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谈(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阅读的教学要求,针对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粗读•精读•博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期改革课堂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阅读教学;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重认知,轻情感
语文的诸多能力不是靠直接的讲授与机械的训练获得,而是在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地积累。但有些老师片面强调语文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缺少对阅读兴趣的培养,缺乏对阅读态度的引导和阅读方法的点拨。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能力减弱了,思维僵化了,对阅读存在恐惧感。
(二)重分析,轻感悟
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把本应该是学生个性化、情感化、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演绎成教师对阅读内容的纯理性分析,以教师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感受体验、读书感悟,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特理解,而且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厌倦心理,久而久之,严重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三)重讲授,轻自主
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学生当成教学的“客体”,而不是当作教学的“主体”。只突出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不敢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能够自己看明白的,不放心让学生看;学生能够自己讲清楚的,不放心让学生讲。教师以自己预设好的结论,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没有一点自主的空间,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
(四)重课内,轻课外
大部分教师着眼于课内的阅读教学,特别是精读课的教学,而放松甚至放弃略读课的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引导和点拨。在方法上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精读,不太注重略读和浏览的训练;教学常常局限于课本,阅读途径比较单一,割裂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粗读———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第一个阅读目标,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意,积累语言,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的充分对话,这也是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和根本。
1.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可以通过围绕题目设计有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题目都是经过教材编者精心撰写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通过文章的题目,可以或多或少洞察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围绕题目设计问题,激发他们对阅读课文的兴趣。如教学《翻越远方的大山》这篇课文时,可提问“远方的大山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翻越远方的大山?”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欲望。
2.整体感知大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根据“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阅读教学要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入手,也就是要着眼于全局,“观其大略”,不过多纠缠于枝蔓,这是理解课文的第一步。我们可以把开篇后的“预习”或者“阅读提示”提出的一些思考问题作为阅读的方向,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粗知文章的大意,并尝试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也可以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填上适当的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对课文进行初步整体感知。
(二)精读———深入文本,习得方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1.读思结合,理清文章脉络。
边读边想是一种基本的、有效的读书方法,也是小学阶段读写训练重点项目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可以采取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弄清文章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文章层次分明的,还可以进行分段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段落及其概念,我们是不可能回避的,关键在于,我们把分段、概括段意作为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来看待。但不要篇篇分段,特别是一些结构复杂的文章,学生分段难度较大,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里的理清文章脉络,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育普遍认为:“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注重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能逐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能力。在学生粗读课文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学生提出:“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看,却不见鸟的影儿。”为什么听见鸟扑翅的声音,却不见鸟的影儿?这个问题质量高,有价值,要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终于找到了答案,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不但感悟了课文的内涵,还体会到创造性思维带来的乐趣。
3.平等对话,深入研读文本。
现代的阅读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我们认为,在多重对话关系中,应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为主导,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主要是通过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并乐于把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同学、老师分享、交流,形成多边的对话活动,产生思维的碰撞,引起心灵的共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丰富语言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教学《翠鸟》这篇课文时,学生在品读《翠鸟》最后一段中老渔翁的话时,表现出两种理解,这两种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此时,教师不需要指出他们是对还是错,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博读———由内而外,拓展延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十分重视语言积累,在阅读目标中提出了量化指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单靠背诵、阅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平时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大量阅读,自觉积累好词佳句,做到“厚积”而“薄发”。
1.沟通课内课外。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要立足于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向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作品拓展阅读,以便加深对课内学习的认识。学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让学生阅读《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学了《芦花荡》这篇课文,让学生阅读孙犁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抗日题材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鼓励自由阅读。
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在课外选择自己喜欢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等自由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逐渐把读书作为自我愉悦、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生活需要。阅读离不开资源,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资源的作用,并努力发掘潜在的阅读资源,在精神上、物质上为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供支持和保证。
3.做好读书笔记。
为了使学生读有所得,要强调学习徐特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经验,要求写读书笔记,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有收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作标记、摘要点、抄名言佳句、拟提要、写读后感、做卡片等,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领悟表达的精妙。
4.开展读书活动。
为激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定期组织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可以举办综合性读书知识竞赛活动,表演课本剧,还可以展示各人的读书笔记,召开阅读心得交流会,根据学生所读的篇目,从文章的内容、表达形式等方面组织阅读好的学生发言,谈收获体会,互相启发。以上所述,仅是从现行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而生发开去,阐述的也仅限于一些教学的策略方法,希望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诚然,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我们只有在认真解读新课标理念与要求的基础上,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改革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小学阅读教学的不良局面才能被打破,阅读教学才能硕果累累。
