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浅析(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音乐教学浅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音乐教学浅析(4篇)

第一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起与承

一、起——先“声”夺人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通过旋律、节奏等因素,塑造各种音乐形象。如何让学生在起部(即呈示)环节就能感知歌曲(乐曲)局部或整体特征,从而为整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起部承载着乐思最初呈示的重任,能帮助学生从一定的角度有效体验所要学习歌曲(乐曲)的节奏、旋律等特点。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拉启乐思的徐徐陈述。

(一)节奏入手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元素,重复出现或者富有代表性的节奏,更是学生了解歌曲(乐曲)特征的窗口,鉴于此,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节奏教学,让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初步感知乐思。如在教学歌曲《数鸭子》(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时,针对歌曲首尾都是旁白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先按节奏富有表情地说一说“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从文字和节奏的巧妙结合中,初步感受歌曲所营造的数鸭子的童真场景,可谓事半功倍而生动有趣。此外,还可以采取表演为辅的手段,如在教学歌曲《学做解放军》(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时,抓住第三乐句“哒哒—哒哒哒—嘀,嘀嘀—嘀哒嘀”的节奏,让学生学一学解放军吹喇叭的动作,既解决了整首歌曲的节奏难点教学,又如引子一般,将学生的情绪拉入了学做解放军的无上光荣之感。

(二)意境为辅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大多言简意赅,有些甚至就是经典的诗歌,教师在遇到此类歌曲时,可以给学生创设与之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在伴奏音乐的陪衬下,读懂歌词,走近旋律。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为歌词而丢了音乐本身,把音乐课变成了古诗文欣赏课,可以遵守歌词和旋律兼顾的原则。如在教学歌曲《春晓》(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时,教师可以把歌曲《春晓》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诵歌词,让学生在感悟意境的同时,收获稍慢的速度、抒情的乐句等音乐的元素。事实表明,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乐思的最初呈示,而且起到了前呼后应的效果,为歌曲(乐曲)后面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效果,它就像一座桥梁,搭起了乐思的陈述、展开、对比、结束阶段。

二、承——步步为“营”

如果说“起”的目的是为了烘托气氛,或为了创设课堂所要学习歌曲(乐曲)的情境,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此等等,那么,接下来的“承”就是课堂主体内容的呈现。能否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甚至有所生成,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以后的各个环节步步为“营”,扎实推进教学的每一个程序,乃至每一句提问,引领学生在音乐的天地里自由翱翔而不失正确的方向,翩翩起舞而不丢音乐的本色。那种“听一遍音乐——读一遍歌词——训练一条节奏——反复跟琴演唱”的固定单一模式早已磨灭了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致,而无法在学生心田激起波澜。笔者觉得,可以从几个原则去把握课堂的“承”。首先是目标性。任何环节的设计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可以沿着一条明线,如感知歌曲的风格特点、体验歌曲的情绪情感、寻找歌曲的旋律特点;也可以沿着一条暗线,如在听赏的过程中培养人文情感,接受美的熏陶,当然,几者兼而有之也未尝不可,视具体的教学意图和内容而定。期间,所有阻碍或者有悖目标实现的环节都应该舍弃,因为,惟有明确每个环节的目标性何在,才能让教学行为有的放矢,也才能打造有效课堂。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歌曲《时间像小马车》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钟上一分钟是如何走完的,意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时间流逝的速度之快。这样的教学环节虽然很具体,也符合科学性,但对于学生而言,只是感受了一分钟具体的时间概念而已,丝毫没有促进音乐能力的提高,充其量只是翻花样,并无实质性的效果。因此,这样的“承”是远离教学目标的,应该舍弃。其二为流畅性。课堂上师生所有的言行都是一个整体,紧紧依附于课堂而存在,只有基于线条流畅的教学思路和过程之上的课堂,才可能让学生有所获,也才可能稳扎稳打,一步步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教学目标。

