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现代传媒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现代传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全体性特点。现如今,我国部分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从高校的角度而言,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舒缓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改善大学生的困惑心理,是当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现代传媒所具有的特点从根本上带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传媒的发展带来网络媒介的不断产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能产生全体性的特点。因此,高校心理健康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分析与研究。自主性特点。现代传媒时代,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媒介产品的推出,传媒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比如,人们利用微博、微信、网络视频,可以缩短心灵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平等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担当指引、参谋的主要角色,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促进自我心理健康发展。一名高校心理学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现代传媒所带来的巨大作用,将其与教育进行全面结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自主性进行充分调动。社会性特点。利用网络、计算机能够使社会信息传播呈现出无障碍的特点,在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能够现代传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大学生的角度而言,要将自身需求与社会变化进行结合,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要依靠传媒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增强大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大学生的心理不断成熟,心理应付能力不断提高,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

现代传媒下大学生心理机制得到完善。现如今,多元化的信息资源虽然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各种信息更新速度比较快,信息传输更加便捷,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更新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各种媒介产品的出现,像微博、QQ、微信等通讯功能的实现,能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可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利用传媒产品,加强传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使传媒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精神指支柱。另外,在传媒信息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得到提高,心理得到放松,体会到传媒所带来的平等与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性。现代传媒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咨询工作可以在网络中进行,网络传媒中开设的心理交流空间、心理咨询室等,打破了传统心理教育所面临的局限性,将咨询的覆盖率扩大。除此之外,利用现代传媒所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并且能够避免大学生害羞等心理情绪,使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敞开心扉,将内心的心理隐私与心理困惑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辅导。现代传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得到扩展。高校可以利用现代传媒,采取多种方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比如,可以利用学校公开的论坛、贴吧、博客等,也可以在各种聊天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也可以利用媒体向大学生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如向学生发放相关心理案例,建立学校心理咨询网站,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发展与进步。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现代传媒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1.多种价值观念导致大学心理认知产生迷茫。

阅读全文

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今医疗环境比较复杂,医患矛盾增多,信息比较发达,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护理专业学生以女性居多,作为医学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随着人群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对护士的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护理工作者不仅具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今天的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就是将来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因此,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护士职业承担着救死扶伤的使命,社会给予了比较高的职业期望和道德期望,却往往忽略了护士这个群体自身的健康问题。我国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护士承担着繁重的工作;特殊的工作时间(三班倒工作制),作息生活很不规律;同时在医院要面对医护、医患、护技、护护等复杂的人际关系。护理人员大多是女性,传统女性所承担的角色和工作角色之间的冲突,医患关系的紧张等等都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许多调查研究都表明,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因此,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特别的关注和干预。同时,护士作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现代护理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的身体健康,也要全面关注人的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护理观念和技术的革新,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大量医学研究及临床病例已充分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护士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技术,也是临床工作的必备素质和专业技能。护士心理健康与临床护理质量息息相关,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工作性质直接关乎着人群的生命和健康,责任重大,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拥有应对复杂紧张工作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相反,如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等低心理健康水平状态,如抑郁、焦虑、情绪失控、注意力不集中等,将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影响护理的质量。

2.课程设置内容

2.1教材编写原则

我校准备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目前所出版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没有专门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我们拟自编教材。教材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根据“护理学专业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研究我们知道,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从护理事业的发展需求、护理事业发展对护士生素质要求、临床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与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目前临床护士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认知与需求来进行编写。所以,我们组建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写团队,该团队由有着丰富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护理领域专家、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专家组成。团队成员在川近十家大中型医院开展了调研活动,了解了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她们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的现状,结合护理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制定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应该遵循针对性、客观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教材内容要结合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护理学科发展,融合时代性和创新性。教材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临床护理的实践当中去。

2.2教材编写内容

根据教材的编写原则,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队通过反复研讨确定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结合护理职业心理特征及护士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指导护士生如何针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压力管理和情绪管理,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第二部分结合临床患者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特点,指导护士生如何识别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高与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教材具体章节内容:护士生心理健康导论;护士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护士生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护士生的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护士生的人际交往;护士生的职业心理发展;护士生的情绪管理;护士生的压力管理;护士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护士生临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每一章节均在每章的内容之前列出相应的学习目标,章节内容更突出了对护士生的实际指导,包括一些案例、测试题等,章节后附有推荐与阅读、学习与思考,有助于突出重点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课后总结与思考,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并指导学生延伸阅读,拓展知识体系。

