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浅谈繁体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简化字出现后,繁体字只能限制在书法、学术、教学研究等领域使用。繁体保留着汉字最初的造字特点,对小学生的识字启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对繁体字在识字教学实践中的优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繁体字;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作用研究
汉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标识。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强调“四个自信”归根到底就是坚定文化自信。作为衍形文字的汉字,最早是以简单的绘图形式出现。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中国文字的基础就是象形”“写字就是画画”。对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对象形字的认识明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象形率极高的篆书现已罕用,可喜的是在小学生常用《新华字典》中的繁体字,还可以找到许多象形的踪影。本人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汉字一还原繁体字便其义自见,其音自来,现分述如下。
一、还原繁体,揭开字的庐山面目
现行小学部编版课本里的汉字都是简化字,而中国早期使用的是繁体字,因缩减笔画繁体字提炼到方便书写、记忆的简化字。汉字笔画虽简单了,但原来表义地形旁被简化了,理解其本义就比较费劲了。如:教授《小池》(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类字“爱”时,先后出示简体字“爱”和繁体字“?”,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想想这个字与什么有关?看了繁体字“?”后,学生很快就说出“爱”与心有关联,从而明白爱是从心发出来的,是用心感受的,爱是一种心灵美的表现。又如:“视听”一词。我们都知道“视”指用眼看,“听”指用耳闻,但怎么看简化字“视听”,都看不出它们与眼、耳有关。这时教学中出示繁体字“??”,将二者对照着观察,学生一眼便能看出原来“视(?)”字有目字旁,“听(?)”字有耳字旁,它们的字义就非常明了。再如:凤、燕、雁这些字都把部件“鸟”简化了,学生只能凭着固有知识了解它们三字代表鸟类。但教学中我们要更进一步阐明字义,就可出示繁体字“?、?、?”与“凤、燕、雁”,一对照,字义明了了。因此发挥繁体字的表义优势,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汉字字义的理解。
二、还原繁体,理解字的家族姻亲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我们通常会使用同偏旁归类识字法,通过一个偏旁找出一大类同偏旁的字,且这一大类的汉字都和一个事物或意思有关。如:“皿”作偏旁的一系列字“盂、盈、盛、盘、盆”均与古代盛东西的器皿有关。但在教学“白日依山尽”(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登鹳雀楼》)的“尽”时,学生只知它的意为“空和没”,可为什么是空和没的意思呢?学生就不知所以然了。我们把它还原成繁体为“?”,“?”在《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中意思为“皿中空也”,“尽”竟然与器皿有关,它也是属于“皿”偏旁的一类。这样一来,还原繁体解释“尽”要比解释“尺字多两点”直观形象得多,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字义的理解。又如:象形字“页”字为偏旁的一系列字均与头部,或是头的某个局部、某个部位有关,像“顶、额、颧、颞、颌”等。而现在的简化字“头(?)”“腮(?)”“囟(?)”也是与头有关的字,很多人就不得而知了。因为简化的关系它们三字均把原本繁体字的“页”部省去了,这使得原本属于头部的这一类字与它们的“大家族”失去联系,理解这些简化字起来就费劲了。试想解释“举头望明月”(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册《静夜思》)的“头”字是大字加两点解释形象,还是繁体字“?”来得形象?再如:她他?(它)、季?(年)等一系列意思相近、字形相似的一大类汉字,若能还原繁体就更容易辨认了。
三、还原繁体,形象字的抽象笔画
