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阅读教学中注入情感要素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课文材料的运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扫清生字词的障碍,课文成了认字的工具。对于课文的分析也主要是划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说出中心思想几个部分。对于课文本身的深层价值结构探究不够。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只是单纯的体留在所谓“中心思想”的基础之上。情感化的阅读体验离课堂渐行渐远。面对这种越来越普遍的在阅读中扼杀学生情感体验的现象,转变课堂阅读教学模式首先就要从“引入情感体验”这一点入手。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前进,“帮助”学生总结作者的情感态度。将情感体验阅读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之后,首先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老师要使自己从以往的总结者身份变成问题引导者。用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进入课文,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从内心深处感受课文的内在魅力。

比如,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中有一篇文章是《七子之歌》。在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以此诗谱成的歌曲被广为传唱。《七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要体会作者在这首系列组诗中所蕴含的悲愤与痛苦之情,就要让学生自己有一个切身的体验。但是我们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对于当时的社会情况有一定的隔离感。在讲授这组诗歌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屈辱体验,然后观看相关时代的视频,营造一种形象化的环境。介绍诗歌写作的大致背景。在这一些介绍之后,我让学生配和音乐进行朗读,通过自己的阅读并且结合刚才的氛围营造自己去体会作者当时写作组诗时的情感体验,与作者形成共鸣,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二、将对话引入课堂阅读教学

最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一种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文本的工具性特征,让文本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机一环,让课文张嘴说话,与学生的阅读形成互动。而且要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关系,教师要制定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问题的引导下有目的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活动。

例如,在学习《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一篇课文时,我首先从题目入手,对学生提出问题:烛光是为我们在黑暗中照亮的东西,为什么在这里却涉及到了‘生死攸关’的事情?随后根据课文的内容我又提出问题:伯瑙德夫人为什么要轻轻吹起蜡烛?大家能不能联想一下当蜡烛被重新点燃之后,伯瑙德夫人的心理活动?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在文本中找寻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和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具有开放新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三、展现阅读过程的个性化

所谓的个性化,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人文性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没有僵硬死板的套路性答案。著名的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会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就诠释了阅读多样性的关键。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具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文本的含义。让学生放开自己的想象,全情投入到课文中,调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文本也是阅读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所在。

四、总结

总之,丰富阅读教学手段,让情感因素、对话因素和个性化因素融入阅读课堂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有效阅读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发扬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独创性的阅读在文本中发现新的问题,这就是全新阅读模式希望带给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

作者:杨金武 单位:甘肃省瓜州县锁阳城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