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的问题和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课改的推进对初中美术教学提出很多要求,教师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及时作出调整,让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实现高质量教学。如今,由于认知模糊、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现下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阻碍了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简要阐述初中美术在新课改下面临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应对措施,旨在提升美术教学水平与学生的艺术修养。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针对美术课程教学给出一系列要求与建议,包括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等。近些年来,教师积极响应新课改号召,依据课程标准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尝试着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未突出学生主体性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需求、特点、能力与基础等展开教学活动,这是新课改的关键,也是亮点。然而,在现下初中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尤其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教师通常将自己对作品的见解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千篇一律,这不利于提升他们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也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二)重知识技能教学,轻兴趣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美术学习的一个基本动力,强调教师要让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认知与情意特征,采取多变、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并且将这种兴趣转化成具有持久性的良好态度。然而就现阶段初中美术教学状况来看,由于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争分夺秒”地教授学生美术知识如绘画技巧、鉴赏方法等,忽视了对他们需求、个性等因素的深入了解,不注重兴趣的培养,所以学生的热情普遍不高,甚至一些学生喜欢绘画但是却不喜欢上美术课。
(三)忽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并强调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与主体性。然而,由于创新精神是无法量化的,而且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这让很多教师有所忽视。就现下初中美术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线条构造、色彩搭配等基础技能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点新课程标准也进行了强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实践联系理论。然而,由于课时、经验等因素的限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锻炼,比如,经常带领学生观察各种经典的、有价值的美术作品,指导他们欣赏美、感受美,但是很少组织学生自由创作,仅有的实践活动也主要是让学生临摹、仿照,这让很多学生具备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但却缺少创造美的能力。
二、针对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真正参与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凸显学生主体性,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与时间,使他们自由发挥。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采取探究式教学法,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上都真正发生,以此强化他们对美术知识与相关技能的掌握,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尤其是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掌握的美术知识等去欣赏作品,而不是去记住别人对作品的欣赏。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欣赏活动中,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欣赏课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如利用多媒体展示名家的画作如梵•高的《向日葵》《星空》等作品,然后让学生先自由欣赏、自主思考,获得直观印象。在这个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即小组成员之间互换观点,说一说这些作品的魅力、梵•高的绘画特点以及这些作品的绘画技巧等。最后,教师再组织各小组展示成果,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这样的教育方式真正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而且在无形中培养了其发散思维、审美能力,学生学会了在欣赏一幅作品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分析,从而加强知识掌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颠倒,即对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调整课堂内外顺序,改变之前“教师教完学生再学”的局面为“学生先学教师再教”。具体来说,教师在上新课前先将围绕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制作的视频、导学案等材料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自主学习,了解美术作品的背景知识及下节课需要掌握的重、难点等,及时记录下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见的问题。此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科学的指导,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这样的美术课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真正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不仅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在课堂上得到满足。
(二)采取趣味性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端正的美术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对课程学习充满兴趣,学生才会主动、自觉、积极学习,遇到问题也会努力克服,直视困难与挑战。相反,若是学生对美术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应付、敷衍了事等心理,遇到困难、问题就会退缩,缺乏深入探索的精神与动力。因此,在高效教学目标的驱动下,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去学习,这可以让教学工作的开展事半功倍。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迎合初中生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采取趣味性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以激发其内在情感。例如,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它在课堂上的介入让教学内容更加有趣、生动、形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主题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表演情境等,以此唤醒学生能动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老师的一个同事收到了好朋友的生日派对邀请,这个好朋友还嘱咐我的同事一定要穿好看一点出场,但是我的同事打开衣柜后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好看的衣服,所以想让我帮忙设计一套。同学们,你们可以帮老师这个忙吗?”这样的故事情境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富有亲切感、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在他们完成作品后,教师不要直接对学生设计的衣服样式给出“好”或是“不好”的评价,首先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表扬,包括迎难而上的精神、助人为乐的品质等。其次,从构图、创意、色彩搭配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为了提升评价的客观性,教师可以将学生设计的作品用多媒体设备逐一呈现出来。最后,邀请全班学生选出“最好看”的衣服。这样的故事情境提升了美术教学的人文性,对学生创新思维、绘画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又如,创设生活情境。美术是一门源于生活的艺术,所以回归生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是彰显课程价值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围绕教学主题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兴致,缩短他们与美术的距离;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培养他们良好的美术素养。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色彩感不强,在色彩搭配上经常出现“不和谐”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带领学生走进校园,让他们观察大自然中的色彩。在很多初中生的潜意识里,红色就只有大红色这一种颜色,绿色就只有纯绿色这一种颜色。进入大自然后,学生会发现原来每一种颜色都有很多个分支,就绿色这一种颜色来说,树上的老叶、新叶就呈现出两种颜色,一种偏暗,颜色更加深沉,而一种偏嫩,颜色更加鲜艳。还会发现,同样是植物,树上的叶子和地上的小草也是不一样的绿色。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中可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美术的魅力,看到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美术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与兴致。
(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充分发挥美术课程育人价值
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传授学生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强调,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思想,学生也是如此,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去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经常给学生强调“个性”“独特”等词汇,让学生知道绘画技能高并不是临摹的作品与原作品有多相似,而是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否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其次,教师要对教学评价进行调整。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关注结果评价,即学生的美术作品中线条勾画如何、色彩搭配如何,主要评价这些绘画技能,很少去评价作品的创意程度等。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意识有一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在评价环节要纳入对学生作品创意程度的评价,引导学生对此予以关注,这样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就会有意识地去创新。最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比如准备多样化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自由组合等,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四)加强美术实践教学,有效提升美术课程教学有效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美术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技能与艺术修养,教师除了落实理论教育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以此提升美术课程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剪纸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剪纸作品的特征、发展过程、剪纸技巧等知识,还要准备彩纸、剪刀等工具,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习基础,将自己所理解和掌握的美术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以加深他们的理解与印象。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然后去思考如何去解决或者求助于网络、教师、同学等,这可以丰富他们的美术经验,对于提升学生美术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重要意义。又如,教师可以站在生活化教育的视角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实践活动,让艺术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大环境下,组织学生开展“变废为宝”的实践活动,将一些看似没有作用的废旧物品整理起来再通过改造使其变成有价值的艺术品。首先,教师可以发挥学生能动性,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去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穿破的鞋子、空饮料瓶、光盘、快递纸箱等。其次,让学生将这些材料带到课堂上,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即几个人共同围绕废旧材料进行讨论,制订改造计划,确保设计出来的新物品具有实用价值或者观赏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如指导学生在面对材料缺少的问题时可以求助于其他小组,同样也可以将本组不用的废旧材料提供给其他有需要的小组。最后,组织各小组展示成果并阐述改造思路,重点阐述改造亮点。这样的美术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第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创新能力;第二,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以致用能力;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也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世上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这个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除此之外,有效的美术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应将教育阵地由课堂拓展到社会、自然中,比如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写生活动,去写生自然风光,或者写生传统建筑。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艺术源于生活,对于他们实践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此外,初中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不定期或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作品展览”活动,将全班学生近期的美术作品以展览的形式挂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大家一起去欣赏、点评。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三、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时刻研究并熟练掌握新政策,依据此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现下初中美术教学存在学生主体性未突出、创新精神未得到培养、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等问题,严重限制了课程育人价值的发挥,教师需要及时作出调整,通过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教学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与流程,使美术育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高惠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义桥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