识。同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掌握一些心理处理技巧和方法。

(三)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就我国高校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学生消极心理的预防和纠正,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消极心理的角度来进行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选用的课程也比较狭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一些消极心理的危害,以及一些消极心理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内容非常少。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应当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要改革现有的教材,增加积极心理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其次,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多向学生传播积极理念,譬如,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使自己身心健康?如何让友谊长久?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通过更好地发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有关。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健康,以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学校应当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环境来影响不能够感染学生,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价值[6]。首先,学校要切实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次,要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多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处在一个不对等的关系模式下,教师往往占据着绝对的主导权,总是以一种“教育”性的语句来责问学生,以致于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不愿意与老师敞开心理,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要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7]。首先,教师要贯彻落实民主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赋予大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切忌武断专横,目空一切;其次,教师要真诚地对待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六)加强学生的锻炼

就当前大学生而言,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我行我素,形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在碰到困难时,往往不知所措,显得比较急躁,进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必须为学生举办各种活动,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8]。如“三下乡”活动,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好处。另外,学校还可以在校园举行各种比赛,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让学生的压力得到释放,进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七)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大学生自尊性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如果教师继续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逐渐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借助网络,可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教育,而是人与计算机之间的沟通。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更易被学生认可。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要认识到网络平台的重要性,积极构建心理健康网络咨询平台[9]。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们的权益,有利于学生通过网络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

(八)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构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要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开展,学校必须强化专业教师的培养。首先,加强现有教师能力的培训,强化其专业理论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造一支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其次,要壮大教师队伍,对外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再者,要培养教师积极的工作心态,既要明确教师的工作责任,同时也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来激励教师,充分发掘教师的积极力量,提升教师的能力,促使教师主动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10]。

五、结束语

综上,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对学生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消极心理层面来进行预防和纠正,没有考虑到积极心理学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其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校以及教师应当正确认识积极心理学,设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及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白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5):99.

[2]杜宗洪.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新西部,2017(10):131+139.

[3]蒋志超.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读与(教育教学刊),2017,14(01):42.

[4]李从东,丁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6):77-78.

[5]姜巧玲,梁彦蕊,李稚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6(15):5+7.

[6]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32(04):151-154.

[7]陆斯琦.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171+173.

[8]张忠宇,夏宝慧.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06):132-133.

[9]郑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习月刊,2012(10):108-109.

[10]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03):250-252.

作者:江洁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摘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系着学生成长成才的实现,关系着学生人格发展的好坏,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新要求,当下“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开阔思维,创新方法,挖掘人的发展潜能,促成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满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95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积极心理学;教育途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曾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国之栋梁,是民族的希望。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将青年健康作为重要发展领域,要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实现青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心理健康是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95后”大学生是当下高校的主体,他们成长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元价值取向和多种社会思潮的并存、就业压力巨大,都会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树立的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和压力,产生或多或少的困扰和焦虑,形成诸多的心理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基于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紧紧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牢牢把握“95后”大学生个性成长特点,迫切需要引进前沿理论,分层次、有针对地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是较为新兴和前沿的学科,它主要是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内容,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幸福,倡导积极向上的心理学取向,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探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崭新视角,有助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走上幸福健康的人生航向。

