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课堂教学与课改的有机结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要紧扣双边互动特点,凸显主体性
如在“归总应用题”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特性,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采用师生交流的“互动性”教学活动,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根据已学乘除法数量关系,举一些生活实际案例。路程÷时间=速度生:小明到爷爷家的距离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要2小时才能达到,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师: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5米,10天可以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2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学生主体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良好融洽学习氛围的设置,师生交流互动活动的开展,其内在主动参与意识得到有效提升,主体特性得到了更加生动的展示,为师生互动深入开展打下了“根基”。
二、课堂教学策略实施要体现能力培养目标,突出发展性
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中指出:“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坚持以生为本,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始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负有“授之以渔”的重要使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教学活动,运用教学策略时,要落实新课改提出的“能力培养第一要义”的目标宗旨,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活动的过程变为学习能力锻炼培养的发展过程。如在“和差问题”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利用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好奇的心理,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先向学生对象设置“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94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46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12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问题情境,此时学生在质疑矛盾的状态下,结合知识点内容及解题要求,开展动手探究问题活动,学生探析过程中认为:“在解题中存在混淆问题条件之间的关系错误。”教师此时对学生所探析得到的解题策略进行总结提炼,明晰解题的规律。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探究性教学策略、合作性教学策略等活动形式,将能力锻炼渗透于问题讲习之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
三、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要彰显整体连贯特性,具有持续性
课堂教学是由新知导入、新课讲解、巩固练习、反馈提升等部分组成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忽视课堂教学环节之间内在的深刻联系,在设置各个环节教学内容时,采用“片面的、停滞的、脱节的”教学理念,将各个教学环节内容进行“剥离”,导致各环节“各为其主”,内容脱节,影响和降低了教学活动效能。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活动明确提出了“整体性、连贯性、由浅入深、遵循认知规律”的目标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进程和实施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性、持续性的教学理念,结合每节课教学目标、学习要求、教学重点、学习难点等要素,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进行有效融合,做到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形散神不散”。以上是本人结合新课改要求,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点滴心得体会,在此希望同仁深度参与,积极献策,为有效教学活动深入开展提供才智。
作者:王芹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通榆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