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谈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还关注学生思维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发展。为改变浅层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碎片化、阅读浅表化、训练的浅层化、目标的片面化、评价的单一化的现状,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应做到信息深加工、思路深理解、含义深挖掘、活动深开展、评价多元化。教学中更多的是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指导学生自主基于理解进行知识建构,基于真实情境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深度学习;知识构建;主动学习;多元评价;语文阅读教学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并不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不是指教学内容越深越好,而是针对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表层的符号,而不能引导学生发掘知识背后丰富的意义。深度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还关注学生思维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发展。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要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写作背景,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感受文章深层次的内容,获得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思维价值,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从而培育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浅层学习”问题

(一)知识的碎片化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新授的知识跟学生的学习经验相联系,无法与原有的认知形成系统性与结构化。常见的如识字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对所学生字音形义的认识,却忽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某位老师在上《中华美食》一课时,对所学的生字“煎炒烤煮爆炖蒸”进行了逐一分析:“煎”是上下结构,形声字的上声下形,意思是一种烹调方法,锅里放少量油,加热后,把食物放进去使表面变黄。“炒”也是形声字,左形右声,意思是一种烹饪方法。把食物放在锅里加热并不断翻动使熟……这样的教学,几乎是让学生掌握一个个生字碎片,而无法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系统,导致了学习的浅层与低效。

(二)阅读的浅表化

阅读文章,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文章脉络,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然而,许多教师教学时仅仅停留在浅表的理解。如有位老师在上四年级课文《绿》时是这样教学的:1.导入课题,介绍作者艾青;2.听录音,注意字音与停顿,随后学习生字新词;3.再读诗歌,想想每一节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第1节写到处是绿,第2节写很多绿色,第3节写风雨水阳光都是绿的,第4节写绿色叠在一起,第5节写绿飘动在一起。)4.研读1~3节,想想画面:(1)“到处是绿色”,好像……(2)除了诗中的六种绿,还有什么绿(如碧绿、草绿、湖绿……),你能模仿着写“黄”吗?(3)风雨等都是没有颜色的,为什么在世人眼里都是绿的?……上述教学的第三环节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脉络,但所归纳出的节意并没有能反映出诗人的写作思路。全诗的写作脉络应是围绕第一节“到处是绿的”,然后从“绿的色彩多、绿的空间广”,以及“静态的绿与动态的绿”四方面来写。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五个小节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三)训练的浅层化

语文课应关注语言表达,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言语的迁移训练。但形式应为内容服务,遣词造句是为抒发思想情感而表达。笔者发现很多教学中仅是为表达而表达,只注重形式。如上面《绿》的教学第四环节让学生模仿着文中不同的绿色来写不同的黄色,这样的训练肤浅而没有价值。有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枫树上的喜鹊》一文中“喜鹊弟弟长得真快,好极了。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一会儿教他们做游戏,一会儿教他们学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就直接让学生也学着课文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进行说话练习。学生的口语训练没有一个中心意思,仅仅是浅层化的语言形式的简单仿造。

(四)目标的片面化

语文教学应是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然而一些老师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一位教师教学二年级《中华美食》一文时,开展了下面八环节反复进行识字解词的教学:1.导入新课:你喜欢吃什么?学习新课:中国美食。2.我会读生字:自由读—抽一生读—齐读。3.抢收蔬菜游戏(认读词语)。4.说一说烹饪方式(一种食材,多种烧法)。5.认识几种菜(再说出加工方法)。6.填一填(记住生字)。7.哪些食物需要用到这些方式?8.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练习)。上述八个教学环节都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明显缺失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部编版语文教材之所以要把所学的生字放到“中华美食”这个主题中,就是要让学生在认识生字的同时认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文化,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评价的单一化

单一化的评价主要表现为:一是评价内容单一,只注重知识的对错,忽视回答的语言态度与思维过程;二是评价形式单一,只注重学业成绩的评估测试,忽视其他表现性的评价激励;三是评价主体单一,课堂上一般由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比较简单。在“分数为王”的应试教育理念下,结果性评价是教师考核学生最主要的方法,虽然它能准确直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却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无法从根本上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这不利于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加不利于深度学习的产生。

