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听”的能力的培养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培养学生“听”的习惯、提高学生“听”的质量、加强学生“听”的训练,然后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策略,包括创设宽松的“说”的氛围、守住课堂“说”的阵地、搭建宽广的“说”的舞台;多方结合进行“说”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语文课堂教学中,听写、读写并不是“单线”进行的,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众多一线语文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轻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堂上经常会见到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读、更好地写上费尽心思,下足了功夫。而在指导学生更好地听、更好地说方面却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课堂上,教师也经常会看到学生为了回答问题,争先恐后的情景,却难见到学生静听默思的学习。没有了静心倾听这个前提,学生的表达就难以精准。听说能力是口头语言能力,它是形成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者应该优先教导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听说训练,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学会静心倾听与精准表达呢?可以进行哪些有益的尝试与实践呢?下面笔者将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口头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及时性、有声性、情境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鲜明生动、精彩别致的课堂教学语言,更能培养学生爱听的兴趣,让学生较快地融入课堂,进入较佳学习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授课时的语音、语调、语速可随教学内容变化,或亲切平和、或激情高扬、或抑扬顿挫……让学生想听、爱听,引发师生间的共鸣,使师生心心相印,达到彼此相融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求知欲和对文学的兴趣[1]。
(二)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语文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为此,在“听”的培养中,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目标细化“听”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理清听到的内容。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教导学生“倾听五要素”。具体而言,一要专心;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
(三)提高学生“听”的质量
要提高学生的听话能力,必须提高学生听话的品质。所以,培养学生耳朵的敏锐性,让学生学会“善听”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到边听边思考、边听边理解、边听边记忆,能把别人说的内容用合适的语言转述或复述出来,对说话者表达不准确或不完善的地方能及时修正或完善,能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对有问题的地方能大胆地质疑,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有追根究底的求知精神。(四)加强学生“听”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听话能力,加强对学生“听”的训练必不可少。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语文教师对学生听的训练形式比较单一,单调的“听”的训练形式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听的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创新“听”的训练形式时对学生进行听写、听答、听说、听问等训练。例如,在美文展播坚持“磨耳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选取适合的美文,如童谣、儿歌、诗歌、小散文、学生佳作等,利用早晨和中午的时间定时展播,保证一定量的语音输入,使学生从无意识的语音输入逐步上升到有意识的听力理解,从泛听逐步学会精听。在创意听写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方式,听词语意思,写出词语;词串听写,一连说出几个有关联的词语,让学生听记后写下;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听写,培养学生听的全局观,避免只言片语地听。在创意听说中,听和说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听和说有机结合起来,借助“说话”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如听作品说感想、听时事谈启发、听音乐抒情怀、听材料答问题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宽松的“说”的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无声媒介。只有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发言、大胆地表达,才敢说、肯说,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说”的潜能,真正成为课堂说话的主人。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进行正确地引导和点拨,消除学生“说”的心理障碍,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话,特别是学生说不好的时候,做到不求全责备,能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树立学生继续“说”的信心,让学生不断收获“说”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二)守住课堂“说”的阵地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首先,教师可以开辟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话题不定、范围不限,学生按座号轮流进行,鼓励学生创意表达,自我介绍、分享读书心得,或是时事新闻播报、诗歌佳作欣赏。其次,课堂上教师应借助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编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优美的文章,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积累优美语言、鉴赏精彩语段、复述课文内容,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说话的语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里的“口语交际”及一些单元组的说话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提供学生更多的开口说话机会,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锻炼。
(三)搭建宽广的“说”的舞台
课外也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阵地,教师可以拓宽学生说话实践的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故事会”“辩论会”“演讲赛”“现场招聘会”“编演课本剧”“朗诵比赛”等。异彩纷呈的语文活动把学生的说话训练由课内引向课外,给了学生更多展现自己说话才能的舞台,大大释放了学生说话的内在潜能,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四)多方结合进行“说”的训练
多方结合进行“说”的训练,将“说”与听、读相结合,让学生在不断地听和读中丰富说话的信息、提高说话的技巧。将“说”与观察相结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搜集丰富的说话素材,为更好地说话铺砖奠基。将“说”与思维发展相结合,“言语作为思维的载体,与思维密不可分。”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一个思维发展好的人,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好。说话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时,必须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表达更为精准。
三、结语
听说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当今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在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偏重“读写”而轻“听说”,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做更多的有益尝试和探索,让学生学会静心倾听与精准表达,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祝丽丽.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17):52,60.
作者:刘淑英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城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