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基础教育要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中的阅读素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显得尤其重要。据此,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从提升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必要性,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窥探,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发展目标的三个方面来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智慧,使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得到彰显。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信息网络环境下,“浅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抓紧校园阅读环境的建造,避免学生时代的浮躁。作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还是要回归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当前多种因素的滞后性造成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本研究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试图在前人的智慧之上有所突破。

1提升中学生阅读素养势在必行

当下,多种因素正激发着我们重新审视阅读素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新语文课程对我们的培养目标,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及时性等等。下面文章就从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提升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必要性。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也同样要求初中阶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进一步的要求,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同时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准备。因此,我认为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关键是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是一个对综合素养要求较高的专项训练,它能做到集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于一身。阅读教学占据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发生多重对话的最有效途径,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最能反映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作为学生,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既能满足他们兴趣的需要又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能拓宽他们的眼界,这种文学散发出来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丰富人格的塑造都起着重要作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这两个阶段是学生储备知识、培养人格的关键期,所以要抓住儿童身心发展的黄金期,及时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学科素养。因此,语文作为一门具备工具性特征的课程更是应该得到重视。现今网络冲击下,“浅阅读”模式固然便利省时,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只会形成他们浮躁的心态。因此,提升中学生阅读素养需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2中学阅读教学现状窥探

语文新课程改革虽已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气象,阅读教学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取得进展,但当下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学习主体性的缺失: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的,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在应试教育功利性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对教材美感的欣赏,失去了自我阅读鉴赏的耐心,将完成学习任务代替了审美感知的培养。当然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习的畏难情绪导致一遇到稍难理解的文章就浅尝辄止,以致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已无心坐在那里作深入的专研,凡事尽做走马观花。其次是部分教学主导性的僵化:中学阶段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教师在学生学科素养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成为知识的传声筒,教学的模式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化,教与学的分离,教学范围的狭窄化,教学过程的固定化,学生的被动接受化,重总结性教学评价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语文课堂大多是被陈述性的教学内容代替了程序化的教学过程,传统教学法,不论课文题材和体裁一律都采用三段论式教学法———预习、讲读、练习与运用,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这看似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层层递进,实则是将各部分完全割裂开来的。最后是读书策略的失当: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及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学会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以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这种用所谓“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鉴赏美的能力,若不细细品读,怎能体悟出文章之美,因此教师的启发指导也要及时出现。阅读是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阅读教学则有助于这种人生状态达到顶峰。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最主要的还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而当下阅读教学的现状即是我们努力进取的不竭动力。

3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发展目标

新世纪的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时代要求,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使全体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

3.1尝试品读多类文本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以上两个方面都要求高中学生具有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多种文体的阅读素养。以往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更注重的是对文学类文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的解读,忽视了理论类文章(论文、杂文、评论等)和实用类文章(人物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的阅读教学。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非连续文本(以其他方式呈现的文本,例如清单、表格和图表等)是在近几年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越来越多文本形式。因此,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不容忽视。在信息化和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越来越多地用清单和图表等这类形式的文本来组织和呈现信息,既简洁又能考察学生的捕捉、分析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出传统的阅读模式,体现经济、简约、高效的时代特征。通过对PISA2009测试的研究发现,上海学生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下,运用非连续文本材料的能力却显著低于OECD平均值。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学生阅读能力的劣势所在。因此,语文课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能够阅读多种文本,具有分析不同阅读材料的能力。单一文体文本的阅读已无法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为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能品读多种文体是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之一。

3.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就是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中学生已逐渐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所以语文教师理应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课堂环境,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发展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大数据背景下,传统书籍已不再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了,因此,当代学生完全具备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了。例如在讲述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时,杂文特有的论辩色彩就决定了其语言的艺术魅力,但是在讲述文章时我们却不能一字一句的分解开来讲授。初读文章时,我们需要整体感知“拿来主义”指什么,作者要“拿来”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而不是“送去”等。因此,当学生看到这篇文章时,需要自己独立阅读此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思路,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鲁迅杂文的“驳论———立论”的风格学生自是不感到陌生。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后所遗留下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才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要真正发挥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独立鉴赏美的能力。

3.3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努力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实现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达到阅读的高峰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主体的体验不以阅读对象的固定化而缺乏色彩。学生不以大众化的解读为标准,教师也不以教参的标准解读而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在初中阶段学习鲁迅的《风筝》这篇课文时,关于文本主题的解读,留给学生深刻印象的只有“鲁迅回忆儿时对弟弟的幼小身心造成伤害的现时自责和反省”这一持久的主题解读。但随着鲁迅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对这篇文本主题的解读不断有新的发现。当代学生也能借助信息技术和课外杂志的阅读指导,对这篇文章做出自己新的理解。或关于“兄弟亲情的”,或关于“批判社会大环境的”,或关于“反抗绝望的”等。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在阅读体验中一定要主动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个性化的阅读习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而阅读的根本就在于为人的开放性、创造性发展提供精神食粮,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因此,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既要尊重学生主体个性化的解读自由,又要承认阅读对象的开放性,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语文“选文”教学的传统决定了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又是最具综合性的知识、能力、情感的教学,能完成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任务。基于此,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资源。中学生正逐渐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下一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课堂需要新课程理论作为指导,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科学发展,让学生将阅读的知识习得转变成实践的理论武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对于每位语文教师来说,语文阅读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学,高尚德.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6,(12).

[2]孙霓.阅读教学,从心开始———浅谈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制定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广角,200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沈学珺,陆璟.从PISA数据看跨学科语文素养的重要性[J].上海教育科研,2013,(07):5-9+58.

作者:张亚弟 刘小鹏 单位: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