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音乐教育探究(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体态律动在教学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寓教于乐
小学生正处在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充满活力、活泼好动。体态律动教学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加入肢体动作,符合学生的天性,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让音乐课堂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沉浸体验式教育,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2.体态律动与音乐理解相结合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带领学生进行体态律动与音乐相结合的体验,还可以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肢体语言去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同时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与表现力,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另外,课堂上教师播放音乐片段让学生进行肢体表达,是一个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的过程,能够使学生的反应能力得到锻炼。
3.使用与音乐内涵相对应的动作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在欣赏抒情、忧伤的音乐时,可以设计一些舒缓、优雅的动作让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表达。在欣赏欢快、积极的音乐时,可以让学生跟随音乐节拍进行跳跃、拍手等动作,营造欢快的氛围。
二、体态律动教学的作用
1.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目的主要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了解基本的音乐知识。与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相比,体态律动教学更适合小学音乐教育,轻松有趣,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养成音乐欣赏的习惯,培养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2.增加课堂互动,培养合作意识
在进行一首歌曲的体态律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样就需要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合作完成体态律动体验。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能够增加课堂中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能够在合作完成共同演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让学生形成乐于表达的个性
体态律动教学要求学生用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悟,靠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能够充分锻炼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形成乐于表达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有益。
三、结语
体态律动教学作为一种科学的音乐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与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尝试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尝试不同的体态律动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宋晶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兴华教育集团通钢三小
第二篇:小学音乐教育多元文化渗透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不足
(一)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学文化单一
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音乐源于生活,是我们生活的体现,因此,生活中的音乐资源为小学音乐教学创造了条件,为多元文化的渗透提供了便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为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和典型歌曲,教学活动没有充分联系实际,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此外,学校的多媒体。校园网等工具都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便利,但是大部分教师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了解较少,操作能力不强,没有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二)教学模式落后,限制学生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仍然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教学手段生硬,教学模式落后,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此外,教师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这个过程是枯燥无味的,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更不用谈多元文化的学习了。
(三)教师综合素质不高,阻碍多元文化的渗透
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以教材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展开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教学效率和多元文化渗透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小学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多元文化的渗透。
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教学信息,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音乐资源,课本上的音乐知识、电视剧主题曲、网络歌曲等等,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小学音乐的教学资源,结合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音乐教学的效果。首先,改变单一的教学内容,增加学习内容的丰富度,将多元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课本知识为主,结合生活中的民族歌曲、影视歌曲、网络歌曲、音乐会中的古典音乐等音乐资源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拓展到戏曲、民间歌曲、说唱音乐等多个领域。其次,深入了解音乐,体会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每首音乐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的文化含义,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变化,通过多种方式,将多元文化引入到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凤阳花鼓》这首歌时,教师在播放音乐的同时要带领学生了解鄂豫皖地域的风土人情和音乐特色,再带领学生学习演唱。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硬件设备,从多个途径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查找教学资料,加强信息交流,丰富教学内容,渗透多元文化。
(二)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要想将多元文化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来,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首先,创设情境进行音乐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者是课件,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或者是声音、视频等信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知识的内涵。例如,在学习《茉莉花》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茉莉花的图片,让学生“闻”到茉莉花的花香,再通过播放著名歌唱家的演唱视频来帮助学生领略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特点。其次,教师要注意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音乐内涵和文化做出解释,尽量避免使用晦涩生硬的教学术语。最后,举办音乐文化节、音乐歌唱大赛、音乐文化展示等活动。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对于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切身感受多元文化,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三)加强教师的培训,促进多元文化的渗透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加强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中的渗透,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的根本方法。首先,教师要对多种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进行学习和练习,探索音乐的创作背景和其中的感情变化,丰富自身的音乐知识,方便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其次,着重少数民族音乐教师的培养,加强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力度,对少数民族歌曲展开深入研究。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其特色,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鲜明,学习“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歌曲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对在职的所有音乐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一方面通过参加研讨会和外出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各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音乐联谊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只有教师的能力提高,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加深,才能为高效地教学和多元文化的渗透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结语
总之,多元文化丰富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有利于丰富小学生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素养,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将多元文化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作者:李洪邦 单位: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第三篇:小学音乐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研究
1.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音乐教育的意义
