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浅议(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浅议(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浅议(4篇)

第一篇:小学音乐课堂节奏训练分析

摘要:小学时期是各种知识打基础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也不例外。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让他们真正地学到知识,能够通过所听的音乐,体会其中内涵,能够懂得欣赏音乐,那么音乐授课就不仅仅是让学生跟着练习发声,简单识谱,学习几首歌曲,它需要更细致的教学。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做好节奏训练这一基础教学,可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学生,家长,社会对艺术特长,尤其是音乐特长的重视,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音乐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的节奏训练,更要加强。本文意在分析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为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如何加强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

关键词:音乐教学;节奏训练;小学音乐课堂

一、节奏的意义

节奏是音乐不可或缺的部分。远古的人,开始不会谱曲,没有曲调,但是通过打拍子、跺脚、用木棍或金属敲击地面或其他硬质物体,制造出节奏,产生了美妙的音乐;再或者,我们唱歌,跳舞,演奏音乐,无论歌词背的多么熟练,曲子练得多么娴熟,舞步记得多么流畅,但是所有的表演缺乏节奏感,或者节奏感不强,那么,这首歌曲,这支舞蹈,这场演奏也只是平淡的呈现,没有亮点,它们的意境不可能很好地表达,创作者的本意亦不能正确传达,这样的表演甚至是不合格的。例如《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气势雄壮威武,节奏铿锵有力。在表演中如果没有节奏,或者节奏不强,只是平淡地唱出来,那就表现不出咱们军队雄赳赳,气昂昂,保家卫国的精神面貌,表达不出全国人民斗志昂扬,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任何一首成功的曲子都需要节奏。节奏是呈现音乐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加强节奏训练对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节奏的意义不言而喻,音乐教学中加强节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正确的节奏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知能力,在节奏中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意境,学会欣赏音乐,分析乐曲,从而有助于深入地学到知识,提高音乐水准。素质教育改革大环境下,课改、教改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音乐受重视的程度不够。语文,数学,外语是主课,音乐在很多地方仍是副科,课时很少;即便是素质教育实施较好,重视文体教学的学校,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授课也不是很到位,比较多用的教课方法是,教师简单地教授一些乐理知识,学生跟着学习识谱,进行简单的节奏训练;教师用乐器演奏一些曲子或歌曲,学生随着打打拍子作为节奏训练,跟着哼唱曲子或者学唱歌曲,仅此而已。没有系统的节奏训练,没有完整的节奏训练的授课设计。长此以往的枯燥授课,乐理知识所识不多,基础的音乐节奏训练得不到落实,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也无从谈素质教育教学的目标了。而家长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特长,课外请家教,上补习班,占用了学生时间,费用更是昂贵。

三、如何加强小学课堂中的节奏训练

首先加强学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素质教育下,要求学生各方面都要得到发展。希望教育机构能够更多一些投入,包括给更多一些课时安排,招聘更专业的音乐教师,提供更多一些音乐设施,创造更多一些跟音乐有关的活动。其次,教师授课方式的改进。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教师重视节奏训练,改变过去简单的过于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改变,创新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小学生参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进而开发学生的模仿力和想象力。关于加强节奏训练的方法,要因人而异。1.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高,高深的乐理知识不容易理解,要尽量避免;但是他们的记忆力很强,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易懂,生动有意思的儿歌、童谣作为传授课业的基础,来进行节奏训练。随着时间,曲子由简而难,循序渐进,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提升了节奏感知能力。2.利用教学设施,也就是乐器演奏来辅助教学,完成节奏训练。通过使用击打乐器,例如碰铃,击鼓,三角铁,沙锤等;吹奏乐器,比如口琴,笛子等;弹奏乐器,比如钢琴,手风琴等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来自于不同乐器的声音以及使用它们演绎曲目产生的不同节奏。这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区分这些乐器,并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模仿力,甚至是创造力。班级经常组织一些乐器表演节目,吹拉弹唱,甚至可以让学生充当指挥,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真切地感受节奏,呈现节奏,表演节奏。而在有节奏感的情况下表演歌曲,效果自然会更好。3.贴近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节奏,提炼节奏,培养节奏感。例如铁轨与列车接触发出的“咔嚓咔嚓”声,人民解放军正步走的“啪啪”声,跑步走的“一二一”这些都有助于训练节奏感。4.经常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节奏模仿。天马行空的想象,既可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更快速地掌握节奏,完成节奏训练。5.小学音乐课堂授课对象都是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这就要求教师节奏训练的授课方式要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习兴趣;而且授课时间不宜过长。时间久了,小学生会容易厌倦,分神。但是训练的频率可以高一些。不时地回顾,不断地再学习,坚持反复练习。时间久了,学生对基础的乐理知识也会熟知,掌握,节奏感会越来越强,音乐鉴赏力也会提高。

四、总结

素质教育改革的当下,人们对音乐越来越重视。节奏是音乐组成的重要因素,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时期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为了学生从小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强化音乐的节奏感,提高将来的音乐创造能力,所以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必须加强。

参考文献:

[1]谭潇涵.对“湘版”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的研究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马锡骞.浅析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J].音乐大观,2013.