作者:何振华 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温儒敏.温儒敏语文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第二篇: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生本理念指的是一种真正的把学生做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生本理念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小学语文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基础学科,具有自身鲜明的学科特色,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的有效开展必须遵循科学的方式方法。生本理念与小学语文阅读的开展有着天然的契合,是值得我们探索与开发的一个方向。
1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既是生本理念的本质特征也是小学语文阅读顺利开展的保证。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它具有自身的意识,特别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更应该充分认识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是我们系统的接受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阅读是小学语文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旨在深入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避免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真正的将阅读课堂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指定阅读篇目《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时,教师就要充分秉承这一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创新性思维。当然,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掌握的专业阅读知识还有所欠缺,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几个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主人公总是要去航海?”“鲁滨逊在荒岛醒来后第一件找到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从鲁滨逊的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等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重点的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最后通过阅读要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把枯燥的阅读看成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求知探索的过程,跟随作品中的主人公一起开展一段奇妙的旅程,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除了要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外,教师还应该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阅读文本之间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这也就启示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时,教师要有意识的运用方法将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形成良性的互动,创设情境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他们往往对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学习新知识,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阅读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的这些心理,根据不同的阅读主题要求目的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阅读情境,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在开展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指定阅读篇目《我要做个好孩子》这部作品的教学过程时,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主人公“金玲”同学为了成为大家心目中期待的“好孩子”,如何刻苦努力并且为了内心的美好、善良、纯真与老师和父母进行“斗争”的故事,这当中涉及到了不同代际之间的家长与孩子思想的碰撞,这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为学生营造相关的情境,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生活中的故事,相互交流,通过这样的环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无形之中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科学的方法指导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角
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还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角。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还要给予学生专业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保证学生阅读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该尊重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营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进行分组教学,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学习,针对同一篇阅读作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大家往往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过早的评价学生的对错,而是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在同龄人的智慧碰撞中摩擦出火花,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魅力所在。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在开展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指定阅读篇目《木偶奇遇记》这部作品的过程中,针对作品本身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讲述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由其他同学或者是老师来回答。教师最后要将作品的深层意蕴也就是对善良、美好、诚信的歌颂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深意,真正的将作品看透,成为阅读课堂的主角。小学阶段的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教育的规律,生本理念是一种与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全然不同的思想,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必定会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全新方向,是值得我们努力尝试与探索的。
作者:王瑞萍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蔡各庄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措施
摘要: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接触语文世界的第一步,学生想要学好语文,就要注重听、说、读、写这四大基本要素。语文教学当中的阅读教学作为其中的要素之一,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人生起奠基作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奠定了扎实的阅读能力,学生才能在日后更为艰巨的学习任务中掌握主动性,也能够让他们的日常交流和读写能力更上一层楼。我在此文章中主要通过介绍一些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来为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质量出一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提高方法阅读教学策略
一、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策略
1.运用探究式阅读的教学方法,提升阅读的有效性。
当进入小学高年级时,此时的小学生已经有了基础的阅读能力和一定数量的汉语字词的积累,同时,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所以,当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时,教师应该改变低年级教学时使用的手把手、事无巨细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充分考量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以寓教于乐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阅读教材中一句话、一段词背后的结构和深刻内涵是阅读理解的重点。除此以外,由于到了高年级,学生间的学习能力的差异日渐显现,教师要尤为关注学生的这方面。比如,学生在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时,学生在阅读时就已经留下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坚韧勤劳的性格的印象,然而这种印象终究是浮于表面的,无法让学生真正有切身的体会。这时,教师可以以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发言,阐述他们自己对草原人民性格的直观感受。接下来,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科普,让他们大体把握草原民族的性格特点。最后,则是要让学生再次读一遍课文,学生会将自己之前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文章中的意境。这时候,学生的印象就不仅仅是浅层的了,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这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又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2.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信息时代里,小学语文的教学也逐渐应用科技,迈向智能化。在网络的帮助下,教师可以用新鲜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网络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大大增加阅读量,网络上有一些优秀的公开课视频,学生能够体验不同的教学风格。以学习《蛇与庄稼》为例,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从两个方面进行阅读教学。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大数据来进行初步的文章理解,比如蛇的生活习性、庄稼和蛇的关系等。接着,可以从更高程度来理解文章,如分析动物和植物的共生关系,画出蛇、田鼠、庄稼之间的生物链关系。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扩展阅读,例如在了解了庄稼中植物和动物的关系后,再去了解湖泊、河流中植物和动物的关系等。如果有条件,可以给学生观看一些讲述人与动物关系的纪录片来加深理解。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能大大丰富课堂的内容,并且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增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依托网络是很好的一个方法。
