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研究(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音乐课堂研究(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音乐课堂研究(4篇)

第一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音乐游戏趣味性探究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音乐游戏的必要性

从小学音乐教学相关的研究来看,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主张玩乐音乐学习法,因为从小学生的成长阶段来看,游戏是其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动天性,能发挥其自我潜能,将自己的纯真天性表现出来,且对小学生开展的游戏大多与生活联系紧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音乐情感的激发,更能促进其对音乐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运用。将音乐游戏引进课堂教学中,调节学生的消极情绪,进而舒缓学生紧绷着的神经,且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借助游戏的形式,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其音乐技能及情感。此外,音乐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合作方面的内容,这显然可以消除-学生间的冷漠情绪等,培养了团协作精神,利于小学生融入集体。而从小学音乐教师的角度来说,应当积极结合学生的身体发展及各方面具体情况,从其个性需求出发,讲求游戏设置的针对性和趣味化,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开展音乐游戏的对策

(一)设置针对性游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游戏的开展,应当从活跃课堂气氛做起,因为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基于此,如果在音乐教学中仅仅将音乐游戏规定为听歌、唱歌,显然是极为局限的。在音乐游戏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等,讲求对音乐课堂气氛的有效活跃。如在节奏练习这节课中,音乐教学可以从小动物走路这个游戏开始,然后强调游戏中,为了体会节奏沉缓,教师说“大熊猫来了”,小学生就可以模仿熊猫慢悠悠地走路,并边走边回答“走走走”;为了体会节奏跳跃,当教师说“小兔子来了”的时候,小学生们则可以回答“跳跳跳”,同时学着小兔子蹦蹦跳跳的走路姿势,为了体会轻盈明快的节奏,教师可以说“小鸟来了”,然后学生“听令”后马上展开“双翅”,并同时回答到“飞飞飞”,在此游戏中,借助对动物动作的模仿,让小学生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的节奏,这样,在欢快的游戏氛围中,枯燥的音乐教学突然变得轻松明快,而小学生的表现欲强,这种游戏形式能提起学生的参与兴趣,真正融入到游戏过程中,在趣味性的教学中,促进了小学生对音乐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二)发挥学生潜能,极大地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赞可夫认为,在小学阶段,音乐教育的开展,旨在让学生从音乐中来,然后再到音乐中去,不难看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大重点目标,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基于此,让他们参与进音乐游戏的时候,应当从激发他们的思维入手,注重对其自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在教会小学生对“do、re、mi”等七个音后,在进行音乐游戏的设置时,教师完全可以针对小学生设置一个音乐编制游戏,让小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律动创作,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选七个小学生扮演“小矮人”,然后依次为他们标注1~7的数字,在此基础上,在游戏中让他们进行位置的变动,并根据此来编创音乐旋律,同时,也要积极鼓励他们去进行简单歌词的配置,然后自己进行试唱,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审团”进行评审,选出其中最动听的一组音符。通过这种音乐编排游戏,能有效锻炼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他们在音乐创造力的提升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合理设计游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当前的小学生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大多从小处于父母的溺爱之下,这样的成长环境必然导致很多小学生在性格方面会自我、蛮横,等等,在生活中不注重与人合作。基于此现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其是开展音乐游戏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现状,教师要多设计能促进学生之间合作的音乐游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如可以设计“钻山洞”这一音乐游戏,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先进行分组,然后让每两个学生组成一组,让其中的一组先站出来搭好“山洞”,让其他的同学依次通过,通过组的学生站在他们的后边继续搭起“山洞”,在欢快背景音乐的氛围下,学生同组之间就需合作搭好山洞,便于其他学生通过。同时,同组还要紧密合作,以便安全钻过其他同学搭好的山洞,这种音乐游戏的发展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小学生的社会性,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四)强调教化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诚如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所言,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借助有效的音乐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情感和品质等,完善学生的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借助音乐游戏这一独特的方式,可以对学生就道德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以此来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有效健全。如在《好朋友》这节音乐课中,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及需要,教师可设置“说拉手,一起走”的音乐游戏,然后组织学生在背景音乐《拍手唱歌笑呵呵》的氛围中,自制精美的音乐卡进行朋友间的互赠,借此形式来向朋友传达自己的祝福与关心,在这种音乐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进行随机拓展,引导小学生们思考,除过好朋友,还可以将自己的关怀和祝福送给谁,这时,有的学生说残疾人,有的说爷爷奶奶等,后续发展中,应多鼓励学生以艺术的形式为他人送去关怀,使关爱他人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了发扬,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寓教于乐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音乐游戏,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激发了小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参与热情,促进了其对音乐知识及技能的探索,培养了其创新精神,不但促进了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发展,对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钱思瑾 单位: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第二篇:小学音乐课堂低效表现浅议

