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创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创新

一、新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更加综合化

根据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知识的综合性明显增强。比如有的“教学活动与建议”要求“搜集古代成语、典故故事、举办成语故事会,或者成语知识比赛”,有的要求“学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等历史歌曲”。类似这样的综合设计比比皆是。新课程每课前引言的文字,也引用了大量的诗歌或者其他内容。总之,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二、新课程更加倡导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个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所谓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就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即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这方面,新课程做了许多探索。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地探索与研究。为此,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充满个性的探究活动。学生需要从多方面搜集资料,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还要把搜集的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筛选与编辑。整个过程提倡个人创造与群体协作相结合的精神,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首先,课堂教学由重结论的灌输转变为重过程的体验。“轻过程重结论”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所谓重结论,就是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死记所谓的“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历史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质疑、判断、比较,进而分析、概括、综合,让学生由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比较,进而形成自己的结论、可以说,历史学习就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历史学习如果只强调灌输现成的结论,要求死记硬背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那么,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

其次,由课堂教学转述教学内容转变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从新课改的精神来看,历史教师除了贯彻课程标准以外,还有机会参与到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而且,随着教材选用权的下放,即使专家编写的教材,教师也有评价和选择的权力。这样,历史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就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支撑历史教学。历史老师开发的各种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上网等其他渠道获得。

再次,由默默耕耘的独行者转变为与同行交流的合作者。历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历史老师还是抱残守缺,极少与同行切磋,显然是不适应当前形势的。新教材结合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注意发挥材料的论证作用,增加了大量的阅读材料,还有很多的讨论、探究课题,由运用许多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境。对此,单凭教师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面对新课程,初中历史老师不能束手无策,需要群策群力,在备课活动中,相互讨论,共同分享资料与灵感,相互观摩教学,这是最可行的办法。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实施,使历史教学面临许多根本性的挑战,要顺利实施新课程,我们每一个初中历史老师都应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子,这也是新课程成败的关键。

作者:王春席 单位:安徽省涡阳县西阳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