二、有效的阅读教学过程
教育也是一种交流,仅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重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规定的讲解知识、传授道理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以灵活多变的方法,细心和蔼的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1.精心打造开课导语,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的开始,教师使用精彩的导语和设问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开发学生智力,活跃思维,也能够打消学生的陌生心理,达到师生间良好的互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面对一篇新课文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对此课文的了解程度,导语设计既不能太深奥,也不能太过于简单。这样便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时,教师考虑到海洋是一个地理特点十分显著的地点,许多内地或者北方的学生可能从没有见过海洋。就可以这样设定导语:“在坐的同学们有谁见过真正的大海呢?在同学们心目中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听到这样的提问,自然会激起兴趣,想要抒发自己的见解。见过大海的同学会绘声绘色地描写自己面对广阔的大海时内心的震撼感受;没见过大海的人会表达出对大海强烈的向往之情。有了如此良好的开头,教师就能更加深入地讲解这篇文章了。
2.部分理解,细读精读。
阅读理解终究是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要做的第一步,是要通读文章,弄懂里面有难度的字词;其次,学生应该要把握整体的文章大意,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要求学生撇开浅层的文章意思,从结构、立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剖析。经过这一步,才能说真正了解了文章,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现在的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在小学阶段所受的教育质量,所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上文已经从教学方式、教学工具、师生互动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做出了阐述。总的来说,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既需要教师结合新时代的潮流和学生水平适时调整教学方式,也需要学生改变传统的固定思维,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占据主动性,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刘星旭 单位:甘肃省舟曲县江盘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维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Z2)
[2]李艳霞.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06)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教课方式单一、课堂枯燥乏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文章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进行形成良好的关系,保证每个方面都能够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够达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以下就是对小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具体分析: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所面临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降低教学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都会对一些问题有不同于教师的见解,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置之不理,这种情况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严重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第二,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有的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不能掌握教材中的深刻含义,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能及时给出答案,使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正确的答案。第三,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培养学生体会教材内容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反复讲给学生,并没有将阅读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以上这三种情况都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人文性,并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的发展[1]。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2.1激发阅读兴趣: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生的特点都是好奇心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全面掌握小学生的特点,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增强审美触觉,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语文教学中,并且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教师在教授《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有关于桂林的魅力风景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用欣赏画面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中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化智能[2],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课文的内容朗读出来,让学生们在深情的朗读感受文章的内涵,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向同学们提问,是如何理解课文中“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将有关文章的图片景色描绘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时间,还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
2.2丰富阅读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有感情的阅读每篇文章,以便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感情阅读文章的同学是很少的,第一,教师没有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意识,学生本身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导致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每篇文章的不同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如果文章是长篇的文字,就需要学生进行泛读,如果文章很优美的文章,学生们就要用沉默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3]。实际上,阅读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阅读的时候,应该在课堂做好表率作用,丰富学生们的阅读方式,可以选用《北大荒的秋天》这样的课文,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将文章表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陶醉在文学世界中,进而增强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还可以通过做游戏等方式来实现。教师在选择情景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贴合文章的实际[4],比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传统的室内教学转移到室外教学,创设情境,由于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乡下的两兄弟在草地上自由自在成长的情景,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讲学生们带入到课堂中,将学生们的童真童趣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然后再带入到文章的阅读中,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并且将人与打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此外,更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进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2.4组织拓展延伸: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教材上的知识,还要教授学生课外的知识,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语言形式,增强学生的写作方法,这样在日后写作的时候,才能够将其发挥出来,达到学以致用。由于小学生的上课时间有限,所以在阅读学习中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5],阅读能力也得不到提升,所以,教师应该组织拓展延伸活动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组织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提高阅读的时效性,比如,教师在授课《蒲公英的种子》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拓展延伸教学环节,比如,问:向学生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的?让学生进行课后探讨,将阅读后的感悟表达出来,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进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采取丰富多样的阅读方式,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降低学生的学习掌握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组织拓展延伸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而促进小学语文的发展。
作者:周妍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小学部
参考文献
[1]任丽艳.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4):89.
