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音乐审美教育问题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小学音乐审美教学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音乐审美教学。第二部分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实现的途径,主要有三种途径:即在歌唱中实现审美教学、在器乐教学中实现审美教学、在欣赏音乐中实现审美教学。
关键词: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小学作为音乐的入门阶段,关系到学生以后的音乐发展和自我实现,因此,审美教育尤其重要。
一、音乐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音乐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小学音乐课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打下音乐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其心灵,让学生形成对美好事物、艺术、生活的向往。审美感受是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价值所在,音乐审美教育就是运用音乐作为媒介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音乐审美教育要达到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三个方面的目标。音乐审美教育意义重大,它的作用体现在:听音乐时可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净化学生心灵,利于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的方式
1.在歌唱中实现审美教学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主要的一个环节,是音乐审美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歌唱是感受音乐美、提高音乐欣赏水平的重要途径。歌唱时学生会运用技巧和识谱能力,对高低音、音色等进行感受,能使其感受力得到提高,另外,在听、唱过程中想象画面,可以丰富想象力。通过倾听和演唱歌曲,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感受音乐中的情怀,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在带领小学生唱《义勇军进行曲》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歌唱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一般没有团队意识,通过大家一起反复唱,调整节奏,使大家保持一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要想更好地实现审美教学,不仅要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还要根据不同的歌曲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基本没有鉴赏音乐的能力,教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选择不同的方式。例如:在银装素裹、大雪纷飞的冬日,应情应景教学生唱《铃儿响叮当》,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在学《嘎达梅林》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提起小学生的兴趣,教师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学生会觉得嘎达梅林既绕口又不认识,教师如果解释嘎达在蒙语里是最小的孩子的意思,梅林总兵,是官职,然后告诉学生嘎达梅林是蒙古族英雄,领导白音大赉起义和独贵龙运动,反对垦地,对保护蒙古族利益和减少荒漠化做出了贡献,这样一个伟大的形象就展示在了小学生面前,小学生对这首歌有了了解,学习起来自然容易、感兴趣。
2.在器乐教学中实现审美教学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也有重要意义,器乐的使用可以丰富课堂,激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以后的音乐发展带来机遇,器乐的学习可以调节器官,是动作与心灵的完美结合。乐器学习要达到审美教学的效果,首先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乐器,可以先学习西洋乐器,学习用五线谱,之后再慢慢接触民族乐器。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感受乐器带来的优美的声音,再通过观看图片使学生了解乐器。在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感受力。例如:进行电子琴教学时,教师要首先讲解键盘,告诉学生五指代号,然后示范正确的手形,让学生练习并一一指正,然后学习断奏,左右手指法分别是5、4、3、2、1和1、2、3、4、5,最后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双手差开八度一起弹奏。学习乐器可以协调身体,培养小学生变通思维,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
3.在音乐欣赏中实现审美教学
小学生对带情节的、有趣味的歌曲感兴趣,音乐欣赏是为了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受力。音乐欣赏要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要选择适合小学生欣赏的音乐,对于欣赏的练习也要多样化。例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在欣赏前,让学生思考“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带着问题欣赏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然后让学生回答之前的问题,听第二遍时让学生分析段落变化,锻炼学生的思维,最后,让学生学习每个乐段的主旋律,先学习识谱唱,然后用母音模唱。这种既欣赏又学知识的适度紧张的氛围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到审美愉悦。
三、结语
教师要坚持音乐教学中审美教学这个核心,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者:林丽莉 单位:漳州市立人学校
参考文献:
[1]周惠玲.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解析[J].音乐时空,2014,(3).
[2]艾艳艳.浅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2012(17).
[3]孙伟.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