一、“95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长期以来,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中,可以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涵盖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三个方面。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是轻微的心理问题表现,一般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日常学习生活;可是一旦这种心理困惑长期找不到途径疏导或调节,就很有可能成为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伤;而心理障碍必须要及时调适和干预,否则就很有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要进行深入且长期的治疗。大学生在不同情境和不同发展阶段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及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各不相同。为了更为直观深入地了解“95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2017年9月,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辽宁省部分高校发放了《“95后”大学生当前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33份。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方面,通过问卷结果可以观测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当表现为“积极”状态,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非病”即算为健康的心理状态。根据统计,“95后”大学生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主要包含如下七个方面:1.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该问题是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95后”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自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大多数没经历过独立生活,入学后往往不适应寝室集体生活的环境,同时也要独立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极易产生孤独、失落、压抑、焦虑等心态,严重会导致神经衰弱症。2.自主学习能力差。大学学习方式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学生普遍表现出如下问题:一是无法承受学习上的压力;二是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厌学情绪;三是存在学习困难,没有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3.人际交往障碍。“95后”大学生身上很多会显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娇气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这就很容易导致在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比如:宿舍人际关系紧张、与异性交往有困难。4.自我认知偏差。在自我定位方面存在偏差,包含自我评价问题、自我体验问题、自制力问题等等。5.恋爱情感问题。“95后”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在处理恋爱情感关系时也极易出现各类问题,高校中因单恋、失恋、因恋爱影响学业、情感破裂引起冲突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6.就业压力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社会问题,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要失业的巨大压力,难免会出现烦躁、失望、恐慌、抑郁,出现自我怀疑或者自我否定,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7.神经症问题。个别“95后”大学生也饱受睡眠障碍、抑郁、强迫、焦虑、疑病、恐怖等神经症问题的困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延伸,就“造成心理困扰的原因”这一问题,在设计问卷时创新型地从心理需求缺失层面去剖析导致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比如:在生理需求缺失层面设计了“经济有较大压力、身体健康问题等,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安全需求缺失层面设计了“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在社交需求缺失层面设计了“没有感受到并想要获得身边人的关怀”;在尊重需求缺失层面设计了“暂时无法获得实现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在自我实现需求缺失方面设计了“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虚感给推动着,极为需要让自己能更充实自己的事物”。而在这个多项选择题中,63.6%的学生选择了由于“暂时无法获得实现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而导致心理困扰,49.16%的学生选择“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虚感给推动着,极为需要让自己能更充实自己的事物”,43.15%的学生选择“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30.39%和28.52%的学生分别选择了“经济有较大压力、身体健康问题等,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和“没有感受到并想要获得身边人的关怀”。从各项心理需求缺失占比层面可以看出:“95后”大学生心理需求缺失主要集中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方面,也就是说当今大部分学生主要心理压力来源于难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说明当今大学生更需要得到他人认可与支持,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正是对教育工作者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

二、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阶段,难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以及日新月异的观念带来的冲击,因此部分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不安和恐惧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系着学生成长成才的实现,关系着学生人格发展的好坏,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往往采取治疗为主,而轻视预防和发展,这样极易忽视大学生灰色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利于调动大学生自身潜能。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新要求,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挖掘人的发展潜能,促成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满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关心、解决青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正所谓“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所以,高校应当始终将“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构建一套系统的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战略。

1.多级联动,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高校学生人数众多,而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人数有限,这就需要积极构建专任教师、心理咨询师、学生工作者、班主任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多级联动,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格局。四者之间要加强联系、互通有无、密切配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积极鼓励学生,正确引导学生,引领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精致培养,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归根到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的培养要精心、精细、精益求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了解学生的根本需求,以问题为导向,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最终帮助学生满足自身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价值的高层次追求。丰富高校的课余文化生活,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类指导,缓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对大一学生侧重解决新生适应性、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使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尽早确立奋斗目标;对大二学生侧重进行学业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对大三学生侧重就业指导和发展教育,大三阶段是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最迷茫也是最迫切的阶段,毕业到底何去何从需要及时的指导和正确的引导;对大四学生侧重感恩教育,以此为出发点,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引导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塑造。

3.占领高地,把握校园新媒体育人的契机。有人说当今时代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越来越便捷的校园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便捷,积极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这些“两微一端”的新媒体平台,向学生传播积极心理学方法,介绍为人处事的经验,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耳濡目染、亲身实践,激发自身积极因素,主动形成“积极情绪体验”。

4.加大力度,预先从源头做到防患于未然。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设力积极心理学工作坊,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积极心理学技巧,一对一地对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在源头上帮助学生疏解压力,形成积极情绪,防患于未然。

5.春风化雨,用爱与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田。教育工作者要时刻谨记爱是浸润学生心田的一剂良方。在爱的体验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体会到愉悦的情绪,感知到内在的动力,所以应当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分享他们的挫折与喜悦;要主动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观察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等环境的改变所遇到的不适与焦虑;要心贴心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鼓励他们努力完成学业;要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本领,鼓励他们参与实习实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又肩负重要使命的工作,教育工作者在应用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传播乐观心理导向,帮助他们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要时刻谨记:“不能将幸福、快乐看成是终点,它们只是在对有意义的活动的追求过程中的副产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Z〕.2017.

〔2〕周利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的借鉴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13-17.