[3]苏龙嘎.节奏训练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方法[J].内蒙古艺术,2011(1):29-31.

作者:席浩洋 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空港小学

第二篇:小学音乐课堂的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源于美国。我国台湾地区最早引进生命化教育理念,并且产生了一些结合自身实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90年代末,生命化教育引入大陆。生命化教育,简而言之,就是转换视角,立足于生命,重新审视教育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教育精神提倡受教育者亦是受“训”者,而生命化教育,从本质上改变了这种观念,提倡关爱,信任受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生命化教育,是由内而外的,要符合学生的生命特性。

一、小学音乐课堂生命化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改革正在缓慢但是有序、深入地推进着,教师们都在努力寻找着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努力跟上改革的节奏,甚至争当改革的弄潮儿,而生命化教育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正像一股强有力的大潮推动着小学音乐课堂改革步伐,更像一股春风,为小学音乐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音乐是发自内心的情感符号,可以表达喜悦、哀愁甚至愤怒,又可以激励和鼓舞人心,然而这些对于小学生们来说,理解起来的确是有些难度的,但是对于生命化教育来说,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有的感情皆是出自生命个体,生命化教育就是要重视生命个体的发展,如果教师们可以利用好生命化教育教学方式,那么让学生们从自我的生命主体出发,再来理解音乐这种感情的符号,就会变得轻松多了。素质教育的推进,时刻提醒着教师们要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存在,而生命化教育,恰好强调应该从学生的生命主体角度出发,来探索教育的发展,从而达到更好地促进生命发展。所以生命化教育进音乐课堂,既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又可以更好地为发展学生的生命主体服务。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不足

1.音乐教育形式化

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之前,很多地区的小学在科目设置上,都会有主科和副科之分。主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会包括一门民族语言,副科就是指其余的科目,比如体育、音乐、美术、自然等科目。对于副科科目的学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们,都不太重视,因为这些科目的成绩是不算入期末考试的成绩中去的,所以就难免这些科目教育上的形式化了。尤其是在音乐科目上,这种观念已经潜移默化,在很多教师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了。很多音乐教师只是自己学会课本中的歌曲后,然后一句一句教给学生,当学生花上几节课时间学会之后,再进行合唱练习,基本练习一两节课之后,一首歌就这么学完了。当学校有歌咏比赛的时候,教师就会让学生加紧排练学过的歌曲,用放视频、教师亲自示范等方式,让学生们模仿歌曲演唱过程中的手势、仪态、表情甚至口型等,而歌曲表达的深层含义或者角色感情等,学生们都一无所知,只是简单地形式上的模仿。这种音乐教育方式,在很多地区都曾流行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现在很多地区的学校也仍然存在类似的情况。

2.音乐教育简单化

由于主科、副科的设置区分,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很多学校的教师对于副科科目不重视,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重教学质量,教学方式也简化很多。从音乐教育方面来说,很多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只有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录音机,或者视频播放器,在很多不发达地区的学校里,甚至连这一点都无法保证,更有很多偏远地区甚至都没有音乐教师。这样如何能发展好素质教育呢?且不说没有音乐教师的偏远地区,以正常水平地区的学校为例,很多音乐教师都不带辅助教具去上课,只带一本教材,授课全靠自己一句一句教,好一点的带一个录音机,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器,但是这种方式根本不可能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了解音乐的多种可能性。

3.偏离音乐的艺术性

有些音乐教师在教课过程中,都是直接教唱,不会去介绍歌曲背景,认为学生还小,没必要了解那么多知识。再有就是很多教师不会带领学生们去欣赏音乐,只是单纯地教唱,不会对学生们细致地讲解歌曲的节奏韵律,只是机械地让学生跟着老师学唱,对于教材上涉及到欣赏音乐的课程,全部都略过不讲,或者只是象征性听听。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确实有天赋的原因,但是后天的培养还是占主要,像电视节目里的珠宝鉴赏家,不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所以对于小学音乐课堂,缺乏的是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生命化教学,让小学音乐课堂生动起来

