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案例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案例,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案例

[摘要]以古诗教学《江雪》为例,阐述了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要抓关键字词,感知文本;抓思维发展,把握主题;抓朗读想象,体悟情感;抓素材整合,拓展视野;抓能力提升,强化效度。在语言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不断积累语言、品味语言,包括品味文字的形式,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和迁移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学习逐渐走向深度、效度,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案例分析

优秀的古诗文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凝结着作者的灵魂,故延续数千年而不绝。在教学古诗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诗文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关注背后的人文因素。现以宿州市雪枫小学教师解婷婷执教的《江雪》一课为例,略谈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这节课解老师打破古诗串讲的传统教学模式,着眼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品味其中蕴含的独特情感,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深度学习的核心特质表现如下:

一、抓关键字词,感知文本

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要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字词是构成文本的语言材料,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积累语言材料的基础时期,作为语文教师应把语言奠基工作夯实,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字词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1.条目示意

深度学习虽然关注的是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亦很重要。在《江雪》这节课上,解老师对“绝”字的教学没有停留在机械识记的层面上,她通过排除法让学生从字典条目中选择“绝”的意思,接着老师又进行了迁移训练:把下面语句中“绝”的意思和诗中用法相同的标出来。加深了学生对“绝”字的理解和记忆,是一次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作者用字的准确传神。

2.授之以渔

在学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诗时,解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千”和“万”不是具体指一千、一万,而是指很多,甚至所有,作者这里用了虚指的写法。不仅如此,还让学生去找一找学过的诗句中包含“千”或“万”的同类用法。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等,可谓是举一反三、适度拓展。古语所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由此可见,传授方法的重要性。一节课,不能只注重思想内容等知识的传授,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这里解老师教会学生“虚指”的写法,就如同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抓思维发展,把握主题

1.增删对比,挖掘孤独

叶圣陶先生曾言:“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这座桥梁,让读者和作者会面,彼此心情相契合。在理解了“绝”和“灭”的意思后,解老师首先让学生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绝”和“灭”去掉读,并让学生想象看到什么样的景象?于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的鸟在绕着山盘旋飞行,许多人在小路上行走”的繁荣景象。但当让学生加上“绝”和“灭”之后再去读,学生就体会出这里的万籁俱寂以及作者的寂寞、孤独、无助。不需老师繁琐地分析讲解,对比朗读的巧妙设置,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用资料,深化主题

“独钓寒江雪”是《江雪》真正要表达的,但有悖常理的,显然不是作者真实意思的表达。要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需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遭到旧势力的排挤,多次被贬,他是典型的怀才不遇的文人。虽怀才不遇却不敢直接发牢骚,只能非常含蓄地借助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钓的可不是鱼而是君王,钓的是能建功立业的机会啊!但这首古诗所描写的年代久远,和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孩子有一定的时空距离,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如何让学生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和作者同喜同悲?只靠教师的说教是不能达到的。古诗教学中背景资料可以丰富学生见识,还能将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学中解老师适时出示柳宗元的相关资料,并启发学生思考。结合资料,学生感受到了柳宗元的可怜、孤独。他仕途坎坷,百病缠身,亲人离世,……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达到新的深度,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体会文章的中心,把教材读厚,体现出母语学习中文化有厚度的特征。柳宗元还把他的心情隐藏在了诗中,那就是——千万孤独。由此,学生又初步感受了藏头诗的精妙。正像歌德说的那样:“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所以,作为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文本,静心阅读,寻找有意义的语言现象而习之。

三、抓朗读想象,体悟情感

学生对文学作品思想情感的共鸣,对文本中人物喜怒哀乐的感受,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是小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情感资源。小学语文深度学习,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有情感温度的各类言语实践情境中,共同深入体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世态人情,达到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精神教育[1]。这节课,解老师带领学生在诵读中由赏景到悟境,再到品人,激发了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诗中包含的温度,对诗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的诵读充满了情趣、文化与温度。

1.读诗有温度

(1)彰显文体,反复诵读“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节课,解老师采用不同的朗诵形式,如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合作读、引读等来加强诗歌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一步步把学生带入诗中。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落实正确朗读这一关,也体现了读书的层次性,使学生融情入诗,体会诗词情感的微妙,触摸诗词文字的温度。(2)情感熏陶,激情朗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脱离情境而独立存在的,学习一定是在情境中进行的。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教学中,解老师采用语言描绘情境,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上,她创设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易于学生感知、感受、感悟。通过读融入文章的情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整节课,在解老师情绪的渲染下,诱发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师生共同经历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3)配乐朗读,升华情感古诗词具有浓郁的意境美,教学中解老师抓住《江雪》的原有特点,一唱三叹,巧妙运用媒体技术变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选取了较为伤感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读。那凄凉的旋律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从而悄然走进诗中,读出了诗情,读出了诗韵。

