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中的困惑及解决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课堂转型中的困惑及解决,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课堂转型中的困惑及解决

一、课堂上的问题由谁来提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能总是“很好,请坐”,学生提过就完了,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一定的评价。它是属于我们前面说到的哪一种类型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途径。那么,课堂上的问题到底该由谁来提出呢?我们认为可以是学生提,也可以是教师开门见山直接给出任务“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但绝大多数还是应该由学生来提,只不过要注重引导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研究的问题多数都是根据教材中提出的,我们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把书本上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内心的心理需求,成为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当学生顺利的提出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探究过程,对于我们初中阶段来讲,肯定需要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结论性的东西,那么探究中的结论该由谁来得出呢?

二、问题提出后,结论该由谁来下

目前,科学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重过程、轻知识”的要求,科学课程强调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即体验科学的过程,学生在体验科学中,通过发现、掌握,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所以科学探究都要最终得出结论,无论结论的深浅,或者是结论的对错,但这结论应是开放的,应该尊重学生的发现,而不应给学生唯一的定论。我们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由此,我们认为探究中的结论该由学生来得出。这样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对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面是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很可能得出的结论是不完整的、与题目无关的、甚至是错误的。虽然我们说结论应是开放的,但这种开放的前提应该是围绕正确的观点得出。而学生的思考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会凭空产生,需要教师的引导,产生一定的结论。并且,学生得出结论后,都会希望老师给予一定的评价。为避免课堂的低效,教师在学生得出结论之前应给予充分的引导,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归纳,对错误的假设予以修正,让学生重新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当然,不用刻意的去避免学生对失败经历的体验。从提出问题,到最终得出结论,对于我们一节课45分钟来讲,时间还是非常紧张的,那么,对于课堂的时间,我们老师该如何去把握呢?

三、下结论的时间过长,课堂时间如何把握

新课程改革以后,实验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当很多老师按照这个思路来上课时,发现45分钟的课程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很多探究的过程只能是草草结束,老师也很着急,有时就直接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来做,甚至直接告诉学生一个结论就完了,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有的老师可能会讲,既然时间不够,那我就延长一点时间,课外时间多用一点,也有老师这样尝试过,先不说这样做符不符合教学规定,结果发现,延长了探究的时间,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效率非常低下。所以不能依靠延长课堂时间的办法来解决时间不足的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才是关键。首先,要要求学生,课前一定要预习!预习,可以使学生对今天要上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书本上的一些简单知识完全可以自己先掌握掉,老师也可以将这一部分知识快速过掉,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节约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用于重点问题的研究,而且由于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在提问环节就会提高效率,也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其次,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过这样的例子:一位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老师在上课,听课的所有教师都入迷了,课后有人请教这位名师这节课准备的多长时间?他淡淡的回答说:“这节课我只上了40分钟,但为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现有学业水平,有的放矢,每一个教学目标达成所需要的时间要预先安排到位,学生自主完成的探究任务必须要目的明确、方法得当,这样学生在完成的时候才不会毫无头绪,浪费时间。要制定分阶段的小目标,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小目标,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的找到努力的方向,提高学习的效率。老子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们既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不能放弃教师的引导、提升作用。只有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才能在教、学上取得累累硕果。

作者:纪海涛 单位:浙江金华浦江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