1.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生命情感,不流于形式教育

音乐课堂不应该流于形式教育,生命化教育提倡从生命个体的角度出发,以生命为基础去感受世界,所以音乐课堂,教师们应该好好利用生命化教育这一概念,引导学生们去感受音乐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达好歌曲的情感。以湘艺版教材二年级《丰收之歌》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大丰收的场景,教师可以给予适时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丰收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还可以播放丰收的图片,比如一望无际的金灿灿的麦田、红彤彤的苹果等,或者播放火热朝天的秋收视频,把学生们带入到丰收的氛围中,这样唱歌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脑海里会有这样的场景画面,情感也就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2.启发学生体会音乐中的生命寓意,提倡多样化教学

音乐不仅可以表达情感,而且可以表达角色情感和立场,鼓励学生们想象角色立场和情感,利用多媒体和乐器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启发学生们对于音乐中所包含的生命寓意。例如,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歌曲《欢乐的小雪花》,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歌词来编故事,然后在班级和同学们分享,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感受歌曲情感和语调上的变化,还可以感受到角色想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准备不同的小乐器,比如青蛙响板和小铃,小铃代表停顿,教师安排学生们分组进行表演,分工由学生们小组内部自行安排。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又能让学生们在故事编排中,发挥想象力,体会和想象世间万物所包含的或被赋予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音乐中的生命情趣,重视音乐的艺术性

每一首歌曲背后蕴含着作词作曲家们的思想和灵魂,即使是儿歌,作词家和作曲家们在写歌的时候,脑海里想象的也一定是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模样,所以音乐是有灵魂的,好的音乐值得被流传和欣赏。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应该有所侧重,比如《义勇军进行曲》,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述作者田汉、聂耳的生平,表现他们对于革命事业的支持,对国家的热爱。还可以讲述抗战的故事,讲八路军,讲民族英雄们的事迹,告诉学生们,这些牺牲的生命,都是爱国的勇士,都是有浓烈的爱国情操和高尚情趣的生命个体。相信学生再次唱起国歌时,一定会充满力量。再就是对歌曲中的旋律进行细致的讲解,提问学生为什么这首歌听起来会给人浑厚的力量感,为什么会成为经典,成为国歌,这不仅仅是因为歌词,也是因为她的旋律,让学生们在对歌曲全面的了解中,慢慢学会欣赏音乐中包含的生命情趣和艺术。

作者:仇玥 单位:长沙市雨花区井圭路小学

第三篇: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探究

摘要: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学资源来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从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入手,组织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课堂的学习中来,并且注重从学情出发的高效课堂教学技巧。营造课前浓厚音乐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侧重音乐鉴赏艺术熏陶。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农村

不可否认的,小学音乐课在小学所有课程中是属于边缘的学科。在我们的不少师生当中,我们有时称之为“技能科”。而有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同学干脆称这为“次科”。之所以有“次科”的说法当然是和“主科”相对而言,言下之意当然是非考试科目,可以没有教学成绩方面的压力,自然也就可以不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正因为如此,小学音乐课在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尴尬地位也就不可避免了。可是小学音乐学科的性质以及目的意义摆在那儿,也就逼着小学音乐教师不得不去正视现实,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学资源来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不少的学校,对于小学音乐课,领导思想意识上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是不争的事实。小学音乐教师为了捍卫学科的地位就不得不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想方设法地通过课堂教学的阵地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去体会到音乐带来的美好享受,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并由此爱上音乐。如上所言,小学音乐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从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入手,组织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课堂的学习中来,并且注重从学情出发的高效课堂教学技巧。这样的话,小学音乐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甚至高效。那么,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一、营造课前浓厚音乐氛围

情感是音乐的生命。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很好地把握相关曲目,精准地欣赏音乐作品。小学音乐教师就必须巧妙设计,善于营造课前浓厚音乐氛围。这样的话,学生才能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积蓄情感,在练习或是欣赏音乐作品中准确地表情达意。营造课前浓厚音乐氛围的主要责任在于音乐老师。一般情况下,音乐老师可以通过介绍词作者或是曲作者再到作品入手,通过一些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等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的情感积蓄准备。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学生课前情感准备的效果,音乐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或是现场感受等直观手段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这样的话,小学生的情感积蓄过程往往就能够完成得好,也就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教学《春天在哪里》为例。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相信有不少的小学生对于春天万物萌发,到处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印象不甚深刻的。因此,要求学生把春天的景象用欣喜、欢迎、赞美等情感唱出来是不很现实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音乐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春天的美景或者甚至是把学生带到广阔的春天里,让他们去亲身体会一下春天的美好。那么,相信小学生肯定能够很好地体会到歌颂春天的情感,也愿意用自己的歌声把春天唱出来。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亲身参与,在参与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学习的快乐对学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小学音乐来说,这个原则更是能够起到不可想象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更多地组织引导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去体验音乐,去表现音乐。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第一手感受,而这些东西则是任何外人(包括教师)所无法代替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有许多。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唱,也可是多种形式的演。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的就是,在这样的音乐活动中,音乐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调动全体的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把课堂变成某些优秀学生个人表演的舞台。这样的话,音乐课堂就不能面向全体,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以教学《白毛女》选段为例。在教学这个章节的过程中,我在简单介绍完作者作品以及时代背景之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用歌剧的形式来练习、体会曲目。同学们热情高涨,很快就选出了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等主要演员,根据他们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把曲目表现了出来。虽然学生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通过老师的引导指正之后,他们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很快地在下一次的表现中做出修正,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侧重音乐鉴赏艺术熏陶

