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探究(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中华民族要实现经济腾飞,就需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应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要摆脱老师在讲台单一的教学输出方式,打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改变老师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形象。老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合作、有爱的关系。老师尽量将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靠拢,将自己调试到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状态,在课堂上老师要表现出激情、趣味和爱心,这样不但可以排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和学习的压力带来的紧张感,活跃课堂氛围,而且愉快、轻松的课堂环境也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大脑在轻松的条件下才能更积极的思考。学生和老师有和谐的关系后,学生才能在老师面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习问题敢于争辩。
2鼓励提问,开发创新潜能
创新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质疑,以增强学生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如:教学《春雨》一课时,当学习最后一段时,同学们围绕“大家争论什么,春雨为什么下得更欢了?”学生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的同学说:“因为落到了草地上草绿了……这都是春雨的功劳,因此春雨下得更欢了。”又有一名同学说:“春雨还可能有什么颜色?”同学们纷纷抢答,“春雨是白色的,你看,落在柳树上,柳絮变白了;春雨是绿色的,你看,落在大地上,大地变绿了;春雨是紫色的,你看,落在丁香树上,丁香花紫了。”
3鼓励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但无论改什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在教学模式的确定上更应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确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使命。爱因斯坦曾表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这也是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应不懈地将学生能力的获得、拓展、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鼓励他们创新、创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求知的欲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狠抓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力求思维的独特性;二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三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四是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五是培养学生活跃的灵感。
4激发兴趣,营造创新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这几个词语,我和学生进行了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一拥而上从四面八方把老师围住。“你们要干什么?”“快把营养交出来。”“一拥而上”懂了,但“气势汹汹”没懂。“应该怎么说?做什么动作?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学生卡腰、瞪眼、大声、凶恶地说“快把营养交出来!”“我们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杂草厉不厉害?凶不凶?”“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不野蛮,讲不讲理?”“野蛮,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不让”’这就是“不由分说”。这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语,同时也使学生兴趣倍增,此时,我趁学生余兴未尽之时,便问:“警觉、收拾、纷纷这些词,小组内通过读书或表演来理解它们的意思。”学生个个表现得特别积极主动,演得惟妙惟肖。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创造了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读书中、表演中理解了词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素养,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关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的学生氛围中学习,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帮助学生的思维进行扩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结合语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还与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各种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如果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就会全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在探究学习中表现出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成为学生的朋友,真诚地与学生相处,与学生平等对话,加强沟通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营造一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尤其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到放松、愉悦,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见解,敢于讨论,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从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获得新感悟和新见解。首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中心环节,也称逆向思维或反向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朝相反的方向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就是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异中求新,往往使人茅塞顿开。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新奇的事物、新观点、新看法、新人新风尚,使文章不落俗套,避免老生常谈。其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发散思维在人们的创造性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象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使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就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创新思维的技巧性方法中,有许多都是与发散思维有密切关系的;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收敛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这些方案不可能每一个都十分正确、有价值,但是一定要在数量上有足够的保证。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进行一字多组词、一词多造句、句式的转换、扩展句子、个性化阅读等训练,使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三、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统一学生阅读的思路、方法和思想感情等,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个性难以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外,还要强调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在读中思考、感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教师可先示范,展示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悟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通过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对于一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然后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明理由。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每一篇课文都是独特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使学生用心去感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让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勇于创新。比如,有些课文结尾处留有空白,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展开想象,并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只要学生能说出充分的理由即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够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一种行为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大胆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语文课外活动主要包括一下几种。