三、总结

总之,每一个音乐课堂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它既应充盈师生之间的生动互动,更应体现每一环节相对独立又与整体有机结合的特点,而起、承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表现方式,它推动着音乐课堂抵达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彼岸。

作者:陈建红 单位:张家港市兆丰学校

第二篇: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方法探究

一、音乐教学课程中德育教学的渗透

(一)备课中德育教学的渗透

小学音乐教师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应该在自己的备课素材中加入德育的内容。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学的素材当中,就有德育内容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教材的这一鲜明特征,充分地利用好音乐教材,将德育教学的内容渗透到小学生思想意识当中,使小学生逐步地将德育教学的思想内容转变成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例如,现在小学生的音乐素材当中就有《劳动最光荣》《咱们从小懂礼貌》等德育教材的内容,为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德育教育从音乐课程中得到广泛的传承。在当今小学生的音乐素材中,还掺杂着一些环保的内容,为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各种音乐形式的课型中渗透德育教学

小学生的音乐课程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在目前的音乐课中,既有基本的唱歌跳舞的教学,也有基础音乐知识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小学生深入地了解音乐的历史,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全方面的教学发展,除此之外,为了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思想,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将课程中的背景故事,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课程讲解,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德育教学渗透其中,比如在教授学生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并通过延伸德育教学,促进学生自身品德素质的提升。而且,音乐课程本身就是活灵活现一门教学课程,所以在进行德育教学时,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此外在通过教师的教材背景知识的讲解后,学生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还能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二、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德育教学

(一)音乐作品中的德育思想教育

音乐教学融合了多种音乐知识,所以音乐教学的方法也非常丰富,有视觉教学、听觉教学、认知教学等,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音乐教学是虚实教育的结合,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音乐在艺术历史上的魅力,那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很好地启发小学生内心对音乐的理解,并且根据作品所处的年代感悟到该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真善美,无形地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在合唱的教学中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渗透

在合唱教学当中,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时机,因为合唱过程强调的是整体的音乐教学而不是个人的音乐教学,且每个人对于合唱的贡献程度都是相同的,合唱更需要整体的音乐力量。教师在合唱中渗透德育,可以落实到合唱的每个教学环节。在合唱中一个人的疏忽,就会出现全班人共同重新演唱的结果,或是一个人的错音导致整个演唱的水准下降。所以,教师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合作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的荣誉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舞蹈的编排和排练,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还能够丰富教师教学的音乐内容,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达到双赢的结果。

(三)利用现代技术进行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

现在的音乐教学方式比较简单,多数情况下都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这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共同感受音乐的魅力,结合多媒体动画显示,并根据音乐内容宣传德育思想,加深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渗透。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注重文化知识的提高,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将德育内容渗透在教学中。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渗透,还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其德育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的提高。

