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科素养的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进而让他们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敢于提问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基本学情,进行精准化的设计,引导他们在阅读课堂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疑问能提升他们基于阅读文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等,进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学生提问;课堂提问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就课堂提问而言,基本也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直以教师提问为主的阅读教学,其弊端在于针对性不强、有效性欠缺。换言之,教师一厢情愿地以问题牵引学生,教师的主观意识较强;学生真真切切的需求却被忽视了。因此教师需要改变提问的方式,以学生自己提问为主,进而更好地发挥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的提问,教师能知道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阅读文本的能力。显然地,学生提问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促进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引导他们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特征与在情感与认知上的需求差异,不断地优化基于学生提问的教学策略。[1]

一、引导学生乐于提问

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问应该也是他们的天性,每个学生都曾有个见什么都想问的经历。阅读课堂上教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这种好奇,让他们乐于提问。

(一)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提问兴趣

生活情景能将一些抽象的认知转化,能将文本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学生容易从中发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容易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找寻学生的生活与阅读相融合的点,能单单从情景就能引发他们探究的乐趣。以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穷人》为例,教师先给学生展示几幅画,家徒四壁、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场景。学生自然地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展示穷人生活的画面。教师写上穷人两个字,进而追问学生由这两个字还会想到哪些问题。学生进而列出这些问题:像这样的穷人,在当前的社会还有吗?穷人一般会怎样生活?穷人每天的心情会怎样?穷人会不会被人瞧不起?教师从学生见过的一些画面入手,引发他们思考与穷人相关的问题。教师没有选择从教材文本的标题入手,直接让学生解读题目,而是给他们以情景,引发他们去思考。在直观的情景中,基于好奇,学生的问号汩汩而来。

(二)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积极提问

将阅读与游戏融合起来,将提问与游戏的呈现连接起来,学生的提问就变得更积极、更主动。还以《穷人》为例,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代表黑色棋子,一组为红色棋子;一组问,另外一组回答。问什么问题都可以,只要与文本有关,如果回答对了,执红子的小组就前进两个格子;如果答错了,问问题的执黑子小组就前行两个格子。这样的游戏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更快乐地参与到问题的问答中。问问题的小组都想问几个高层次的问题,回答问题的小组都想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并回答正确,以让本组获得前行的机会。比如说,就题目而言,问问题的小组就提出这些问题:本文写了几个穷人?作者给读者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日子怎样,品行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随着比赛的激烈,学生问的问题会增多,彼此双方的思维也就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游戏的设置能让学生快乐地发问。[2]

二、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教师倡导学生提问,但是部分学生却的确问不出问题,或者问不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可从问的内容与深度上进行指导,以发挥问的效用。

(一)强化阅读预习,让学生的提问有内容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比如说,就某某段落而言,你能发现哪些问题。还以《穷人》为例,教师列出文章中的一段,让学生认真阅读,看能不能发现一些问题。附文: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学生反复地读,也发现了许多各不相同的问题。一学生问,上一段写的,“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与这一段是不是没有联系。另一学生问,这一段去掉,对全文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一段在表达文本的主题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一个学生直接问,上面几段都写到这对夫妇穷,但是这一段好像没有写到,这样做是不是想表达什么。让学生预习了,让他们分析了,学生就有问的内容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段落,让他们不断地深入思考。学生在预习的环节问多了,教师在解读环节就可以围绕着学生的提问转。

(二)拓展群文阅读、让学生的提问有深度

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能给学生一篇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文章,他们在阅读时,就会自然地展开比较,进而就能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阅读中要拓展群文阅读,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能让他们的提问变得深刻而又丰富。还以《穷人》这课为例,在学完之后,教师补充了阅读文本——伊索寓言中的《死神认定的穷人》。学生读完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以伊索寓言中的观点看托尔斯泰笔下的桑娜夫妇还觉得他们穷吗?寓言中说,一个人的财产减去他的欲望,剩下的才是财富。教材文本中的桑娜夫妇是不是就是富翁?同时学生还不解地提出:如果以伊索寓言的观点来看,当今社会有好多富人,难道在骨子里是穷人?在对比阅读中,学生的提问很有深度。借助群阅读,他们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或者开展一些辩论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从原先的害怕提问变成敢于提问。学生在争议性的话题中,很容易就发现一些他们想辩解的话题,提问就成了一种需要。换言之,基于辩论或者思辨地提问是学生的主动行为,而不是教师强迫他们为之的。

(一)留下争议性话题,鼓励学生多提问

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置一些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学生就容易产生疑问,因为他们对教师的断语会持有怀疑的态度。也就是说,教师设置适当的争议性话题,能引发学生主动提问。还以《穷人》为例,教师说,课文最好以“桑娜”为题,因为写的主要是桑娜的故事,如果以“穷人”为题就离题了。学生就对教师的这一话题提出下列的质疑:文中主要写的桑娜,但是写的是桑娜一家的穷,为什么不可以“穷人”为题?文中以“穷人”为题,其实也在某种程度暗示他们不穷,如果换成“桑娜”还能有这样的效果吗?如果换成桑娜,那么就要写很多有关桑娜的外貌描写,就要写更多的她的家庭背景,是不是要让作者调整视角……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发问的欲望,要让他们将提问当成习惯,要让他们能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教师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

(二)组织辩论性活动,引发学生敢提问

学然后知不足,同样地,学然后知辩论。只有先让学生深入地学,让他们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他们才能辩论起来。大多时候,教师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文中的细节辩论起来,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提问的环节中。这时候,学生就有很多需要问的内容以反驳对方。教师需要给学生准备的时间,给他们的提问作充足的铺垫。还以《穷人》为例,教师在呈现文本时,故事讲到一半戛然而止,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渔夫该不该收养两个孤儿?教师让他们开展辩论,正方认为该收养,反方认为不该收养。首先是正方向反方提问,正方先问:如果不伸出援助之手,这两个孩子会饿死的,见死不救是一个有良心的人的行为吗?反方反驳:救了却养不活,有救的意义吗?还顶上一个害死小孩的罪名。正方继续说,现在桑娜的孩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西蒙的两个孤儿什么都没有;只要比弱者强,就要伸出援助的手。反方说,汹涌的大海每天都有吞没渔夫的可能,救人者难道不要先自救吗?可见教师创设的辩论环节产生了作用。学生不但敢于提问,而且问得有艺术性,也有针对性。

四、结束语

指导学生提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不仅能启发他们的思维,还能集中他们阅读时的注意力,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提问的欲望,使他们将提问当成阅读时的重要习惯。在提问中,学生阅读的内涵得到拓展,阅读的能力得到延伸,关键是他们在阅读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与能力上的生长。精神上的满足来自阅读中的获得感;能力上的生长来自自主地探究,自主地生长。

作者:宗建林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丁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