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意见(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哈维兰曾经说过:良好的阅读对于心灵就如良好的眼镜对于眼睛一样,它带你遍及于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看来良好的阅读不仅可以让小朋友看到生活当中的细微之处,还能让小朋友建立好的价值观,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我认为新时代的阅读应该有明确的阅读理念,激发阅读兴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应该扮演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
1明确阅读理念,以读为本
著名文学家王登峰说道:吟诵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华儿女引以自豪的留给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会带给我们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成果以更真切的了解,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要有中国心、中国情。爱国首先就是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吟诵对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改善整个社会风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生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着重培养他们读的能力,在慢慢吟诵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情感,慢慢感受,慢慢领会,直到自己能理解。例如在课文《东郭先生和狼》一文中,狼伸伸腰,舔舔嘴,对东郭先生说:“我现在饿得很,先生,如果找不到东西吃,我一定会饿死的。先生既然救了我,就把好事做到底,让我吃了你吧!”说着,就向东郭先生扑过去。在读这一句时有些小朋友读出了狼的狡黠和奸诈,而有些小朋友的语气却很拼平淡,没有当时那种场面的感觉……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做什么都没那么吃力和无奈了,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有耐心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到《我的伯父鲁迅》许多同学都遇到了困难,自信心顿时没有了,我提出一个问题:伯父的鼻子为什么又塌又平呢?有针对性的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很快的能进入情境,独立思考这个问题,并乐于去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兴趣是学生阅读的源泉和动力。
3把主动阅读的权利交给孩子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都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很明显孩子没有主动学习的权利,都是老师的满堂灌,但是自从美国学者杜威提出了新三中心说: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给了我们重重的一击,其实在阅读方面也是如此,孩子才是阅读的主体,而且他们也有自己观点和意见,他们想要主动去阅读,老师就应该给他们机会,主动阅读习惯的培养,孩子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能培养表达方面的能力,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帮助。
4抓住契机,适时引导学生
在《课程标准》里有提到,老师应该作为孩子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提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引导。在孩子阅读出现误区或者困难的时候老师不应该直接就告诉他们答案,这样没有意义,也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著名教学家苏格拉底也比较提倡“产婆术”即启发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一步一步进行引导和启发,让他们自己探索出最后的结果,这样才能让小朋友在学习中成长和进步,老师也可以以同伴者或者阅读中的角色介入来帮助他们。作为老师要抓住时机,适时介入。
5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要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6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全部通过阅读来实现。首先要加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有益读物。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中的积累,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的篇段,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佳词好句,以此来增强语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7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8结语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平台,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适时引导,老师的协助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老师也不能故步自封,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创新的作用,让课堂充满吸引力和魅力。
作者:帅瑜 单位:江西南昌市洪都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朗读有效性
摘要: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是奠定学生基本学习能力与人文理解能力的基础环节,而该课程教授过程中的阅读教学是其重点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大力推广,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的弊端在逐渐暴露和落后于时代。因此,教师应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增强情感朗读教学方式,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朗读;有效性分析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模式,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充满学习自主性与对知识的渴求欲望投入到阅读课程中来。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提出,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方式层出不穷。情感朗读就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常用教学方式。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简要分析情感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具有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阅读教学无法实现的原因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信息与建立基础能力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重视教学课程的内容设计对学生能力激发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追求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研究也是理所当然。只有保证了教学课程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和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课程中依旧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部分,需要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加以重视与注意。
(一)教师的专业水准参差不齐
面对同一篇优秀的阅读文本,不同的教师所表现出的教学效果千差万别,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性水准有差异。平庸的教师采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流程,将一篇优美的课文也讲得黯然失色,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难以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中,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专业性水准高的教师,能够突破教学环境局限性,充分调动身边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与灵活的教学手段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能力平庸的教师则为学生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加上了人为的阻力。
(二)教学方式的僵化与单一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却忽略了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导致教学过程缺乏特色,阻碍教学效果的顺利推进。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新鲜感,难以调动学习的热情,这些因素都是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二、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