二、指向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改进策略

深度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注重知识的构建能力,从阅读对象的表象出发,深入本质内容,提升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的能力;二是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有效的阅读活动,提炼出一般的学习规律,借助这种学习规律阅读理解同类型的文章;三是在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指向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教学策略:

(一)信息深加工

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呈现出零散的、碎片式的信息,努力将新的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知识结构有机地融合起来,以融会贯通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调动、激活以往的经验,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结构。就拿生字教学来说,所教的生字既要让学生认识字的音形义,还要将所学生字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关联起来。如教学“月、马、鱼”等象形文字,可以从字体的演变开展生动形象的教学;教学《中华美食》中“煎、炒、烤、煮、爆、炖、蒸”等生字,不但要结合形声字的知识经验,记住每个字的形部与声部,还要归类分析“火”字旁与四点底的区别。再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忍是心上一把尖刀,学生就会记牢了。中国汉字都有本质属性,掌握了汉字的本质属性,便可以“望字生义”了。

(二)思路深理解

分析解读阅读文本的行文思路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对于阅读文本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文本信息的前后逻辑关系;其次是阅读文本中人物情感的前后变化。通过这一系列思路的逻辑梳理,提升阅读文本的思维高度。如学习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教学中通常教师会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引导学生理解: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了引号?这句话朗读时应重读那个词?(的确是)为什么?通过比较两次看到的不同景象来体会作者最后的感叹。然而,这篇散文还有着更深的蕴意:在作者笔下,“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人间美景,同时也象征着作家理想中的人间乐园。作者当时身处黑暗年代,他所渴望的美好并不存在,他于此文中的描写便也寄托了其对宁静、祥和的渴望。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赏析作者对第二天清晨景象的生动描写,体会鸟的天堂是自由、快乐的。最后一句朗读的重音也应该是从“的确是”转到“鸟的天堂”突出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三)含义深挖掘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深入学习,知其所以然。一篇文章一定有它的文化背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进当时的环境下,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外延来学习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深入文本。如教学《伯牙绝弦》这篇古文时,学生往往对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行为难以理解。教学时可以适当补充《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内容:“(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曲。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以及俞伯牙的一首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到知音的难能可贵、可遇不可求。再联系上文钟子期听了俞伯牙的演奏,只简单地抒情“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没用任何华丽的辞藻赞美,俞伯牙却视他为知己。可以很好地抓住这一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细细思索。从而明白一代琴师平时听到的赞美都是空泛虚假的,知音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断琴绝弦,断绝的是希望,断绝的是快乐,断绝的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到俞伯牙失去知音后内心的寂寞、孤独和绝望。小诗小词虽短,却有着作者丰富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蕴含其中,它的意境常常潜藏在容易忽略的一字一句之内,甚至暗藏在并未书出的无字无句之中,需要发掘领会。深度学习就是要体会“未书出的无字无句之中”的内容与意义,去理解体会人们当初所处的情境及要表达的情感。

(四)活动深开展

阅读教学中开展的读写活动,不能只满足于浅层的词句训练,一定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开展有深度的训练,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展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避免课堂上只有少数人有发言多数人旁观的情况。笔者尝试采用“学习单”的方式,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所要完成学习任务。如笔者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设计的学习单:学习单的设计要以有趣且有挑战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同时,还要有深度的学习引导,让学生对核心问题进行二度思考。对那些浅尝辄止的学生,具有引导和提示作用,让他们不满足于凭借自己对文本的第一印象来作答,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提问,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五)评价多元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尝试在课堂上运用“学习评价单”的方式,实现评价的内容多维度和主体多元化,如发言态度(声音、表情)、内容条理性、用词恰当性等。“学习评价单”将评价标准明确提出,可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师生共同成为评价主体。尤其是在学生的他评与自评过程中,促进其反思性思维的成长,让学生从评价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二次反思学习,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等多种功能。总之,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更多的是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指导学生自主基于理解进行知识建构,基于真实情境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深度学习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是当前深化语文课堂改革的方向。

作者:郁林明 单位:上海市金山区兴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