作者:宁欣 李开宇 单位:辽宁大学

第四篇:心理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资本主要是指社会个体在发展和成长中,其所体现出的积极而主观的心理形态。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将其简单地作为一种问题进行教育,导致心理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将心理资本引入心理健教育中,可以为我国高校开展心理教育、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全新视角。文章主要针对基于心理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高校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资源;心理资本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更加关注大学生群体所经常遇见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进而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和治疗,但是这种固化的心理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对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带来一定的阻碍。引入心理资本理念,可以为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新视角,其更加注重挖掘和关注群体和个体中的优秀品质,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和适应社会,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1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几点问题

1.1教师观念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教育在观念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别是一些教育者将心理教育视为问题教育,没有强调对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性,通过消极的方式和态度开展心理教育。

1.2教育形式枯燥单一

当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以个体咨询、健康讲座、理论课程等形式为主,注重向学生灌输生理和心理知识,教育形式枯燥而单一,虽然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也在尝试引入情境展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新形式,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利于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

1.3教育内容有所偏离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对心理教育缺乏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只是简单地将其归纳为医学模式,学生与教师关系如同病人和医生,学生需要主动地向教师求助,或者教师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开展单独辅导,主要起到治疗的效果,而没有预防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简单的预防和治疗,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诉求。

1.4教育思维存在局限

心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不仅关乎到学生健康发展,同时也与学生专业学习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教职员工的义务和责任。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基本是由专职教师承担,而其他教职员工却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同时,一些高校虽然制订了心理教育计划,但是却没有落实到具体层面中,内容也更多地倾向于心理问题的消除和排查方面,例如大学生群体经常遇见的情感问题、人际问题以及新生生活问题等,正是由于教育思维存在局限,导致教育偏离了既定目标。

2从心理资本视角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路径

2.1面向所有学生

高校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发挥心理教育的优势和职能,以所有学生为教育对象,对其心理资本进行有效开发,并且对心理存在问题的个别学生,开展针对性辅导和咨询。高校还要积极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措施和方法开展教育,为学生创设和谐积极的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以及积极乐观的精神,使其内心世界变得强大,以乐观积的态度应对生活中遇见的问题,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理的发展诉求。高校还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生难以一帆风顺,挫折和压力如同吃饭和穿衣一样,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的时候,要消除负面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帮助学生战胜困难。

2.2加强渗透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较强系统性和复杂性的长期工程,不仅需要专业心理教师承担其教育重任,每一名高校教师都要主动承担相关教育任务,从专职教师到专业教师,从高校行政人员到辅导员,都要以心理资本为指导,将心理教育渗透各个领域和层面中,将专业教学与心理健康充分融合,对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心理资本的培养和开发,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3注重资本开发

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资本开发,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固化模式开展教育。当前,我国高校心理教育已经进入了瓶颈期,而在社会改革与创新的大背景下,各种西方不良思潮涌入我国社会,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心理资本提倡个体运用内在力量,克服以及预防心理冲突和矛盾,而内在力量主要是指个体所具备的心理潜能。因此,高校不仅要注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要注重对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和培养,无论是对个体而言还是社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4教育形式多元

活动是人类发展和生活的重要方式,人的心理形态也主要是从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活动可以对学生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参与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增加学生正面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因此,高校要转变以往单一而固化的心理教育模式,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心理资本为核心开展心理科普讲座,并且积极举办各种团体实践活动,尤其是室外训练,要利用大学生群体的活力,组织学生到室外进行锻炼和拓展,通过对学生心理资本的培养,满足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预防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帮助学生实现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2.5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提倡人本理念,以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教育宗旨和目标。教育理念是高校开展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对教学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新时期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专业的心理教育职员,一定要以时展为基础,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以当代学生特点和需求为核心,通过积极而正面的教育观念,推动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

2.6利用信息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以及生活状态,因此,高校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心理教育,发挥其优势,带给学生亲切感,将心理资本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提升心理教育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建立微信群,学生可以将心理问题发到群里,或者单独与教师进行微信交流,有助于学生排解心中的郁闷,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高校还要建立微信公众账号,定期推送一些积极的、乐观的、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咨询,挖掘学生心理资本,在长期的渗透教育中,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3结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新局势下,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其心理问题已经得到公众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而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引入心理资本理念,挖掘学生内心潜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而正面的心理态度,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红霞,韩淼.心理资本视角下提升大学生竞争力的教育对策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3(6):50-53.

[2]汤永利.心理资本视角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16(3):6-7,10.

[3]杨扬,巫程成.心理资本视角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与辅导员职能联动性探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4):37-41.

[4]彭熙.探究心理资本开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49.

[5]郭梦蝶.心理资本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培养[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3):249.

作者:李娟 沈妍 李小红 单位:唐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