1.1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阶段。在感知方面,他们只能模糊感知到事物的整体性,无法深入、精确感知事物的各部分的特点,也无法将不同事物之间联系起来;在注意力方面,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短暂性特点,只要是生动、具体、形象的新鲜事物,就能很容易地激发他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记忆力方面,小学生只能是简单地对事物进行机械和形象的记忆,还不具备对记忆内容进行加工的能力;在思维能力方面,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这个阶段的所谓的抽象逻辑思维感性经验成分、具体形象成分更多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能够初步控制情感,使自己的情感逐渐稳定化。
1.2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音乐属于一种情感艺术,能够通过听觉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灵感受世界,达到调节控制人的情绪和情感世界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对儿童来说,音乐生动活泼的娱乐性特点正好符合了儿童爱动、爱唱、爱玩的特点。所以说音乐活动不但可以启发他们的智力和想象力,还可以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感,从而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2.1想象、思维与音乐题材的关系。
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还处于低下的思维水平,复制性和模仿性的想象和思维多些,加工成分较少。小学生对音乐题材的喜好多偏向于童话类、故事类、动画类及神话类的儿歌,这些具体形象表现儿童生活、与大自然联系密切的音乐题材更吸引他们,因为这些更符合儿童兴趣和表达情感的特点,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理解和认同,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
2.2情感意志与音乐情景的关系。
进入小学阶段,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要求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情感表现形式、情感内容和意志行为随之发生了改变,逐渐变得稳定、可控、丰富和深刻,该阶段是进行情感和意志培养的关键时期。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对音乐教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比较热情的,但又容易受到音乐情景的支配。一般来说,情绪单一的、生动活泼的音乐情景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在音乐教学曲目的选择上,要结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不宜采用过于激昂或过于消沉的音乐。
2.3自我意识与音乐兴趣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所有身心状况的意识,内容丰富且复杂,主要体现在自尊感和自信感两方面。小学阶段是儿童自我发展快速发展的时期,但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分明,在音乐学习的爱好上没有明确的倾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对他们在音乐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学,会对他们以后音乐学习、音乐兴趣的倾向产生深刻的影响作用。
3.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音乐教学途径
3.1注重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心性未成型,对事物的喜好随性、易变,老师或家长的一个表扬或是批评都能影响到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厌恶。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小学生保持音乐学习的热情。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儿歌接龙小游戏、猜儿歌等互动游戏,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3.2注重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儿童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特别是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都处于发育阶段,比较弱,而且不同个体间存在不同的差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儿童对音乐实质内容的感知能力。比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根据歌曲的曲风和歌词内容,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歌曲所要呈现的画面和故事情节。
3.3注重培养儿童的个性和自信。
儿童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不良音乐的误导,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就要用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填补儿童的心理,使用内容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优秀儿歌曲目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比如,可以通过民族音乐,引导学生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陶冶爱国情操;通过反映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的音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结语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特征比较独特,音乐教育要适应这一独特性。小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稳定持久性,对音乐学习缺乏理性认识和自控力,学习不稳定,在音乐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针对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开设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课程、模式、方法,在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殷桂玲 单位:磐石市牛心镇第二小学
第四篇:小学音乐教育学生兴趣激发与培养
一、将多样性的音乐带入课堂
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而音乐课堂也应该是一个轻松活泼、快乐有趣的环境氛围。所以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把学生的兴趣培养与激发作为课堂的重点,在所有学生愿意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下,课堂质量才会有所提升。例如在讲解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将军令》这篇材料等,教师就可以根据这篇材料来搜寻相关的音乐。流行歌手林俊杰的歌曲《将军令》就与教材的材料相似,教师就可以把这首歌曲播放给学生欣赏。况且流行歌曲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在课堂中重现能够极大吸引学生提高注意力,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去。这也是一种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材料,而要眼界更加宽广,把音乐的类型、题材的多样性充分运用到课堂中去。除了流行歌曲的运用,教师还可以运用歌剧中的音乐和器乐演奏的音乐等。学生由于对音乐材料感到“新鲜”,因而也会更加关注音乐课堂,教师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触音乐材料,从而让学生学习到了不同的音乐知识。再比如一年级教材中《大鼓和小鼓》这篇课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器乐方面的兴趣。教师可以把真正的“鼓”带到课堂,请学生亲自去敲击,创作自己的音乐。这种学生亲自操作式的教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想要自己在鼓前试试身手。通过打鼓创作音乐也是一种音乐类型,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生还尝试了新的音乐形式,对学生的艺术多样化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学生自行了解音乐背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音乐教育上也要坚信这种观点。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有很多,重要的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编制一个完美的课堂,因此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学习,去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文化,这样学生在自由的空间范围内更能调动自身的能动性,在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再进行音乐学习。例如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在那东山顶上》,这是一首藏族风情的民歌,有着浓厚的民族韵味,学生对音乐背景的认识直接会影响其对音乐的整体理解。所以教师需要学生自行去组成小组进行音乐调查,搜集一些关于《在那东山顶上》的创作背景、中心思想,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分工调查、汇集整理,使每位同学都能在小组中积极参与并且发挥价值,在总结成果中能够有自己付出的力量,为小组成员的工作带来光彩。这种课前自行了解音乐背景的方式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学生不仅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与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对整个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了解音乐背景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有一篇《司马光砸缸》的音乐材料,这篇材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打击乐器的认识,所以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司马光砸缸”这个主题去搜集一些历史知识,根据“砸”这个字也可以联想出一些打击乐器,这些环节都需要学生去自己逐步落实。学生不仅要对音乐进行了解,更要对创作音乐的工具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全面掌握音乐、学习音乐。这些过程也是对音乐背景了解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对音乐的认识。
三、各种特长相结合的教学
音乐课堂是一个相对轻松活泼的课堂,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形式,因此,教师根据这个优势可以更加容易地结合学生兴趣来充实音乐课堂。在现今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也对孩子进行了各种课外特长的培养,舞蹈、器乐、书法、绘画都是比较普遍的形式。针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教师不妨把各种特长融入到音乐课堂中来,利用多种艺术交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例如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霍拉舞曲》这一课,教师就可以将舞蹈与音乐完美结合,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习舞蹈,在舞蹈中感受音乐。这是一首罗马尼亚和前苏联某地区盛行的舞曲,并且来自牧区,所以教师根据这个背景就可以编排简单的欧洲牧区舞蹈并且教给学生,学生面对这种异国风情的舞蹈也会提高学习的热情。在音乐的陶冶下,学生舞蹈、歌唱,沉浸在艺术的熏陶之中,也促进了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再比如《吹草哨儿》歌曲,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赞春歌曲,也表达了儿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也可以安排班级中有绘画、书法、器乐特长的学生,通过对歌曲中“春回大地”的理解用自己擅长的技能表现出来,而其他同学也可以与他们一起合作共同创作作品。这种方式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在音乐课堂中兴趣提升,展示自己的特长。
四、总结
总结而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对教学计划要有长远的考虑。小学音乐教育应该将学生的特长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更多的关注,培养音乐兴趣,从中获取快乐。
作者:汪琦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