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语文儿童诗的文本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儿童诗在教材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大。解读儿童诗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学生坚实的文学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解读儿童诗是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解读策略可以不断挖掘儿童诗中蕴含的魅力,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情、意味,从诗歌中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一、朗读童诗:找准诗眼,整体把握
虽然儿童诗篇幅短小,用语浅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诗浅薄无味,“真正优秀的儿童诗应该于浅显的语言之中寄寓遥远,于拙扑的形式之下蕴藏睿智与趣味,能够在儿童读者乐于欣赏、阅读的同时,禁得起咀嚼、品味,并起到其正面成长的作用。”[1]所以,要想解读儿童诗,就应该以读为本,利用各种形式的读来体味文本中的思想内涵、精神情感。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秋天》为例,它描写了秋天的宜人景色以及对秋天丰收景象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正契合了教材第一单元的主题“走进秋天”,以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感受秋天的绚丽。为了让学生读出感情,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活泼、优美的语言为他们解读文本,让学生先对秋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教师先范读,让学生掌握读音、句读、语调,接着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遍主要读准字音,确保朗读要流利;第二遍整体感知,感受诗歌所独有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第三遍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关键词进行反复地诵读,并不断体味咀嚼,继而实现儿童与诗歌之间的情感共通。诗眼是诗歌的眼睛,是通过核心的词语或句子表现的诗歌的关键意象。找准诗眼可以让阅读回归整体,使教与学的思路简洁而清晰。儿童的阅读有别于成人阅读,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画面感伴随着阅读的全过程。如果学生能够找到诗歌的诗眼,便能够了解诗歌的全貌,对诗歌的内容就会有整体的感知,继而体悟诗歌的感情。
二、走进诗画:媒体激活,诗画互转
儿童诗恰如一幅幅妙趣横生、奇思妙想的涂鸦画。要想帮助儿童了解诗歌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展开联想。走进诗画的方法不仅仅在于抓诗眼一种途径,应引导学生逐渐从领悟言语格式、修辞手法等方面获得画面感。教师要灵活应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入童诗的图画境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应把诗歌的内容与视频、图片等结合,灵活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的趣味性与人文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掘自身潜能,通过知识的积累与实践的丰富继而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在儿童诗《秋》中,有这样一句诗:“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了一个夏天的烦恼;高粱红着脸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这句诗看似很好理解,但是学生在展开想象时未必能表现得很好,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很少会知道高粱为何物、何形,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去了解、感悟。这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诗句结合紧密的图画,甚至是动画视频,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片、视频,一边理解诗句。这样不仅能够快速掌握诗歌内容,更能由画生情,加深情感体悟。
三、感受意象:品悟诗情,把握意蕴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更应领悟诗歌的丰富意蕴。为此,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反复的朗读与画面的想象上,而要更深层地了解作者、了解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感受、体验、品悟诗情,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意境,继而有效地把握文本。例如在教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儿童诗《我想》时,由于这首诗本身为重复性结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与诗歌意境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指导学生抓住“安”“带”“悠”等动词,“引导学生展开自我想象,融入自己的体会,分享自己的感悟”[3]。继而对诗歌所蕴含的情感进行体悟,挖掘本文的最大价值。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春风》为例,诗中“扶桑花”“小草”“蝴蝶”“明媚阳光”“花香鸟语”都是诗歌中的意象,作者选用这些宜人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花红柳绿的春天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情趣,更富有艺术气息。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字词,继而挖掘出诗歌中的意象。作者在儿童诗中用独特的意象“扶桑花”“蜜也似的河”等将春风的宜人舒适写得生动形象,学生在把握意象时也就顺理成章地把握了诗人的情感。为此,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对诗人描述的艺术画面进行充分的想象,继而展开丰富多彩的画面,在反复地体味中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歌中纯真、饱满、丰富的情感。
四、以写促读:联系生活,个性写读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理解童诗。诗歌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浪漫反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体验相结合。如果儿童没有将诗歌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势必会感到诗歌的抽象与晦涩。例如《秋天》中“秋风是报信的使者,它的到来,意味着夏天的结束。”如果单纯让学生读这句诗,学生很难理解“使者”的意义,但是当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秋风吹起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时,学生会结合生活进行思考,作出诸如“树叶变黄”“天气变冷”“白天变短”等回答。这些都是秋天到来的预兆,学生就会在问答中明白“使者”的意义。由于学生的性格、意志、思想、能力等都具有差异性,因此,同样的诗歌在不同的学生眼中将具有不同的理解与含义。为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关注学生不同想法的表达,以及不同认知的积极评价,继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多角度的理解。儿童诗文本解读要关注读与写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联系生活理解儿童诗,仿照儿童诗语言格式和片段进行个性化仿写。例如学习沙白的《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通过对“坐”字画面的感受和理解,学生对“湖面上坐着的秋天”产生了形象化的认识。一个“坐”字妙不可言。清澈的湖水,火红的枫叶,蓝蓝的天空,自由的秋天轻柔而开阔,和谐而辽远。这种画面和意象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模仿。于是一位同学仿写了《春》:“原野上/冒出嫩芽一抹,/如一封邮件/里面装着春天。”一个“装”字形象生动,如一封写满春天的信,与“坐”字一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读者通过仿写,融入原创诗歌的意象方式和形象化表达方法,从诗歌画面感转化为言语的表达运用,达成个性化写读,内化为儿童诗文本的深度解读。可以说,解读儿童诗是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学工作者应担负起自身的教学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解读策略,让学生以读为本,不断去挖掘儿童诗中蕴含的魅力,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情、意味,从诗歌中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王靖懿.小学阅读活动中教师对儿童诗的选择标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玉玺.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教学策略———以儿童诗《我想》教学为例[J].儿童发展研究,2012(02)
作者:靳庆华 单位:江苏邳州市燕子埠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