阅读全文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的理论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首先从二者的含义来看,认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区别,可以更好地把握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以其互鉴与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教育的合力。从学科的内涵上来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不同的系统和模式,在教育目标、理论基础、实施策略、功能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各有其特点与优势。概括起来讲,在理论基础上,前者侧重人文社科,后者侧重心理科学;在指导思想上,前者侧重社会价值,后者侧重科学规律;在特点色彩上,前者侧重东方文化,后者侧重西方文明;在指向对象上,前者侧重群体同性,后者侧重个性差异;在注重问题上,前者侧重思想精神,后者侧重心理行为;在视角思路上,前者侧重整体系统,后者侧重单项具体;在措施方式上,前者侧重教育关爱,后者侧重训练咨询;在达成目标上,前者侧重完善的“人”,后者侧重健康的“心”。显而易见,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有其不同的内涵与内容体系,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但从教育的本质与根本宗旨上看,两者可以相互借鉴与融合,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培养与塑造人才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说,正因为两者存在差异,才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与优势,而两者的特点与优势,也正是互补、互鉴与融合的前提与基础。再从学科的理论体系上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在其教育目标与内容上有其相通性与涵盖性,尤其是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升其教育水平。具体而言,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更加珍惜和珍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同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其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使其人格得到完善。显然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即是大学生生命中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精神性等生命层面中的一个问题,要预防与矫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水平,生命教育更具有本原性与根本性。同时,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拓展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式,并使其教育效果更具实效性和长效性。为此,借鉴与运用生命教育的方式,不仅是防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的主要措施和有效之法,也为拓展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与途径。这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与实效性。最后从教育的实践上来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与质量,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开展与融入。如众所知,当高等教育跨进新的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得到了兴起,各个高等院校都开设与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担当起在校大学生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以全面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然而,由于受到多种教育教学因素的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如教育目标不大清晰、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教学模式不太灵活等问题。如何破解与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呢?显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与渗透生命教育是其必然。生命教育的实践也确实说明,实施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性以及灵性都能够得到全面均衡地发展,良好成长的内在需要,亦是保障大学生理解生命真谛,创造生命价值,顺利成才的题中之义,尤其是破解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自残轻生、伤害他人等严重问题,使大学生珍爱宝贵生命、欣赏生命美丽的紧迫需要以及创建安全与和谐校园的有效之法。为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为应对与防治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供生命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模式。

二、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鉴与融合的现实考量

尽管高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不同,但相互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尤其是在教育的实践中,两者达成的目的、指向的对象、面对的问题等等都是相同的。

1.教育起因的同一性。

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及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与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并向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教育忧思与本土追寻阶段、学术诠释与学科互动阶段、理论热兴与实践探索阶段、“国家准生”全新机遇阶段等。这就是说,开展生命教育及研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缘起一样,都是对教育的忧思,即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异常心理,甚至伤害他人生命,轻生自杀等问题而展开的。从大学生教育的实际可见,消除大学生轻生等现象紧迫需求生命教育,舒缓大学生内心压力急迫呼唤生命教育,保障大学生良好成长成才急切需要生命教育。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起初的成因、出发点都是一致的,就是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生命的影响与伤害而展开的。既然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起因相同,这就为两者的互鉴与融合,相向而行,奠定了基础。

2.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阅读全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7篇)

第一篇: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

一、研究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情智并重、身心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1]。高校研究生的年龄、学习、生活方式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有较大差异。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事件有所增加,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工作实效性等方面都比较欠缺,研究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年来由研究生心理素质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目前各个高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走入误区,其发展程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高校研究生质量的培养受到严重制约。因此,研究探讨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对培养健康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对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各高校发展状况极不平衡。

某些高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似有若无,对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安排一些没有任何心理学专业背景,甚至聘请一些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这样的心理教育达不到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行业要求。部分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普通的卫生基础知识,不开设专门的课程,学生仅凭兴趣来选择性地学习。少数高校甚至以没有专业的人员和成熟的条件为由,未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将其挂靠在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且部门间存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由于认识不够,重视度不高,在机构设立、师资队伍建设、组织管理、办公条件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就显得力度不够。部分高校无专业服务机构、无专职辅导人员、无专项活动经费的“三无”现象以及辅导教师定位不清晰、机构设立不明确、组织管理不到位的“三不”现象在不少高校普遍存在。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上存在误区,导致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动的动力。

阅读全文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当前我国研究生群体心理特点

1.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随着本科生、研究生逐年扩招,社会上高学历人才数量也急剧增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普遍提升,对社会的利用价值全面升值,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虽然继续深造研究生之后个人竞争实力有所增强,但与此同时社会就业压力也加大了,许多研究生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由于年龄的原因,更多研究生期望相对稳定、高收入且有成就感的职业,对就业前途抱有过高的期望。从心理学的原理来看,期望值越高,心理承受力越差。面对现实社会存在的一些拜金主义价值观、及时行乐的人生观以及急功近利的心态,研究生们往往难以抵挡世俗观念的冲击。与入学前理想中的改变命运和处境的状况相去甚远,许多研究生在现实中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2.心理压力无从排解

研究生普遍存在着学业压力、创新要求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恋爱压力及人际关系压力等诸方面的心理压力。国外大量的研究证明,适度的体育运动能促进压力激素的代谢,是缓解压力的重要手段;国内关于高校学生应激水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降低应激水平极有帮助。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研究生的体育课,许多研究生由于学习、科研工作繁重,运动锻炼意识也较差,忽视体育运动的现象非常严重。虽然其他形式的休闲娱乐活动可以使研究生暂时放松,但都不能替代体育锻炼对排解压力的促进作用。研究生不知通过何种途径排解心理压力而造成身心疾病的案例比比皆是。