首先,课外阅读。文学作品都包含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够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对文章有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能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创见。因此,教师要多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创办图书角、故事会、读书报告会等,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并让学生多交流心得体会,使学生取长补短,在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提高创新能力。其次,在课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个人实践活动,如采访、自制手抄报、编故事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利用已有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勇于创新,大胆创造,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次,兴趣小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兴趣小组,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比如,学生通过参加评论小组,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评论,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参加创作小组,能够提高创作能力。这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就能大胆创新,自由表达观点和进行创作,能够提高创新能力。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富灵性的智慧的火花。在现今的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成为了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课题,就此现象,本文提出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兴趣
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富灵性的智慧的火花。即使是瞬间的,也是灿烂的;即使是粗浅的,也是可贵的。它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敏锐的观察力、求异的思维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而息息相关的。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现今的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成为了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课题,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创新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方法。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认真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善于引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话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的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时间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四、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创新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其特点是言、形、情、理融为一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协调统一。例如在阅读课上,要从课文作者的思路、情感或说明的道理出发,通过一定的创境途径,来进行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智能开发和情感体验教学。其教学环节可以这样安排:1、初读课文:创设情境抓全篇,激发动机理顺思路;2、细读课文:突出情境抓重点,从整体上感悟关键词、句、段;3、精读课文:凭借情境品语感,欣赏课文精华。我在教《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扮演成课文中的一名志愿军战士,投入到分别场面。想一想,自己与生活了八年的朝鲜人民分别时的情景,回忆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而失去小孙子;回忆大嫂为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回忆小金花为救志愿军战士而失去了亲爱的妈妈。这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感人的场面,怎能不使人泪流满面?有怎能让志愿军战士忘掉朝鲜人民呢?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情融入景的目的。学生在掌握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系统思维的方法,获得了发现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逐渐具备了终生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五、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的肯定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六、改变方法,指导学法创新
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同时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法。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生情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地想象。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次,要变学生死记硬背为大胆质疑,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2)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多让学生实践,容易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每个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孕育着丰富的创造力,如同一粒沉睡在土壤中的等待萌发、急切盼望破土而出的种子。那么我们就得为这一颗颗珍贵的种子,培育土壤,唤醒催发,提供支撑。随着现代意识注入教育,教师已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去播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
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四篇: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的新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应他们学习的教育方式。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充分发挥自己创新潜能。同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其自学能力,让课堂充满着跳跃的音符,创造的活力。为此,本文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1.更新观念,营造创新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营造民主、自由、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表达,积极参与,能感受到自身价值之所在,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独立思考,不搞"一言堂"。学生表现只在有肯定的地方都要给予表扬,即使有缺点,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完善。同时,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讨,自由争论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提供质疑时机,培养创新意识
学问,学问,要学必须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能提问,这时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探索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使学生敢想敢做,这样才能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翠鸟》一课时,我首先鼓励学生质疑,让老师来回答。结果学生一个个报出,我一个个答对,可神奇了。这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这样的问题:老师是如何能达到这种程度呢?我从中告诉他们:只要你们深入课文,理解课文,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听了我的话,学生们个个干劲十足,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的去探索知识规律,有的甚至还去查阅和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3.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包括深刻的认识能力,敏捷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其中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是核心,。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怎能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点燃创新的火花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活跃的思维依赖于主体的积极性,信赖于主体的求知欲。因而,语文教学要运用直观、形象的挂图、实物、投影、课件等先进的设备、设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绪,将录相、表演、艺术欣赏引入课堂,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创新,获得成功的机会。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牵牛花》后,黑板上出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山坡上的牵牛花,丛林中的野菊,小路边的芙蓉,池塘边的睡莲。一切组合都是那么协调,让人赏心悦目。最精彩的是当老师问"如果要使这幅画更完美,我们还可以给它加上些什么?"教室里小手林立,个个跃跃欲试,有人说:"画上蓝天白云和初升的太阳,因此在太阳的照射下,花儿才会开得这样艳。"有人说:"在草地上或丛林里,还可以画上茅屋、小亭,使他充满生活气息"……于是教师让同学补画这幅画,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描述,这时,不论哪位同学描述的都比课文内容丰富,语言都比课文有情趣。