一、忽视音乐本质,教学设计不合理

音乐是听觉和情感的艺术,也是表现与创造的艺术。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是审美性,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识,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采取谜语导入法可谓是别出心裁。但该导入忽视音乐本质,给人一种茫然的感觉。不知这是音乐课还是常识课,也没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不仅如此,该教师的教学没有遵循“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一本质。听的少,唱的也少。虽说低年级学生喜欢也适合律动教学,但主次过于颠倒,音乐课还得以音乐为载体。

二、照本宣科,忽视学生主体

自从音乐学科被国家教育部重视、提上日程以来,音乐教师一改常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现在绝大多数音乐教师课前准备非常充分,比如精心制作课件、教具等。但为什么还是得不到良好效果?通过观察小学音乐课堂,笔者发现个别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只解决了怎么教而忽视了怎么学。学生主体得不到体现,造成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例如某教师教学六年级《银杯》时,先向学生展现蒙古族的服饰,接着简单教几个蒙古族舞蹈手势之后便开始教唱。教唱方式为传统的梨园式教学法。可见该教师把教学步骤背的非常熟练,歌曲学唱部分也顺了下来。从表面看,教学环节很紧凑,但实际上学生主体得不到体现。在这堂音乐课中学生只是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歌谱、歌词,就别提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音乐之美了。

三、课堂不活跃,结构欠合理

课堂活跃度往往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活跃度高,效果好;反之,效果低。小学低年级课堂活跃度要优于高年级。因为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律动教学、动静结合符合一至三年级学生身心需求。而四到六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愿意律动,相对而言课堂气氛要沉闷的多。一堂结构合理的音乐课必定是动静结合的,拿歌唱教学来说,至少是两部分。学生会唱是一部分,适当的律动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但很多教师目前很做不到这点。他们在音乐课上仅仅只围绕“唱”字展开。

四、提问单一,指向不明

许多音乐教师都提出过无效问题,特别是那些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比如,“你们觉得这首歌曲好听吗?”“我们学习这首歌曲好不好?”等等。像这样浪费时间的无意义问题是流于形式的。这些问题的提出会让学生机械回答不思考,久而久之影响正确思维。某教师教学三年级《原谅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你们做错事情向别人道歉时你希望别人怎么样?原谅你对不对?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原谅我》这首歌,以后你们也可以用歌唱的方式去请求小伙伴原谅你的错误,好不好?很显然,在导入的三个问题中,有两个问题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接着该教师让学生跟着音频唱歌曲,唱完之后问学生觉得自己唱的如何,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在笔者看来,从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对自己所唱的歌曲进行评价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此时学生对歌曲还处于陌生阶段,连旋律也不熟悉何谈理解音乐情感呢?学生只有在熟悉歌曲之后才能对自己的演唱作一个有针对性的评价。