[2]孙晓平.对小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的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1(9):115-116.
[3]杜凤霞.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9):28-28.
[4]陈妍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成功(教育版),2012(4):80-81.
[5]范青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1(3):155-156.
第五篇:新课改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
摘要: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四个方面,其中,又以阅读为最,学生在学习教材以及课外的很多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进行的。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有了很大改进。文章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相关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优化阅读课堂,增加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帮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的重要举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以及阅读习惯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进行优化,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高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无论什么课程的学习,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把阅读当成自己的兴趣,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首先,教师要做出表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有很长的时间共处在一起,这会让教师的行为给学生带来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的,教师如果经常阅读,视阅读为自己的喜好,学生也会在与教师交流共处的过程中,受到教师的熏陶,渐渐培养自身对于阅读的兴趣。比如在教授《草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的末尾给学生进行拓展,为学生介绍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茶馆》等,在介绍时,加入自己对作品的赏析,这样学生就会被教师的博览群书所折服,在听教师赏析时,也会对作品内容产生向往,产生阅读的兴趣。其次,为学生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阅读也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可以在每周的语文课程中,选出一节设为阅读课,让学生能够有统一的独立时间进行自由的阅读,同时,在阅读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阅读经验,这样,学生就会被他人所阅读的书籍内容所吸引,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到讲台前向同学们展示阅读成果,在学生展示完毕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小学生心思单纯,一点点的鼓励和肯定就能够激发学生很多的阅读热情和兴趣。
2教授学生阅读方法
阅读既然是一种能力,那么就有掌握能力的方法,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所以,增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从阅读方法的教授入手。基础的阅读方法有很多。其一,由浅入深,分层阅读。和其他内容的学习一样,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培养自身阅读能力。在进行阅读时,由于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前者的阅读过程可以分为这三层:读准,读通,读懂;后者的阅读过程可以分为“读通、读懂、赏析”三个层次。教师在教授学生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为文章划分层次,最后进行赏析,这样就能做到高效阅读,把握文章要点。其二,由内而外,延伸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拓展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单单靠教材内的阅读内容为学生锻炼阅读能力是不够的,所以,教师要教授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很多的阅读时间,所以在学习新的课文前,教师要提醒学生进行预习,并提前为学生指出阅读的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良好的预习方法,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预习的阅读习惯。在预习之后,再在课堂中进行课文的阅读赏析,就会更具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够更快得到提高。其次,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学生还要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够使阅读达到最大的效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随时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灵感与共鸣记录下来,遇到好的句子,也可以摘抄下来,在之后细细品读。同时,对于作品的品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一部好的作品,人们都能够从中品读出很多内涵,如果阅读方向过于片面,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展开,而多方面赏析,就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发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对阅读课堂进行优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把阅读变成自己的兴趣,以兴趣为基础,才能高效学习;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掌握了良好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学生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同时是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这样,多方面有效措施的采取,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刘海军 单位:吉林省双辽市服先镇向阳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付开梅.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的三个立足点[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2-13.
[2]高连侠.探讨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3,(9):25-26.