朗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语言能力,增强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以实现良好阅读效果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对文本朗诵的过程实际上是与作品内容同化和顺化的过程,将文章的思想情感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所以朗读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断内化的过程。朗读教学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将对文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能力起步的初级阶段。而朗读这一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经常被教师所采用。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必须将文本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可以理解的元素再将其表达出来。而将这些元素的内化过程远远超过了教师对文本讲解的刺激强度。比如,在学习《荷花》这篇文章时,在教师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的情况下,很容易让学生对荷花娇艳欲滴的形象有一个切实的感受。特别是作者运用“有的……有的……有的……”这种排比句式,既加强了对荷花的细节描写又规整了语言的表达形式。所以,朗读教学过程可以演变为学生的语言习得的过程。小学阶段的教学是学生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最好的时期,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诵读过程中了解语言的表达形式,并运用语言熟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朗读教学能增强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朗读教学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第一步。因此,教师必须督促学生在对文本的反复诵读中调动自己原有的语言背景与学习素材,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把握,从而将对文本内容的感性理解逐渐上升为理性层面。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难以持续的保持注意力,而朗读教学则是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专注度的操作方式。而且,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要快,可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理解,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部分文本在阅读中难以理解的含义一经学生朗读就可以顺利掌握。比如,在学习《看雪》这篇文章时,对文章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段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强调两岸人民希望祖国统一的愿望。对此,教师可带领学生深情朗读原文,从中体会到看雪这一日常行为中所包含这思念祖国故土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注意对原文生字词的掌握,更需要把握对文章的断句、节奏、强调等朗读技巧的重视,并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训练中提升语言表现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依据文本内容的差异性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采用朗读的方式加强多文本内容的理解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诵读的教学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过程。诵读的教学方式绝不仅仅是有口无心式的表层教学,学生在对文本朗读的过程更是调动思维能力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比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重点抓住“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作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立足点。这句话中的金色代表了草地或者自然界的生物在作者的眼中代表不一样的意义,那么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与此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也可以调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回忆自己心目中金色的草地。这样,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抓住文章的关键字词,从而可使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现在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在对文本内容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声音将文本形象再现,可以提升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抒情的朗读方式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三、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朗读时间。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认知基础的薄弱以及心理特征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的集中在课程上,再加上学生认识的字不够多,这就给学生的朗读带来了直接的隐患。面对这些教学挑战,都需要教师舍得投入时间与精力,在带领学生重复朗读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具体表现在,教师可以在初次阅读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而在第二次阅读中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不懂的知识重点和难点重复教学,在不断的反复中强化学生的记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承担者,而且,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身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博采众长中提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报,向身边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教学方法,不断地以更高的要求敦促自己,从而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民教师。
3.依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地域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环境的现实情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个人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且家长的思想观念较为陈旧落后,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大多数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上。对于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学重点应该主要集中在训练学生掌握流利的普通话,让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得到保证。
4.处理好讲解与朗读之间的内在关系。
较为常规的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在课程上的讲解为主,但对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多少则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讲解是为学生的理解服务的。因此,教师应该处理好讲解与导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去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四、结语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与文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情感朗读方式是较为常见的,且能够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理解能力都能够在内化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因此,面对朗读教学所产生的正面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增强个人教学的专业化水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吸收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思维意识,培养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看待问题的独特角度,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使得学生在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中获得批判研究能力,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吕珠源 单位: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张文学.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8).
[2]孙艳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4):1.
[3]陆云峰.素读:多维文化冲突中的根性觉醒———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审视与本质探寻[J].江苏教育研究,2008(6).
[4]邱旭红.入文境感文情知文律———阅读教学感悟语言的三个层次[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9(10).