汉字的流变历程是由最初的具象图形演变成为如今的抽象符号,抽象的符号要用形象的观察来领会,其费劲程度就不言而喻了。在《新华字典》里的繁体字还可以找到当初汉字具体形象的踪影,这为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识字助上有力的一臂。如:“门”字的繁体字“?”,它像两扇开启的门。“车”字的繁体字“?”,竖看还不像车,但把它倒转过来看,就很像古代战车的正背面,中间一竖就成两轮之间的横轴,上下两横就变成左右两侧的轮子,中间方形部分像车厢。“学”字的繁体字“?”,上部中间两个“×”,组成一个“爻”字,爻是《周易》代表阴阳的长短符号,《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这里的“爻”字就是代表道的意思。“爻”字两侧是非常慎重地捧着爻的左右两只手,中部的“∏”代表求学的房屋,底部“子”表示求学的学子。整个复杂的“?”字经这么一解析,学生就恍然大悟了:原来学者,必恭敬也,必答疑解惑也。再如“马”,它是地地道道的象形字,小篆的“马”字像一匹非常形象的马:有头、有颈、有身、有脚、有尾。而简化字的“马”怎么都看不出有马的模样,反倒由“横折”“竖折弯勾”“横”的三笔抽象笔画组成。但还原繁体字的“?”,尽管它不如小篆的“马”那么形象,但还是能认出马的整体轮廓和四条迈开的腿,所以还原繁体字的“?”,对“马”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四、还原繁体,校正字的易混读音
很多繁体字的一个部件是表音的,这个部件可确认字的读音。但被简化后,本来可以作为读音依据的部件被省略或者换一个不相干的部件,因而影响了字的正确读音。如果能还原繁体字呈现字表音的部件,其正确的读音立马呼之欲出,且牢记不忘。如:“淀”字正确的读音为“diàn”,但这个字很容易被误读成“dìng”,实践教学中多次发现学生难以纠正错音。如果我们把它还原成繁体字“?”,根据声旁规律,学生就能牢牢记住发宫殿的“殿”的读音。又如“陡”字正确的读音为“dǒu”,不读“zǒu”,参照它的繁体字“?”,声旁是“斗”,学生就不会念错了。同样都是“又”旁的权、劝、邓、汉、仅等字,如果能还原繁体字权(?)、劝(?)、邓(?)、汉(?)、仅(?),进一步了解字的本义,那么出现读音的错误概率肯定会大大地减少。
五、还原繁体,辨析字的灵活多义
汉字简化后常常有一简对多繁的汉字,即把意思毫无关联的几个字归结为一个字共用,使得学生难懂不同场合的不同意思。如:“发”字的繁体字有两个“?”和“?”,解释“头发”就要用“?”,而讲解“发射”就要还原“?”了。又如:“云深不知处”的“云”可还原成“?”,但“人云亦云”的“云”没有繁体字,简化后只使用同一个“云”,就得教学生辨析一字多义了。“面”和“云”一样,见面的“面”没有繁体字,但面条的“面”的繁体为“?”,一旦还原为繁体,对五谷不分的小学生来说不仅认识了一个“面”字,而且还懂得一个常识——面条是小麦做的。再如:表示计量单位的“升”、日出的“升”、升职升官的“升”,三个“升”在古代都不是同一个字,计量单位的升没有简化字,日出的升为“?”,升官的升为“?”,如果将“升”的这两个繁体字还原出来就容易辨析多义了。有些繁体字简化后,被其他笔画简单的汉字取代,字义就被隐藏,学生识字只得被动地听老师怎么读就怎么读,讲什么意思就什么意思。如:“鲜”有两种读音,两种意思。读xiān时学生好理解字义,但读xiǎn时,学生就不能理解到是“少”的意思。这时若将“鲜”字还原成繁体字“?”,就很容易从部件里理解“鲜(xiǎn)”的意思了。总之,繁体字内涵博大、寓意深远,保留着《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笔画的基本原貌,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它对我们的小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繁体字是否就一定会比简化字来得好用,这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这里笔者亦没有资格多议,但繁体字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对解释汉字本义的独特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仅对繁体字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实践中日益突出的一些优势,做了粗浅的论述,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同行们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
[2]鲁迅.门外文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
[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丁文隽.书法通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李拉毛.快乐识字视域小学语文低年级高效识字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2020(05).
作者:陈颖 单位:福州市罗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