第六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提高
摘要:
阅读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提高小学老师的阅读教学水平,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改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很多语文教育者一直研究的课题,而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主要是体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上,兼顾一定的科学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
1.前言
语文阅读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语文阅读教学,同时也为小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加强国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不仅符合新课改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本文深入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2.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把握不准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特征,当前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对语文的文化特征缺乏科学的理解,也经常会忽视对文化特征方面的教学[1]。例如,很多重视工具性教学的小学语文老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十分重视对小学生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这样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只是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容易忽视对小学生思想方面的培养和教育。相反的是,部分语文老师重视对人文方面的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会把语文阅读教学转变为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又会忽视工具性特征方面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常常会脱离语文阅读教学的初衷,难以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2.2阅读教学的手段与方法选择不恰当
随着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部分语文老师只关注对阅读教学方式的改进,认为只有灵活、创新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才可以激发小学生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未达到语文老师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有一部分语文老师通过在网络上搜集和阅读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影片、图片等,这不仅没有激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淡化小学生对课文的关注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力,降低了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质量。
2.3忽视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但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很难认真进行语文教学。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一直都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只是注重对知识的讲解,经常忽视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对知识的讲解,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提升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3.提高小学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3.1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小学语文老师要充分把握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以语文教材、教学模式、学生为研究语文的基础。并且要对注重对学生的写作手法、语言表达、阅读技巧等方面的训练[2]。此外,小学语文老师应在准确掌握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帮助小学生理解教材中涉及的人文内涵与价值观。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充分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例如,老师在讲解《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篇课文时,可以安排学生来讲解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然后布置学生写一篇观后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老师在教学时,也要注重将叙述与议论相结合起来的语文写作方法。
3.2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
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在课前就应该制定相应的阅读教学目标,从和教材内容的对话展开教学,把握好文章的生字、成语、重点、以及难点句式,理清整篇文章的结构内容,教学思路以及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领悟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意境。此外,语文老师制定阅读教学流程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做出相应的改变,但不能千篇一律[3]。同时语文老师在选择阅读教学的方法时,不要一味地追求创新,应该选择简单、高效的教学方法,方便小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阅读文章,并鼓励小学生提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例如,老师为学生讲解《春晓》、《望洞庭》、《清平调》等这些古诗词时,应该指导小学生朗读古诗词,并为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词的语言节奏表达意境。而在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童话故事,如《灰姑娘》、《皇子的新衣》等方面的文章时,可以安排小学生来表演童话故事,通过情节设定、表演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随着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模式的调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显现出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提供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自主阅读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最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语文老师在为学生讲解《骆驼祥子》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老舍在写这篇时的经历,再为学生讲解主人公的生活背景、经历、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学生在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可以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看法,体会到主人公热爱生活、坚韧不拔的精神。
4.总结
总而言之,语文老师要想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不断学习与语文阅读教学相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练习,创新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阅读能力与综合素质。
作者:王艳华 单位:扶余市永平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姜洪香.谈谈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10(10):145.
[2]李若莎.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速读(下),2014,23(3):94.
[3]黄春霞.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新一代(下),2012,20(6):137.
第七篇: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育学生对祖国母语的浓厚兴趣,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关键词:
新课程;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人的自身素养、人文修练。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更多的要从语言沟通、肢体语言、情感表达等多种方面加强培养和训练。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口头表达能力和训练听力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人文素质。有效提升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在当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大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悟阅读的一些方法技巧,加强语言材料的积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明白道理、通过阅读加强自身体会,通过阅读使自己融入一体,受到其中的情景感染。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育学生对祖国母语的浓厚兴趣,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要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深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认为阅读是一种乐趣,有一种想读的冲动,这才是成功的阅读教学所产生的效应。首先教师要成为受学生喜欢和崇拜的人才,所以教师要转换自己的师道尊严的身份,要让学生可亲可敬可畏。只要教师走在哪儿都有学生想着你快回到他的身边,学生们都希望你一刻也不能离开他们的视线,说明学生真的是爱上教师了,这样他就会自然想你给他们传授知识,学生自然才会认真学习知识。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要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要真正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在课堂多运用学生喜爱的阅读篇目作引子,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活跃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再适当点拨,这样逐渐将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