二、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学校心理辅导起源于美国。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时期。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归属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但较国内开展得早,内容也较丰富。如果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看做襁褓中的婴儿,那么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孕育之中。

阅读全文

主题推进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探索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年级的学生总体情况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进入大学之前,通常将大学生活想象得无比美好,而面对现实却有很多的不如意,如竞选失败、老师不关注、同学关系不和谐等,因此产生了诸多困惑,具体如下:第一,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不明确,以前目标明确单一就是考大学,而考上大学后不知道该怎么办。第二,新生对学习的不适应,大学教育与高中有很大不同,高中大家学习的知识都一样,而大学则是专业学习,教师下课即走,没有人指导和监督。所以大一的新生往往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第三,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似高中那样单纯,他们之间存在的已不仅仅是学习上的竞争关系,而是班委选举、学生会选举、社团选举等种种竞争关系,处理不当就会矛盾不断。第四,恋爱的不知所措,他们还很单纯,盼望着一份恋情又不敢恋爱,想要好好学习又坐不住板凳,所以困惑不断。二年级的学生总体情况是他们走出了大一带来的困惑,开始步入大学生活的正轨,这个阶段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对于那些没能顺利从大一过渡到大二的学生来说,这一年也是问题暴露的最初阶段,在这期间发现并能解决问题,将能杜绝很多后患。三年级的学生总体情况是要进行专业实习和对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恐惧。专业实习对大学生来说是找工作的前奏,是获得技能的重要渠道,也是真正步入社会前的预演,所以实习对大学生来说相当重要;步入了大三,大学生活就已经过去了一半,本以为四年是很长久的,对时间飞逝的恐惧,也是对自己逐渐长大的一种恐惧,自己不再是一个孩子,而是要承担和大人一样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再依靠家长和老师,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主。四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参加工作,是大学期间压力最大的时期。要与昔日友好相处的朋友分离,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因担心自己能否找到工作或担心自己找的工作社会评价不高等而备受折磨。

二、探索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特征

从生源来看,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物质条件、文化信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而大学基本都是在大城市,这种生活环境的落差对农村孩子的影响很大,应着重教育。从性别上看,大学女生比男生做事严谨、认真,遵守规则,有克制性,为人处事既坚持原则,又注重情感联系。因此,应根据男女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分别进行教育和引导。从专业大方向来看,我国的大学院校主要分为文科、理科、艺术类院校等。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虽然各类院校就业情况不同,但大四学生都面临着就业与择业的重大问题,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来看,独生子女的心理依赖、生活依赖、学习依赖比非独生子女严重,人际交际能力也较欠缺。从性格上来看,主要分为外向型、内向型和中间型。通常外向型的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较低,而内向型的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较高。

三、实施主题推进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根据主题推进式的教育方法,以道德教育为前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学生群体进行集中教育,并根据不同年级和类别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区别教育

阅读全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高中心理健康现状

现代的青少年心理处于一个相对较为矛盾的时期,他们难以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同时又不喜欢与外人倾诉,这也正是青少年心理的危险阶段,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尤其是在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高中生难以进行有效的处理,例如异性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处理的不好都会引起不必要的问题,同时,由于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等,也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很多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强硬的态度进行指责,缺乏尊重,班主任处理师生关系的不慎,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此外,由于高中生面临着高考,所以压力相对较大,而家长与教师还在不断的给学生施加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严重的会出现强迫症、自闭症等等心理疾病。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1.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这一学科,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健康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其在生活、学习以及处理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降低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但由于很多

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门形式上的教育,通过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这也只能将心理健康的教育流于形式化,起不到其自身的意义。2.医学化的倾向。有很多的学校为学生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人员,但由于心理咨询人员将学生看作病人去进行处理,这也就为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障碍,是很多的学生即使想要咨询也不愿意去,这也就阻碍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忽视教师的教育。有很多的校园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师的教育,要明确教师的含义,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指导,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并通过自身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整合

阅读全文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程体系

学院应以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并针对贫困学生举办沙龙等,使学生从中受益。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特点,学院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根据贫困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系统工作

根据对调查所搜集的数据和资料的分析,贫困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特征总体情况见附表。

1.上下统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氛围。学院应充分认识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院教职工人人参与,充分发挥自身岗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特别要求教学一线人员要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夯实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同时,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宿舍,取得较好的成效。

2.全面规划,构建“三全一多”的工作模式,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引导服务”的工作理念,坚持“面向全体,侧重个别,重在教育引导”的工作方针,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全面规划,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渗透、多层次实施的“三全一多”工作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建立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三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了有序、有效的轨道。

3.重视培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学院应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学校还要实施辅导员持“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上岗制度,只有考查合格者才能持证上岗,以有效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如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共接受12场专业培训,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相关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工作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加大对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力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