作者:范瑛 单位: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中心小学校

第三篇:小学音乐初始阶段教学探索

一、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亲密关系,进而开启学生的心灵音乐之门

音乐这种艺术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音乐教师作为传播这种美的载体,也是美的化身。音乐富含各种情感,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爱,音乐教师作为爱的使者向学生传播这种美的艺术,通过音乐可以轻易体会到的爱与美。音乐教师不一定要有美丽的容貌,但是要活泼开朗;音乐教师不一定要对学生无比热情,有时候几个赞许的表情就可以令学生久久难以清醒。尤其是刚刚步入学校的小学生,依然没有从幼儿园教师的温柔情怀中脱离开来,面对着小学教师的严肃表情,难以与小学教师建立亲近的师生关系,师生交流受阻,从而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心理依然需要人关注、需要长辈表扬,因此,教师只要适时给予关爱的眼神或赞扬的话语,就能使学生感动不已,一下子就可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亲密联系。如笔者有一次在音乐课上播放长短不同的声音,并让学生来辨别。在播完公鸡打鸣以及小鸡鸣叫的声音后,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说,另外某个学生说老师(笔者)是公鸡,其他小朋友是小鸡。突然的插入使得教学被突然打断,一下子冷场下来,这个时侯无法跳过去,若无视插入,继续教学又会显得十分僵硬突兀。学生们全部盯着笔者想看笔者有什么反应。他们可能以为笔者会批评打小报告的学生或批评说笔者是公鸡学生是小鸡的学生。然而当时,笔者只是微微一笑,对学生们说,如果你们都是可爱的小鸡,那么老师我愿意当一只公鸡,这样就可以天天带领你们去抓虫子、做游戏了。出乎学生们意料的回答令他们感动非常,眼神晶亮晶亮的。笔者趁机提问,如果我是公鸡,小朋友们谁愿意当一只小鸡呢?小朋友都积极抢着说自己是小鸡,自己愿意做小鸡。这时,课堂教学就可以自然过渡下去,教师和学生分别来模仿公鸡与小鸡的鸣叫声。这样的一堂课,学生集中了注意力,思维活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积极向上。自那之后,笔者与学生之间爱与信任的联系建立了起来,只要笔者一进入教室,学生就会全部围过来,贴近笔者,笔者与学生们之间越来越亲密。

二、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是打开学生心灵音乐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学习兴趣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效率。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得益。”学习兴趣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并直接影响到专心听讲、接受新知识的程度。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兴趣,学生才愿意接受老师的启发和引导,自觉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学生有了动力,才有积极性去动脑、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交予的任务。因此,诱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音乐课这一非主课,兴趣更是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在熟知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的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那教学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如笔者在教人教版第一册《音的强弱》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们,在你们身边放了很多东西(碗、盆、筷子、饮料瓶、黄豆、沙子、塑料袋、纸等材料),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谁能借助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个沙球呢?”“我能!让我来!”一个孩子将沙子装入塑料瓶,走到讲台前面来,轻轻摇晃起瓶子,并对笔者说,“老师你听!”“你真是个聪明的小天才,接下来小朋友们都来制作沙球吧。”这个时候,小朋友们自行组成多个小组。有的组,小朋友们用手从盆子里抓沙子,再装到瓶子里,但因为太着急了,反而没有多少装到瓶子里,都洒在外面了。再看别的组,小朋友们觉得手抓很慢,就直接端起盆子向瓶子里道,结果用力太大,盆子里大部分沙子全都倒在地上了。好在最后无论是哪组的小朋友,他们的瓶子里都装进了一些沙子,摇起来也有声音,于是笔者对小朋友们说,“嘿!大家干得不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沙球了哦!”接下来笔者又拿出一只大鼓,对他们说,“你们真厉害,你们的沙球都发出了声音,现在谁来敲响我面前的大鼓?”这次孩子们都踊跃参加,有的使劲一敲,“咚!”有的轻轻敲了几下,“咚咚咚!”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体会到音强与音弱的不同。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深深的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像一把金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音乐之门。

三、教师教学模式,是打开学生心灵音乐之门的主要通道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框架和流程,是整个课堂的命脉,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你们课堂教学产生兴趣,这样学生心灵的音乐之门就自然而然的敞开。每学期的第一堂课都是师生交流课,笔者与学生们以朋友的形式进行了交谈。孩子们向笔者表达了内心的想法:他们想上的不是千篇一律的音乐课,而是千变万化的音乐课。学生们的心声令笔者触动很大,于是笔者向他们提问喜欢什么样的音乐课。学生们纷纷说出他们理想中的音乐课类型。有个小男孩提出:“音乐课为什么不分成几个栏目呢?”呀!真是个好主意呢。于是笔者又让孩子们来命名。孩子们小小脑瓜里装着那么多知识信息,于是一个个古灵精怪、风格各异的名字被提出来。最后,笔者与孩子们共同筛选,终于选出了四个最合适的名字,来命名新音乐课的四大板块:孩子们用以展示自己的板块被命名为“音乐大舞台”;孩子们用以探索音乐奥妙的板块被命名为“七色魔方”;孩子们用以竞争对比的模块被命名为“音乐大擂台”,最后的“走进音乐厅”模块则为孩子们提供更为广阔的音乐视野,使孩子们的音乐知识越来越丰富。笔者又接着把孩子们分为小鸡、小鸭、小蝴蝶、小猫、小白兔和小蜜蜂几组。可爱的组名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回家后孩子们积极制作头饰,来学校后由组长帮助组员带上头饰,接受到其他同学的羡慕眼光,孩子们从内心感到了自豪与满足。