2、课前引导学生自学阅读,从指导预习中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标教学大纲也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所以,学好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教师要上一堂阅读教学课的时候,首先要布置与该堂阅读课相关的一些且学生深感兴趣的课外文本或者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到家中将自己收集到的文本通过自己阅读理解后讲解给自己的父母亲人听。课堂上再将自己阅读的课文当众脱稿向师生汇报自己的阅读内容以及读后感。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读后感写出来,在班上作交流。
3、加强学生情感培养,从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识别真善美的能力。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有温度的,更具有情感性。语文是不等同于数理化的一门课程,她是一门情感学科。任何一篇文章,比如诗、词、歌赋、现代白化文等,都是蕴含深刻哲理和情感的。要将每一篇课文读懂,读出韵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紧扣文章中心内容,从培养学生情感因素方面去认识、理解整篇文章的情感精髓。比如在教学著名台湾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乡愁》这篇阅读教学的时候。首先我采用的情景+情感教学法。举了一次我独自一人出差他省,夜深人静,独自一人,在一弯明月照耀下,那种思念家乡亲人的浓浓乡愁的例子。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真理了。因此这样一引导,学生自然都对《乡愁》的理解就陡然上升到了一个高度。然后通过大量的深情地阅读方式,在不到一节钟的时间,学生居然能说出同样反映乡愁的文章至少5篇以上,还把自己平时在课外阅读的一些反映离别思家的文章在课堂上能列举篇目,并能熟练讲解课文内容。通过这样的培养和训练,能让学生从小学做一个重情感、懂孝顺、明事理,从而立下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长大报孝国家的宏途远志。
4、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好习惯。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内容并懂得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多方面的,比如边读边摘抄重点优美的字、词、句、段、篇,将自己喜欢的内容勾画出来,把最能打动自己的内容在书上写上点滴观点见解、每读一篇文章都要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我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自己首先创设一个鲜明的情景对比:“我们现在过年最喜欢的是什么呀,生活幸福吗,爸妈疼爱吗,”学生回答情绪高涨,并且攀比起自己的幸福指数谁高谁低。当我说到让我们看看一个小女孩是怎样在大年三十天过大年夜的时候,孩子们顿时鸦雀无声,倾心静读课文。在我还没提要求的时候,好多孩子都在书页上勾画出了许多的圈、点、线,有些地方还作了自己的体会。一读完下来,多数学生都纷纷报告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是什么、最生动的句子有哪些、假设我是小女孩该怎么办,一系列的问题都提出来了。第二天每个学生都交上了700多字的读后感,情到深处,多数学生在念自己的读后感时竞然哭成了泪人,我想这篇文章的效果我就达到了。这就是我平时在阅读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带来的效应。
作者:张炳明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云阳镇庙中小学
第八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研究
摘要:
审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质性的“缺席”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进行审美建构,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召唤,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颁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一个迫切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就是在挖掘教学中的审美因素的基础上,从文本的解读、情境的创设、朗读等三个方面构建阅读教学体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
1审美观照:文本解读的开放视角
1.1审美:
沟通知识和德行的桥梁:审美观照是一种通过对现实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感受、鉴赏、品位和评价,是审美主题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内在情感得到塑造,从而优化完善主题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审美修养的特殊精神活动。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与审美教育有着难解难分、血脉相承的特别关系。加强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质量,深化语文阅读效果。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是集中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客观美的结晶。文章精美的语言,展示出崇高的美的艺术境界,而好的艺术境界本身,又丰富并加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在阅读活动中,一方面可以抓住精彩传神的关键性字词语句,把学生引进它所展示的优美境界,使他们在美的艺术享受中受到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抓住令人心灵颤动,令人迷醉的意象、情境和形象,引导学生反转过来深入体味、领悟文章中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提高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的美学意境,创设审美情境,善于敏锐地发掘文章中的美点,揭示深蕴其中的审美情趣;要善于借助审美意象,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审美议题,以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还要确定审美目标,指导学生展开审美鉴赏活动。
1.2小学语文教材的美学分析和审美把握: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的审美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语文课推向两极:要么只注重知识的讲授,使语文教学成了干巴巴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专题课;要么只注重文章的思想性,简单地用片言只语去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上成空洞的说教课。这两种倾向都忽略了所包蕴的自然美、人格美、情趣美等内涵和本质。“最主要的问题是把一篇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师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的艺术美,才能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美。如果教师对美的感觉迟钝,或者由于多种原因而变为机械的“教书匠”,那就必然会抑制学生对美的追求。如在某些教师的教学中,留下的只是片言只语的段意和中心思想,或只是几条写作特点,或把佳词丽句解释得索然无味。文本本身的美的内涵和特质,学生就只能停留于最初的、朦胧的感觉上。这样势必会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只有教师作为审美的主体先“入境”,才能“出境”。这里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的解读为例。在解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时,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态、色彩、音响等不同角度去体验。自然景物的形态美,是自然景物的造型和姿态的和谐构成。由于形态特征的差异,自然景物给人的审美感受也不同。如《火烧云》中的“马”由跪而站,由小而大,最后腿仲开,脖子变长,尾巴消失,整匹马也模糊了。它美在富于动感的姿态上,给人以变幻莫测之感。《菩萨蛮•大柏地》中的雨后彩虹,不仅象征胜利者的豪情满怀,而且显出战争胜利之后的那份宁静。自然景物的色彩美,是自然景物的各种颜色的和谐构成。色彩美,美在对比,对比能产生映衬和烘托的效果。如《可爱的草塘》写“草塘的“绿”,由淡而浓,绿得光亮,由点而线而面,绿得茫茫。把浩瀚如碧海的草塘色彩多变的节奏美写出来了。而杜甫的《绝句》则像一块色彩斑斓、玲珑剔透的工艺品。但是,由于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的多样性,自然美的不确定性也是时可见到的,美和丑的转化往往取决于与人类实际利益的联系。比如《第一场雪》中写道;“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在这一群孩子的眼中,雪给他们带来的是欢乐。然而在《买火柴的小女孩》中则不然:“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时的雪对于又冷又饿的小女孩来说,只能是灾难。总之,人的认识、人的情感会使自己对自然景物产生不同的审美倾向。
