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优化结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课堂的优化结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语文课堂的优化结构

一、积极投身新课改,改变传统授课模式,让语文课堂充满时代活力

以教学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采用分析法来分析这篇战地通讯中的人物形象——一位南斯拉夫母亲。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表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教师的分析完全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模式化的解读代替了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而无论是“高效课堂”还是“十字教学法”,都强调学习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先阅读全文,朗读令自己感动的片段,然后说说对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中就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这与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可以说,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有值得借鉴之处。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更应积极投身新课改,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让语文课堂充满时代活力。

二、努力联系新生活,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让语文课堂闪烁生活光彩

“问渠哪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摒弃“功利语文”的教学思想,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同时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语文课堂闪烁生活光彩。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的功能,而忽视营造温馨的生活化的乐学环境,使学生在宽松的人际环境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认知能力,是改变传统课堂模式的又一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如果有学生透过窗户去看天上的云,老师往往会指责学生不认真听课。新课改理念不但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看云,更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到教室外去观察天上的云。这要比老师在课堂上“深入”的分析要好得多。再如教学朱自清《春》这篇散文,语言的优美足以让人陶醉,要是能开展一下语文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春天,观察春风,观察春绿,感受春雨。最后再领略课文所描述情景的美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那么学生就能从内心深处感受春天而获益非浅了。因此,在教学内容允许的情况下,让语文教学做到课内课外相联系,书本生活紧结合,或许可以获得超预期的效果。新课标有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讲的语文实践,当然也包括紧贴新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做一次紧密联系生活的调查报告,准备一次最新话题的辩论赛,都能赋予语文课堂新鲜的生命活力。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贴近学生的生活。此时我们可以在教学时借助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比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在充满热情的表演中通过优化学习过程更加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伤仲永》等,都可以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让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表演,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要让语文课堂与新生活紧密联系,凸显一个“活”字,离不开创新思维。教师要有创新思维,学生也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来源于创新意识,而好奇心则是创新意识的驱动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上课中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问题等等,则是保护学生好奇心的基础条件。

作者:陈长极 单位:福建省大田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