五、多媒体使用不当

在科技越加发达的时代,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师在这方面做得越来越好。其原因在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方便教师获得更多教学内容;此外还得益于学校普及对教师的电脑培训,这让更多音乐教师在使用和制作课件上有了明显提高。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让部分教师走进了误区,他们认为在新课改下,没有课件的使用就算不上是新理念的课堂。于是就出现盲目使用课件的现象。实际上这样使用课件对学生不但起不了促进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某教师教学二年级《蜗牛与黄鹂鸟》时先讲述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第一遍欣赏歌曲时找的是动画版儿歌,到这都可以理解和使用。但当该教师开始教唱歌曲时,教一句就呈现一张与歌词对应的幻灯片,每遍如此,这就不可取了。图片的呈现往往更多地吸引住学生注意力,使得他们没有认真学唱这首歌曲,达不到教学目标,成为低效课堂。

六、教师讲的多,学生唱的少

小学音乐课基本以歌唱为主,它在音乐课中占据了很大比重。歌唱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歌唱中体验音乐带来的美感,在歌声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可有的教师在唱歌课上设计了过多的教学环节,课外拓展占去很大一部分时间,产生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降低了课堂有效性。某教师教学六年级《红河谷》以加拿大国旗导入,接着欣赏加拿大风景图片,给学生讲述加拿大的名胜古迹再到人文等,一个导入便占去三分之一课时。聆听一遍歌曲之后开始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词曲作家、歌曲内涵又花去一大半时间。课上学生只唱了四遍歌曲。试问,这是歌唱教学吗?该教师活生生把歌唱课上成了欣赏课。在教学中没有满足学生唱歌的欲望,更不要谈音乐体验了。

七、总结

上述六大方面简要概括了小学音乐课堂低效的表现,希望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引以为戒,尽量避免此类现象的产生,进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作者:李婉雨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三篇:小学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研究

一、培养合作学习习惯和能力

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指导和有意识培养,使小学生逐渐形成合作学习能力,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和能力,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如教学《卖报歌》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有关抗战的素材,学唱一首抗日歌曲,为了确保学生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所需的资料,也可以向家长请教。而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会分享各自获得的资源;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时,充分利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踊跃发言,互相取长补短;进行音乐欣赏时交流互动。如欣赏名曲《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各自谈自己聆听乐曲之后的感受。通过反复多次训练,学生逐渐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和能力,为未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大的。引导小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出合作学习情境,营造出合作学习氛围,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合作学习中。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营造出合作学习氛围呢?笔者以为,关注细节,处处时时都可以营造合作学习氛围,比如,笔者在教室四壁上张贴了“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名句,让学生每天耳濡目染,慢慢领会其中含义。此外,课前几分钟,笔者还常常为学生讲述一些有关合作学习的故事,逐渐让学生懂得个人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只有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使我们的团队更强大。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小学生的合作意识逐渐树立起来,并且音乐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氛围也浓厚起来。

三、搭建合作学习平台

要让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音乐课上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平台,使小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实现快乐学习。具体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式。

1.组织音乐表演

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往往将演唱和动作、舞蹈表演结合在一起,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教师需要将乐曲演唱和表演交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小组间通力合作才能圆满完成。表演小组成员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指派,也可以学生自主组合,学生自主组合的小组可以更高效率地达成共识,提高合作效率。比如,笔者在教学《小红帽》这首歌曲时,就在教会学生演唱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小红帽”故事及乐曲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创编小小音乐剧,结果学生响应积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各个小组很快完成了角色分工,学生唱、演和舞的效果都大大超出了师生预期。

2.开展音乐比赛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不能仅将合作局限于小组成员之间,应将其拓展到小组之间。因此,教师需组织各合作学习小组进行交流,交流最有效方式就是开展小组学习竞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促进学生之间更广泛地合作,常常不定期开展音乐赛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加竞赛,各小组成员在备赛过程中常常会将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为小组取胜加强合作。笔者在教学音乐情景剧《老妈妈》时,先让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然后由各个学习小组自行分配角色进行表演竞赛,结果竞赛表演时各小组节目编排相当出色,令人叹为观止。在这种竞赛中,小组内部开展合作学习,小组之间为了超越对方,存在许多取长补短的互动,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从侧面得到强化,对提高小学生音乐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是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种具体表现,不但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而且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使小学生对音乐课堂及音乐学习更有兴趣,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当然,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兴课题,还有很多方面亟待深入探索和研究,相信在广大一线音乐教师和理论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理想的成果。