第三篇:小学语文作文课外阅读教学重要性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语感,这对于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效率以及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外阅读;重要性
作文是最能够体现小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方式,小学作文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高低,也可以体现出小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作文教学。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纲领中明确指出,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也有利于逐步培养小学生课后阅读习惯,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阅读语感。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因此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才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树立榜样形象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小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引导小学生向好的一面学习、发展。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多读一些历史名人和现代比较优秀的名人书籍,了解这些名人的一些生平事迹、行事作风等等,不仅有利于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积累更多的素材。其次,教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触时间是最长的,而且学生大部分对教师都会有敬畏之情,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尽量在课余时间陪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读物,而且应该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在阅读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表现出非常热爱的情绪,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的感染,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讲出其他学生不知道的知识,教师应该大力表扬,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书籍是世界上最好的“营养品”,通过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目前,很多家长以及教师并没有全面理解、认识课外阅读,仅仅是片面的认为只需要阅读那些可以提高人的考试成绩以及综合能力的书籍,其他的书籍都属于杂书、闲书。平时,家长为学生购买的也基本上都是好词佳句、试题库以及作文大全等有助于学生学习方面的书籍,对于其他课外读物抱着可读可不读的心态,认为只要可以考试过关,并且取得一个好成绩就可以了。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考试仅仅是为了测试学生对课内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并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能力。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觉得,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更应该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阅读课外书籍。由此可见,学生家长以及教师都没有充分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实际上根据很多实践证实,长期坚持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长期发展。同时,课外阅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可以更好的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素材,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学生阅读的书籍越多,知识面更广,其思维也就更活跃,而且遣词造句的能力也更强,写作能力也越高。学生如果平时广泛涉猎书籍的话,不管在课堂上学习的任何理念,都可以视为从书籍上获得的知识,学生系统的整理这些知识后就可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因此,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可以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其次,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越重的话,课余时间也就越少,久之易产生厌学心理。教师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多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乐学”,“好学”,写作能力的提升也与日俱增。
3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目前,很多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没话说、观点千篇一律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写作素材太少,学生只有掌握大量的写作素材,才会文思泉涌,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也就会更全面的看法,提出不一样的观点。因此,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每天20min午间读报的时间鼓励学生们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们成立一个课外阅读兴趣小组,让学生们养成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多做一些阅读卡片。其次,应该注意评议读书笔记,在评议的时候不仅仅应该关注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教师应该将评定结果直接挂钩学生的语文成绩,将其视为期末阅读考试的一部分,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一步巩固小学生的阅读成果,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阅读更加热情,坚持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们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喜欢的文字或者段落应该及时摘抄下来,这样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生们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们分析、判断作者对文章中人、情、物、景以及人物心理等不同状态下的描写方法,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一些课外读物,从而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陈丽束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莲塘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奎.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小学,2013(12):178.
[2]闫秀凤.“真情实感”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90.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初探
摘要: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以学生阅读为本,注重学生差异,延伸课外阅读,这样才能防范低效阅读,推进阅读教学改革,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小学又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但阅读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并没有实现学生阅读水平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新课改非常重视阅读教学,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全新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思想。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来做一概述。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阅读兴趣低下。
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看作单纯的智力活动,并不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往往是急于展开阅读教学。学生大多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机械地展开阅读活动,没有兴趣的阅读,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被动而消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
2.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阅读教学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程序化展开,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一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将每个知识点都讲得很清楚,生怕会有所遗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只是教学的附属,只是机械地接收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主体地位缺失,以讲代读这是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3.追求教学的一致性。
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无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无视阅读的多元化,盲目追求教学的一致性,要求学生学习进度一致,阅读结果一致。将学生严格地限定在固定的条框内,学生完全失去了阅读的个性化与独立性。
4.阅读只局限于课堂。
视教材为唯一的阅读材料,将学生的阅读视野限定在教材上、课堂上,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阅读需求,这样自然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增长,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策略
1.巧妙设计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与基础。可以说能否激发与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实现学生快乐而主动的阅读,这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是阅读教学是首先要考虑的话题。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不同的阅读材料来设计新颖巧妙的导入,真正做到上课伊始兴趣已生。如一些饱含真挚情感类的文章可以以音乐来导入,发挥音乐的渲染功效,以音乐来传递特定的情感,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基调展开阅读,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于一些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则可以用生动的图片来导入。直观的画面更加符合小学生以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想象,进而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可以以问题来制造悬念,以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
2.自主探究阅读,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有效阅读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要实现师生角色转换,要将更多的选择权与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探究的主人,教师则要成为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以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得以顺利展开。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与宽广的思考空间,不要将知识点一览无余地全部抛出来,而是要多卖“关子”,多设“关卡”,在重难点处、关键词语处巧妙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阅读与思考。当学生个体无法解决或是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释疑。当学生在合作中无法解决时,教师则要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以使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思维更加多元,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文本,深刻理解。
3.着重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这不仅体现在基础知识、理解水平等智力因素上,同时还体现在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上。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阻碍,相反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贯彻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将每个学生视为不同的学习个体,为学生量身制订阅读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与标准。如同样是朗读,低层次学生只要读准字音,能够读下来就可以,而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则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富有情感。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贴近学生,符合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才能促进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
4.延伸课外空间,丰富学生阅读材料。
课堂阅读时间有限,阅读材料有限,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要在搞好课堂教学,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向课外延伸,在课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与充足的阅读时间,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达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见闻、开发智力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在课内学方法、在课外求发展,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当然要做好课外阅读材料的安排、方法的指导与成果的检验。教师要制订课外阅读的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着眼于教材,要与具体的教学同步,来提供一些延伸与扩展性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则要着眼于整个小学阶段,提供一些适合学生的渐进的阅读材料。要指导学生用课堂上的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展开课外阅读,并积极地组织学生就阅读心得与体会等来展开交流,这既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检验,同时在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中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与阅读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陈素爱 单位:河北省霸州市南孟镇披甲营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1]潘淑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3).