4.激励大胆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是对在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它在儿童的创造思维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提问时留给学生大量的想象空间,有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完《新型玻璃》后,设计如下训练:"现在我是新型玻璃总公司的董事长,总公司还要设立几个新的公司,分别生产新世纪各种各样的新型玻璃,同时,要聘任同几位员工分别担任这几个新公司的经理。方式是公平竞选,你想竞选哪个公司的经理,请针对将要生产的玻璃名称、特点和用途来做一次演说,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有创新意识者优先聘用。"话音刚落,同学们活跃起来,纷纷动口练说。过一段时间后,他们便各抒已见地发表了各自的想法。有的说要生产吸尘玻璃以减少灰尘对人的危害;有的说要生产治病玻璃,各类楼房只要用上这种玻璃人们就会减少生病的机会;有的说要生产保温玻璃、隐形玻璃、信息玻璃……学生的回答,都顺乎可能性和合理性,可见他们的思维是从求同发展到变通,从变通中又开拓了新意,使创新思维得到升华。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教师要明析新的教学理念,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性教学,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龚道敏《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实现与模式探讨》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3]裴娣娜《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发展性教学策略研究》
第五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尤其在新课改以后,更加凸显了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语文这一学科是一种学生认知世界的过程,也是学生面向人生素质的启蒙的阶段。语文这一学科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比如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古诗的魅力,还会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学生会积累很多好词好段落,从而不仅为学习语文打下了基础,还加深了文化底蕴。语文学科会使学生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和良好的品德,比如说,学生在学习寓言时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说语文这一学科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等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要如何有效学习呢?我认为使小学生进步最快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占据主要的地位,创新能力是学生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正由阶段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的最主要的作用无非就是为了人的生存、竞争、进步提供条件,所以,在小学这个基础阶段,就要促使小学生学会有效学习,培养小学生推陈出新,有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观点,学会自主学习,学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观念,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生只有具有了创新能力,才能在学习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奋勇当前,才能更有效学习。那么,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这一学科时,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呢?关于这个问题,我结合观点,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让小学生打好语文基础
所谓的基础知识,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所掌握的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学生深入学习的主要因素。在小学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中,基础知识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只有学好了基础知识,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克服种种困难。那么,小学生要怎样打好语文基础呢?
1.小学生要学好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可以说是语文这一学科基础中的基础,如果连汉语拼音都没有学会,就无法学习小学语文这一学科。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最主要的工具,是教会小学生发音的最主要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传授,就正好小学生的发音,有的小学生是前后鼻音部分,有的小学生是翘舌音和平舌音不分,有的小学生是音调分不清楚,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毛病,小学语文教师也不要忽略。如果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不予以纠正,就会影响小学生的一生。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端正态度,让小学生学好汉语拼音。
2.要让小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好习惯。阅读是小学生除了上课以外最有效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开卷有益”,无论阅读什么样的书,都是能让小学生有所收获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和引导小学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每周都拿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小学生阅读,也可以给小学生布置阅读的作业,这样久而久之,当从阅读中获得很多知识以后,小学生就会爱上阅读,不用小学语文教师督促就会很自觉地很主动地阅读。小学生只有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才会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生打好了语文基础的前提下,要及时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着力点就是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单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把教学模式从死记硬背转变成大力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造平等的、民主的、轻松的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要给小学生一定的自由,不要擅自把所有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学习,这样会让小学生产生依赖性,导致小学生遇到问题时都不去思考,都等着语文教师解决,这样的学习是没有主动性,没有效果的。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总是把一切都安排好,小学生就永远都学不会自主学习,永远都无法创新。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小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让小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无需顾忌什么,无论小学生说得对与错,语文教师都不能批评,都要予以鼓励,如果批评,就会抑制小学生的思维,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就算有新的想法也不敢说。
创新是当代每一位学生必备的能力,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创新能力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学生只有具了创新能力,才能独立学习,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以上内容,是我关于“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问题作出的分析和总结。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数不胜数,但唯一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只要认真对待,就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