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摘要】朗读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前提条件,只有对语文知识足够了解,才可对其进行灵活应用,而朗读就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第一步,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他们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语文知识很难充分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语文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语言教学任务包括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朗读训练作为入手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如果学生每天重复阅读,再加上教师教导方式单一,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逐渐趋于机械化、盲目化,甚至会导致一些学生朗读兴趣低下,朗读效果不佳。基于此,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进行了简单讨论分析,望为后续诸多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培养朗读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

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任务之一。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地将书面语言内化成为自己的大脑记忆,长此以往,学生大脑中会逐渐构成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将语言学习过程转化为语言积累过程。从本质上来看,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过程,就是一个语言形成过程。一名教育家曾说:“语言感知是语文素养之一,是长期处于规范语言中所学形成的一种能力,可帮助学生在极短时间内感悟语言文字。”换句话说,在朗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感,提升自身语言感悟能力,发展语言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体味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在小学阶段尤为适用。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速度明显慢于其发声速度,其注意力也相对较为分散。相较于默读来看,朗读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自然,难度相对较低。教材中通过书面语言表达的形式,是“无声”的文字,在默读过程中不易理解。在朗读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朗读赋予了“无声”的文字“生命”,使文字真正活起来了,可以给学生更为深入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在朗读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障当前朗读计划的合理性,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

(三)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包括了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多种内在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直接体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古人云“口诵心惟”,其中的“诵”指的是读者思维与情感参与的活动。其实,朗读能力培养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过程,对于小学语文课堂而言,朗读能力培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领读

在看到课文的第一时间,学生都有着本能的阅读欲望,但是读起来却又不能像老师那样朗朗上口。因为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停顿、轻声、变读等诸多阅读技巧过于抽象,而且教师也不可能一下教给他们所有朗读技巧;即使教了,他们也很难全部掌握,只能通过模仿老师朗读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因此,在领读环节教学中,教师不可全部领读,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片段让学生读,而后依据学生朗读情况分析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再次进行领读。对于文章中绕口的名字或者句子,教师要逐字逐句地领读,对于难读的长句就多读几次,直到帮助学生读准读好为止。在领读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到:课前领读,把握文章基调;课中顿读,理解文章语句;课末领读,体会作者情感。

(二)学生趣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才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为了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阅读兴趣作为出发点,对于中低年级选用角色朗读法,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主要以点拨提示为主。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教读过程中,首先,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了小蝌蚪摇着脑袋甩尾巴游动的样子,然后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尝试将小蝌蚪画出来,整个朗读过程中学生都有着极大的阅读兴趣,不仅如此,在此种表演式朗读过程中,学生也知道了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再如在《曹冲称象》这篇文章教读时,我指导学生们分角色朗读,首先对文章的角色特点进行了分析,要求学生选择不同的声音和语调,并读出当时官员束手无策和曹操的情绪变化。朗读时,我读旁白,男生读曹操说的话,女生读曹冲说的话,其他学生读官员说的话。在朗读两遍之后,男女互换角色再朗读两遍。对于此种方式,学生有着较高的朗读兴趣,所以朗读起来都极为投入,在朗读几次过后,学生对文章大意也有了基本了解。再如,在《总也倒不了的老树》教读过程中,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出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这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在朗读过程中我对学生进行了点拨启发,如当学生朗读到“再过二十一天,行吗?主人想拿走我的蛋,可是我想孵小鸡。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孵蛋的地方。”我点拨学生应该在朗读时表现出自己的乞求与迫切。当学生朗读到“请再站一会儿吧,我肚子好饿好饿,外面的树被砍光了,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织网抓虫的地方。”这句话声音应该是小小的,告诉学生语气要随着角色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提升其阅读能力。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朗读能力,除了在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外,还专门为学生们上了几节朗读指导课,让学生掌握了几种阅读技巧:①不同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语气;②儿歌、古诗的朗读方式;③轻声的朗读;④“一”“不”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音调。

(三)学生感读

感情基调是决定学生朗读效果的重要因素。一篇文章就像一首歌曲,有基本的曲风,如深情的、热烈的、欢快的等。比如在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朗读过程中,有这么一段:“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啊,终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是一段对雷锋无私奉献品质的赞美。了解到了基本基调后,学生要以赞美的语气读出来,体现出对雷锋的钦佩与感恩。最后,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读课文,感受雷锋的高贵品质。再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朗读过程中,整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特别是最后一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魅力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极大的喜爱。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当以喜悦、憧憬的语气读完,体会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学生悟读

在有感情地朗读完成后,应当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文章,并再次朗读,这便是悟读。在读的过程中还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当时语境,调整自身朗读基调。比如在《灰雀》朗读过程中,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列宁和小男孩的故事,文章对于列宁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神态、语气描述以及小男孩的心理变化都进行了详细描写,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以及小男孩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我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在朗读对话的同时思考着当时任务的心理活动。学生在感受引导下,很快进入了角色状态。通过悟读,学生懂得,小男孩一定会回来。因为小男孩看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欢,想要安慰列宁;还有小男孩已经知道列宁知晓自己是拐走灰雀的罪魁祸首,自己不想再说谎。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自己已学知识与当前课文情境进行有效融合,进而更好地实现知识内化,形成朗读技能。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特别是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明确学生朗读兴趣对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朗读活动,帮助学生真正喜欢朗读,进而更好地提升其朗读能力,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其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勤.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98+127.

[2]郁广其.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120.

[3]杨桂芳.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探索[J].江西教育,2018,(33):40.

作者:赵玲 单位:江苏省扬中市三跃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