作者:侯海燕 单位: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第四篇:小学音乐课堂发展性评价初探

一、注重学习过程,尝试评价重心的转移

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课堂教学不但要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在参与音乐体验后活跃的音乐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给予及时评价。例如,在欣赏乐曲《渔舟唱晚》时,听完全曲,我启发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或画出对乐曲的感受。同学们各抒已见,各展所长。有的说:“乐曲描写夕阳西下,湖面上的夕阳和群山的倒影在微风中轻轻波动。”有的说:“好像表现荡桨、摇橹和浪花飞溅的一种动态美。”也有的说:“就像柳枝在轻轻摇,一群可爱的孩子在河边放风筝。”而此时,作为教师,对于同学之间想象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并没有用“谁想象得好,谁想象得差”单纯的评价,而是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大胆地表演,从赞赏的角度去肯定学生的积极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过去那种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具体体验的单向方式,才能让学生在教师及同学正面的评价中建立自信,获得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过程。

二、关注个体差异,尝试评价方法多元化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发展性评价制定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倡导建立“因材施评”的评价体系。也就是要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制订形式多样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设计了单元评价表、分类评价表、班级音乐会和音乐周记四种评价形式。

(一)单元评价表

单元评价表是根据每一单元不同的知识点所设计的,采取自评、互评及他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根据不同学段和年龄特点,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进行总结、回顾和比较。这和以往单纯由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相比,在评价的价值和效果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绿色的祖国》的教学后,我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目标设计了评价表,并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自评,互评。在自评一栏中,主要包括艺术表演奖,创作奖、演奏奖三部分,有些学生写道:“我能跳新疆舞、蒙古舞”、“我喜欢音乐课,因为能表演。”有些学生写道:“我会创作歌词”、“我会创作动作。”还有些学生写道:“我喜欢庞同学的演唱,因为声音美。”或者“我喜欢陈同学跳的舞,因为她很有表情……”孩子稚嫩的语言,体现了对音乐初步的理解和审美意识的形成。他评包含了教师的话和家长的话两个环节,要求教师和家长在平等的基础上客观地对学生孩子的音乐表现进行评价提出希望。有个家长这样写道:“孩子,今天妈妈听到你将新学歌曲的歌词改为‘亲爱的妈妈多好啊多好啊!’妈妈眼睛湿润了,我真为有你这样的孩子骄傲!希望你继续努力,妈妈和爸爸一起为你加油!”这样的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互动,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

(二)音乐周记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了学生在学校听到的音乐,还延伸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听的音乐。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对所听到音乐的理解,并用想象画把音乐表现出来。这种评价方法我已经尝试了一学期有多,深刻感受到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养成了,音乐视野丰富了,对乐曲的理解深刻了。

三、探索音乐学习发展性评价的启示和思考

经过三年的音乐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实践,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行为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音乐教学是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影响音乐审美的要素很多,但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向学生渗透音乐的声音美、旋律美、节奏美、舞蹈动作美。我引导学生了解正确的演唱姿势,并亲身示范如何做到表情美,如何用美的动作来表现歌曲,同时对学生及时评价,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渐能分辨好听或不好听。如: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邓同学唱得好,因为他的表情很美,还会轻轻地唱歌。”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常欢的表演,因为她的动作和歌曲很合谐。”也有的学生会说:“我觉得张同学还要加油,他总是很大声地唱歌”等等。学生就是在这种评价——进步——再评价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的。

四、总结

总之,音乐学习发展性评价不但使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中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音乐潜能,激发音乐学习自信心,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还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音乐学习发展性评价工作是一件值得探索的有价值的工作。

作者:夏妍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