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训练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同样重要。小学生具备较高的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就可以具备相应的音乐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而这些能力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侧重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本民族优秀乐曲的欣赏,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艺术熏陶。以小学中高年级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为例。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已经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在进行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时候,音乐教师就可以特意选择诸如《梁祝》、《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汉宫秋月》、《阳春白雪》等中国传统名曲进行训练,也可以选择诸如《命运交响曲》、《天鹅湖》、《蓝色多瑙河舞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世界名曲进行训练。这样的话,小学生就能够从世界性的优美音乐中去吸取养分,提高音乐的素养,达到学习、感知、热爱音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丽松.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

[2]杜静文.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3.

[3]吴秋月.关于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思考[J].学周刊,2014.

作者:陈凌香 单位: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合唱训练初探

[摘要]合唱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积极影响。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合唱训练主要是以教材曲目为主,学生人人参与,普及面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要通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合唱教学;训练方法;有效性

合唱教学活动是艺术教育实施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音乐课程教学中,对合唱教学的规定是要求歌曲演唱中能掌握基本的演唱技能,并结合实际的演唱实践活动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重视和强化合唱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并提高与他人合作表演的能力。开展有效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但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营造学校合唱教学氛围

1.确立课堂教学常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小学班级合唱教学中教学常规的确立十分必要,由于教学常规是开展一切相关教学活动的前提,为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合唱习惯,就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合唱声部,然后根据具体的内容确定对应的教学措施。合唱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声音条件、音色和音域等给学生安排合适的角色让学生参与到合唱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音乐特长,提升音乐教学效果。班级课堂合唱教学不同于合唱团的训练,我们所面对的是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的孩子,再加上合唱本来就需要每位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合作能力才能完成团队集体活动,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训练目标,以免在漫长的排练过程中丧失兴趣。在合唱排练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选出声部长,声部长要管理本声部那些不太自觉、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同时单独训练时教师也应放手让声部长先组织声部各自分头练习,再和其他声部进行合作,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使整个团队进步更快。

2.营造校园合唱艺术环境

音乐教师除了确立课堂合唱教学常规外,学校层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大做文章,构建高雅、和谐的校园艺术环境。我校在校园文化方面组建了合唱社团,也将合唱作为一项特色教育来抓,把学生歌唱习惯培养当作我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学生每天午唱的5分钟时间要求班班有歌声,天天有合唱。并年年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比赛,让全校学生人人参与到合唱中来,体验合唱的欢乐,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课堂教学合唱训练方法

在课堂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促使学生提高综合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共同进步的集体荣誉感,近几年,我摸索出了几条适合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的训练方法:

1.合唱音色的训练

小学生在变声期前的嗓音被称为童声,此时,男生和女生的音色相同,声音干净漂亮,一般自然用声的音域为十度。由于班级合唱中学生音乐素养差别很大,所以我们必须从最基本的歌唱状态开始训练。如歌唱的姿势和口型、歌唱的呼吸以及声音的位置等,课堂的训练先从单音开始,要求做到声音的平稳和均匀,正确运用气息的支撑,从轻声开始,培养合唱声音的美感。合唱中的共鸣对于完善声音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共鸣,就是非自然的高位置声音,共鸣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头声、混声、胸声三个声区达到统一,这里我所使用的方法通常是哼鸣唱法,训练时要求牙齿自然放松,舌根平放,声音要有“高位置”,千万不能漏气,保持声音和气息对抗的平衡与协调,声区之间的过渡统一、自然。