2走进伊甸园:让情境与心灵对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这一个词己是大家耳熟能详了。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这意味着,需要安排外部情境,以便激活、支持和维持过程学习事件的内部过程。其次,由教学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可能激活对大量事实进行编码的内部策略。再次,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线索,使习得的技能不致遗忘,并易于应用于学生遇到的新问题中。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对学习内部过程提供帮助的环境事件。因而,言语学习的重要事件显然是那些可激活并维持编码、贮存及提取过程的事件。”首先是“提供有意义的情境。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精选的优秀诗文、经典名著都在诉说着一定时期的文化,表现特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文情并茂,文质兼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带领学生在咀嚼、品味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的同时,必须在“情”“质”上下功夫,发挥语文熏陶感染的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更少不了美的情境的营造。
3春风化雨润心田:教学言语美
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口语化的书面语,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切实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审美经验的语言活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过程中,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情境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觉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儿童心灵的琴弦,往往是教师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拨动的。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又是学生的审美客体。小学生显著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特殊的形象:教师是儿童心目中的智者、示范者、敬爱者,甚至是权威者,应该是一个美的化身。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除了具备科学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之外,还应具有形象美、情感美、文辞美、语声美。简洁、典雅、严整、纯净的教学语言,不仅是学生走进作品的生命、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本身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
作者:杨艳艳 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港路小学
参考文献
[1]李端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建构》[J].新课程(小学),2015.08.
[2]杨秋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思路探讨》[J].考试周刊,2015.80.
第九篇: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研究
生本理念指的是一种真正的把学生做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生本理念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小学语文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基础学科,具有自身鲜明的学科特色,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的有效开展必须遵循科学的方式方法。生本理念与小学语文阅读的开展有着天然的契合,是值得我们探索与开发的一个方向。
1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既是生本理念的本质特征也是小学语文阅读顺利开展的保证。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它具有自身的意识,特别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更应该充分认识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是我们系统的接受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阅读是小学语文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旨在深入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避免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真正的将阅读课堂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指定阅读篇目《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时,教师就要充分秉承这一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创新性思维。当然,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掌握的专业阅读知识还有所欠缺,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几个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主人公总是要去航海?”“鲁滨逊在荒岛醒来后第一件找到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从鲁滨逊的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等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重点的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最后通过阅读要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把枯燥的阅读看成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求知探索的过程,跟随作品中的主人公一起开展一段奇妙的旅程,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除了要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外,教师还应该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阅读文本之间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这也就启示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时,教师要有意识的运用方法将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形成良性的互动,创设情境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他们往往对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学习新知识,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阅读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的这些心理,根据不同的阅读主题要求目的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阅读情境,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在开展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指定阅读篇目《我要做个好孩子》这部作品的教学过程时,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主人公“金玲”同学为了成为大家心目中期待的“好孩子”,如何刻苦努力并且为了内心的美好、善良、纯真与老师和父母进行“斗争”的故事,这当中涉及到了不同代际之间的家长与孩子思想的碰撞,这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为学生营造相关的情境,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生活中的故事,相互交流,通过这样的环节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无形之中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科学的方法指导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角
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还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角。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还要给予学生专业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保证学生阅读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该尊重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营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进行分组教学,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学习,针对同一篇阅读作品,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大家往往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过早的评价学生的对错,而是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在同龄人的智慧碰撞中摩擦出火花,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魅力所在。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在开展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指定阅读篇目《木偶奇遇记》这部作品的过程中,针对作品本身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讲述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由其他同学或者是老师来回答。教师最后要将作品的深层意蕴也就是对善良、美好、诚信的歌颂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深意,真正的将作品看透,成为阅读课堂的主角。小学阶段的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教育的规律,生本理念是一种与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全然不同的思想,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必定会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全新方向,是值得我们努力尝试与探索的。