2.解诗有温度

(1)想“千山万径”图想象能使诗歌的文字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活跃思维。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想象,利用原诗中的意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填补诗歌中的空白。如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体验描写环境、人物神情、动作和心理等,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原诗。结合学生想象力丰富又擅长形象思维这一特点,解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千山、万径是什么样的,并在头脑中浮现出画面。随后,又把学生描述的画面搬上板书,把文中的潜台词通过想象表现出来,抽象的画面变得生动具体,教学达到了高潮。如此处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灵感,调动学生积极的想象,让思维有了高度,课堂出现未曾预约的精彩!瞬间,学生感受到了画面带给他们的“寒冷”与“孤独”,体会到了诗歌描写的境界和情调,真正走进古诗所描述的意境之中,是教者对文本又一次的深度引领。(2)感受“大雪扑面”课上,解老师把课文的插图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去发现少了什么?(少了雪)并说出哪里少了雪?在老师地追问下,学生看到了钓翁的衣服、帽子、千山万径、船、江面上都是雪,到处白雪皑皑,仿佛盖上了一层棉被。本诗的题目是《江雪》,可全诗没有一处描写雪,但在解老师的引导下却让我们感到大雪扑面而来,从中无痕地感受到写法的美。沁着纸墨幽香的文字,是有生命、有灵性、有情感、有温度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无尽的乡思;“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送别中的不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牵手的温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爱国的情怀;“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无比的欢颜……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则是诗人无尽的孤独!真是“文字有温度,字字知冷暖”!正是解老师引领学生触摸文字、与文字共舞,才感受到文字那热烈的温度,与文学作品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情感的体验胜于理性的分析。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引领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我们的情感,去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震撼!

四、抓素材整合,拓展视野

1.提供素材的广

在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中,教师应融合性地使用各类语文教学资源,创设出适合开展师生对话的多种言语实践情境。在新课即将结束时,解老师立足教材,在深度解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发了一切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她将王士祯写的《题秋江独钓图》迁移到课堂教学,衔接自然,启发学生和柳宗元的《江雪》进行对比探究阅读。对资源的深度拓展,不仅指对这一课教学内容的拓展,还包括其他作品、与课文相关的同题材作品的拓展阅读。这样就会使学生体会出同样的主题、同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风格各异。既立足文本,又跳出文本,让学生带着一种好奇心理,投入新的文本中去阅读体验,达到对教学内容解读的深度和高度,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流派的还原和比较,是围绕钓翁题材的盛宴共享,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2.拓展延伸的广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解老师这样对学生说:“《江雪》这首诗,你们将来在不同的年龄段再去读,我想你们一定会对诗、对诗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样的启发基于文体特点,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在延学中继续思考,实现了一堂课深度学习的延续。看来,学生应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把生活看成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而不能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抓能力提升,强化效度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是以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亦把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归为“深度学习”的范畴,“深度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应该是批判式、整合式、迁移式的学习。教学中,为了更进一步挖掘诗的主题,解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么冷的天,这个老翁为什么不在家中和亲人相伴?与火炉相伴?而要与这孤舟,与这漫天的飞雪相伴呢?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此练笔的设置鼓励学生多元解读。由于学生的阅历不同,知识有差异,对作品的理解也是多样的。多元化解读是文学作品人文丰富性的表现,是许多杰出文字给我们创造提升的机会。正是解老师的追问和引导,才激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促使学生的认识在思维碰撞中走向深层。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体验着情感、深化着情感。综观解老师的这次教学,她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加强了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她带领学生倾听文字的“声音”,读出文字的“情感”,感受文字的“温度”,揣摩文字的“深度”,拓展文字的“广度”。[2]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心灵,与诗人对话,促进深度学习不断发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学生知识深度追求的理性呼唤,是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广.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价值取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9):60-66.

[2]吴敬会.古诗词教学,“读”中有“度”[J].课外语文,2017(10):54-55.

作者:张丽丽 李广 单位:宿州市埇桥区雪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