2.图形谱对合唱训练的作用

音准是班级合唱中最基本的问题,在班级合唱训练中,学生对于二声部的演唱总感觉把握不住音准,低声部的学生总爱跟着高声部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尝试过利用图形谱。曲曲折折的图形谱从个别看,有平线,斜线、弧线、折线四种,如果将这些时平时斜、时弧时折的线性形态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各具形态的图形谱,有的图形谱“一马平川”,有的图形谱“居高临下”,有的图形谱则是“扶摇直上”。只有认识了这些各具特色的图形谱,才能在演唱中发挥它们的作用。仔细翻阅我们的音乐课本,我们时常看到一些聆听曲目中形态各异的音乐主题图形谱,例如《童年的回忆》插图中就出现了点、块、线三种不同的线形;《梦幻曲》中高低起伏的波浪线;《乒乓变奏曲》和《旋转木马》中的折线图形谱,等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感受了丰富多变的旋律形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从聆听中积累的线形形态转移到我们的合唱教学中,形象化地运用于合唱旋律的感受过程。例如我在执教《钟声叮叮当》这一课,首先让学生在歌声中找到模拟钟摆的声音,并提问钟声发出的声音音高是否相同,你能否能模仿钟声。接着在黑板上用直线画出1和5的音高位置,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叮”“当”位置的高低,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准确地进行演唱,要求声音平稳,张弛有度。高声部的旋律则用连绵起伏的波浪线来表示,模拟悠扬的钟声,仿佛让人聆听到美妙的钟声“叮叮当”回荡在空中。在这个片段中,学生不仅能形象化地感受到高低起伏的图形谱的形成过程(随着音的高低变化时起时落,时高时低),而且也能在教师的范唱中感受到音量的变化也是随着图形谱的高低起伏在变化。学生也可以自己来画画图形谱。需要注意的是,在书中画完以后,还可以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在空中画,因为手在空中的幅度大一些,学生可以体会音乐的起伏与流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由原来的没有音高概念,逐渐建立起扎实的音高意识,长期训练下来,学生的音准也好多了。

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合唱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很多教师在合唱教学中方式比较单一、死板,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是提倡“原本性音乐”观念,将声势、律动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并使用奥尔夫特色乐器进行教学,从而将孩子本性中的音乐能力开发出来。我们提倡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将音乐、舞蹈、语言和唱歌等结合起来,通过游戏和即兴创作形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可以通过模仿生活中的一些情景进行和声训练,例如在教唱歌曲《柳树姑娘》时,二声部的“啦啦啦”我们可以加入打击乐来表示风吹动柳枝的情景,将歌曲唱得更加轻快、活泼,真正让学生去创作音乐,感受音乐。我在执教二声部歌曲《晚风》时,先让学生用竖笛分声部来演奏旋律,互相聆听两声部不同的旋律,接着进行合奏,演唱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合奏时的音准与和声感觉带到歌曲中,并在合唱过程中再指定几个同学用竖笛伴奏,轮流交替进行。这样,合唱的音准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4.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

合唱训练主要是对音乐进行二次创作。整个训练过程中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情感能再次激发,这样就可以从以情带声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听辨能力,也能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例如人音版五年级《铃儿响叮当的变迁》,这是由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铃儿响叮当》改编的一首合唱变奏曲,在欣赏作品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和声带来的美感,体验歌曲的节奏、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对作品改编产生的影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初步掌握变奏曲的特点,做到最基本的感受作品和体验作品。又如我们在教唱歌曲《红蜻蜓》这首经典曲目的时候,可以通过聆听二声部合唱的方式,让学生欣赏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然后让学生自己用饱满的热情演绎音乐中的情感陈述。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演唱的力度、速度和音色变化,通过不同的演唱处理方式,深入理解音乐的情感与意境。

三、课后搭建平台,感受合唱之美

现在的孩子都有舞台表现的欲望,他们不满足只是在课堂这个小舞台表现自己,为了使孩子们能真正喜爱合唱,切身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在合唱中展示自己精彩的一面,学校可以结合县里中小学生艺术节定期举行“班班唱”比赛,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或者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真正使合唱艺术得到普及和推广。开展小学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课堂教学活动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提升校园浓厚的文化生活内涵,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应掌握丰富的合唱知识和教学技能,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做到耐心、细致,对学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实现合唱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保障。小学班级合唱教学实施中,要注意教学目标和实施过程的统一,通过确立教学常规,重视声部训练、音准训练、节奏训练、音色训练、和声训练,在多方位训练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合唱教学效果,实现美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玉.新时期我国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大舞台,2013(07).

[2]姜山.浅谈高师院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改革[J].教育探索,2015(06).

[3]周雪玉.试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4]洪英.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研究[J].黄河之声,2015(06).

作者:林志烨 单位:浙江省仙居县下各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