作者:王瑞萍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蔡各庄小学
第十篇:小学语文阅读作文教学探究
摘要:
语文是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最基础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健康思维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的组成成分中,阅读与写作是学生基本文学素养的集中展现,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力求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写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整合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作文;整合模式
一般来说,绝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字词的积累辨析以及课文的背诵,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技能培训,使得其阅读、写作水平一直得不到提升,以至于到了高年级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提升写作水平。
1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小学语文是语言习惯形成的基础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决定写作技能的高低,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将阅读与写作相融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并且在一定情况下相教师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积极引导,力求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写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积极引导,力求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写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的阅读可以使学生拥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并且开阔眼界,这也是将阅读与写作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2阅读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策略
2.1广泛阅读积累素材,为写作奠定基础:
阅读和写作是知识在人头脑中不断转化的成果,阅读是知识的输入,在头脑中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转而将知识通过文字传达出来,这就是知识的输出过程。因此,写作是以阅读为前提的,只有前期经过不断地储备,才能厚积薄发,写出好的文章。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好词佳句以及写作方法的积累,可以为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尤其是典型名人的事迹,更应该注意积累记忆,可以在议论文中作为观点的支撑材料,有利于使议论文的论述更加全面和具有影响力。比如在学习课文《詹天佑》时,文中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不畏艰难,为了祖国的荣耀,都能想尽一切办法战胜它,并最终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是一个牺牲自己为国家荣誉而斗争的典型形象。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积累这种形象,并将其恰当运用到写作当中。还有一些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比如,在《黄果树瀑布》中,作者有这样一句“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用来比喻瀑布在飞落时的壮观景象。还有《钱塘江观潮》中作者关于涨潮时声音的描写,用词精准恰当。通过此类语句的积累,学生可以逐渐感受到写作的无穷魅力,并有效地将人文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2.2在阅读中不断温习写作技能,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着运用学过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巩固技能,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文章,找到提升的空间,在写作中适当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甚至名词佳句,进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只有在不断地观摩和模仿中找到自我提升的方法,才能强化写作技能,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比如学习《少年闰土》这篇以人物描写为主,环境描写为辅的文章时,教师应该使学生抓住其本质并结合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析,闰土在瓜地看护西瓜的一段描写中,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将闰土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教师应该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将此类的表现手法一一展示,便于学生强化记忆,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写作当中。与此相似的还有《李广射虎》一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将人物形象呈现,在学习时应注意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和积累[1]。
2.3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阅读是一个重要手段。作者在创作一篇文章时,往往有特定的目的,一般来说是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是主要目的,也就是赏析一篇文章的价值所在。对于一个话题的提出,通常情况下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因而形成了议论的不同方向,在这些方向中,包含偏离正确价值观的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评判能力,在摒弃错误观念的同时,深化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完善人格,不断成长。比如在学习《有的人》这篇抒情性诗歌时,就要对这一时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大致了解。知道这篇文章是臧克家在参加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活动后,为纪念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一生而写的,赞颂其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气节。因此,为了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和敬佩之情,作者在文中说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2]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思乡情感时也牢记了人民永远会记住为人民而活着的人这一真理,从而想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很容易生活中挖掘类似的人物进行写作。
2.4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加强写作训练:
一般来说,教师在写作课上大部分都是先规定写作要求,或命题作文,或给定材料作文,让学生在思考之后下笔写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一直被束缚在给定的材料或者题目当中,很难组织成优秀的作文。教师可以在写作课之前搜集相关典型的写作材料或者参考例文,并就其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人物描写、环境烘托、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写作手法以及整体的排篇布局,使学生有整体的思路,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到的某一点或几点进行实践运用,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强化写作技能的记忆和训练。比如在学习课文《怀念母亲》时,作者将真正的母亲与祖国联系起来,指出两位母亲在其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在课文结束之后,教师们可以根据“母亲”这一话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某几种写作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灵活运用能力[3]。
3总结
小学语文是语言习惯形成的基础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决定写作技能的高低,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强化写作技能并积累有用的素材,并将其用于写作,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将会使学生的文学素养有较大提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乾峰 扎西翁姆 单位: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洛须片区寄宿制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立燕.如何改革小学作文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04).
[2]吴健英.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探微[J]教育科研论坛.2008(10).
[3]庚鑫.低年级“识字、阅读、作文”一体化发展的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