[2]徐友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旬刊,2012(5).
[3]王洁.浅析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10(4).
第五篇:“一对一”数字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
现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学结构,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习随时随地随需得以实现。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构建“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关键词: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构建应用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即指每人拥有一台数字化学习终端,并能够运用所提供的学习平台和资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而且,整个知识构建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现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学结构。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融为一体,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习随时随地随需得以实现。
一、“一对一”数字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与应用研究伊始,参加实验研究的教师利用网络教室环境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构建了“课前搜集整理—课堂展示交流—课后作业拓展的教学模式”。即:课前给学生提出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网上搜索、筛选、分析、整理等方式完成具体的任务;学生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放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从而解决重难点。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模式的界定比较笼统,虽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但由于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解答,去探究,没有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有层次的学习。学生由于课上展示搜集的资料较多,课堂常常出现完不成任务的状况。不少教师在这一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了“课前预习整理—书网结合探究—平台读写联动—课后作业拓展”的学习模式。
二、“一对一”数字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课前预习整理,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课前预习中,教师在每个学生的学习终端里准备了与课文相关的《自主学习校本资源》。学生阅读文本,并结合资源进行自主地、个性化地学习,然后将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分别上传到平台,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前的有效预习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提出了学习中困惑,为课堂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如《彩色的非洲》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执教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集关于非洲的资料,访问平台中的学习网站和学习资源了解非洲多姿多彩的景观和艺术。在主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很快了解了非洲植物、动物、生活与艺术的丰富多彩。在这种自主、快乐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并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预案。
(二)书网结合探究,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的讲解来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使得学生在长时间听课状态下会感到乏味。而在“一对一”数字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朗读文本,查看资源,获取信息,在书网结合的学习方式中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解决“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教学重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在朗读文本时,学生对“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样的词语很难通过朗读来理解。此时,学生带着问题在平台中交流自己搜集的图片、视频资料,可以充分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这种书网结合的学习方式使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了。
(三)平台读写联动,达成情感目标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写的环节往往通过在本上的练笔来完成。学生完成后,教师只能通过提问几名学生来了解完成的情况。而在“一对一”数字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上传到班级平台中,学生相互浏览评价,实现自我学习,相互评价,共同提高,同时在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中也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在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对虎门销烟的过程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播放“虎门销烟”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亲眼看到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学生看后激动、振奋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教师可顺势而导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在班级平台中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当学生真切体会到虎门销烟的意义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体验融入到朗读中,从而很好地达成了情感目标。
(四)课后作业拓展,知识与情感的延伸
课后作业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检测。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完成拓展练习的能力不高。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课后拓展的作业,是传统课堂中教师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一对一”数字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把本节课学习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归纳总结。同时,学生自己的习作作品在“小作家”平台中进行投票、交流和评价。在这种充满乐趣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得到了延伸。例如,教学《翠鸟》时,教师可布置课后作业“利用思维导图将本课的学习收获进行总结”。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应用思维导图这一网络学习工具,将自己对翠鸟的外形、习性以及文章表达的情感课课堂学习的新知进行了巩固和拓展。
三、“一对一”数字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评价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一对一”数字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读写联动”的环节,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作品上传到学习平台上,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的欲望。在每堂课过后,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可利用平台对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在线评价。教师对小组合作阶段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不再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评价。课后,学生还可通过“我的博客“”习网作业PK”等环节进行生生间的作业评价。另外,在学习评价中,教师通过极域问题,学生上传测试结果,平台将自动出示测试成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即时进行纠错修改,平台还将统计出的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跟踪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效率。
总之“,一对一”数字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不仅实现了课堂的高效,而且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这个模式创建了个性化学习的环节,使得学生学习更主动了,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从而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自主与高效。
作者:张婷 单位:辽宁省营口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