四、总结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的责任可谓是任重而道远,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不断的探索研究,就会收获一份成功的喜乐。

作者:陈采娃 单位:温州瓯海瞿小教育集团信达校区

第四篇:学生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一、创设音乐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和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音乐教学上,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共鸣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通过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觉得可以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恰当的情境来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常说,兴趣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没有兴趣就谈不到成功,显然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在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我爱我的家乡》一课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祖国大好河山和自己生活周围美丽景色的视频来引起学生对于祖国、家乡景色的专注,进而产生热爱之情。基于这样的情感之下,教学《我爱我的家乡》一课,学生就会迅速地进入情境之中。在情境中学习课程内容,学生更容易体验到音乐所表达出来的美感,然后再让学生用多种演唱形式进行练唱,轻松实现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审美为教学核心,不仅可以让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得到开拓,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构建和谐课堂,尊重学生创新意识

音乐带给人的创造力往往是无穷的,音乐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创作,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仅能够使他们与音乐产生共鸣,而且学生也会对音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基础条件,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应该确立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与之心通,与之一起徜徉在音乐的世界中。例如在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七色光之歌》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上课之初便可以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精妙的课堂导入语,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同学们,你们都见过彩虹么?那么彩虹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会说它像桥,有很多的颜色等等。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描述中,展示彩虹的图片,在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唱《七色光之歌》。教师还可以通过身体律动的形式,引领学生的情感体会,也可以采取让学生即兴表演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在这样的个体的创作活动中,学生们敞开心扉,不断地进步,逐渐实现精神的融合和音乐意境上的美好感悟。随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唱得更好。教师和学生共同推选出学生评委,和自己一起构成评委组,对比赛进行评价,这样师生都在快乐而又积极的课堂中,收获到属于自己的音乐感受。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情感上带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用心体会音乐的美和所表达出的情感。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改变了传统的“要我学”,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领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过渡到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实现高效的音乐课堂。

三、提倡兼收并蓄,实现德育教学目标

音乐有着一定的包容性,不管是古典音乐、外国音乐,还是民间音乐亦或是街头的流行音乐都是音乐作品,都有着各自的可取之处。很多的作品都可以对小学生的思想品格的养成,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流行音乐没有古典音乐那样内容含蓄,没有外国音乐那样气势磅礴,没有民间音乐那样历史悠久,但是它却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近。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易懂、曲调简单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小学生都具有追逐流行音乐的心理。既然如此,我们教师完全可以顺应他们的心理要求,对于流行音乐中的精华部分采取接纳态度,这也是实现音乐课的德育教学目标的一个途径,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品格的人。例如在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习浓厚的爱国情感。而在流行音乐中,也同样有这样的歌曲值得我们去借鉴,例如周杰伦的《发如雪》中将前世柜、尘埃是非、铜镜等古典意象融合在音乐中,带给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赞叹和对中国元素音乐的超凡欣赏力。还有就是《我最闪亮》这首歌曲中的歌词“灯光和花火一起闪亮,也亮不过我的梦想”、“被淋湿的翅膀才拥有穿越过那暴风雨的力量”等等,对于小学生坚持不懈精神品质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些都是流行音乐中值得教师去推崇、欣赏的音乐。以人为本,兼收并蓄的教学理念也是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秉持的,只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培养他们健全的、优秀的精神品质才是素质教育目标的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四、总结

总之,音乐教师要以音乐课为阵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作者:徐勤波 单位: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