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音乐中的歌唱教育论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喉头的稳定对歌唱共鸣的影响
喉头的稳定对歌唱的声音至关重要,喉头的稳定将使声音稳定、统一,并能取得良好的共鸣效果。喉咽腔共鸣使共鸣起贯通作用,运用恰当,则声音稳定,运用不好则声音出现异常。喉咽腔的稳定取决于咽喉管长度的稳定,咽喉管长度的稳定又取决于喉头的完全稳定。喉头的稳定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喉头稳定的实现,不是靠提、挤、卡来实现的,而是靠大脑的神经支配,由气息的控制,上腭的打开以及咽壁力量的配合来实现的。因此要获得良好的歌唱共鸣,就必须控制好咽喉腔共鸣,而控制咽喉腔共鸣的关键就是要保持喉头的相对稳定,发挥喉咽腔共鸣的贯通作用,控制好喉咽腔共鸣时声音与气息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咽喉腔共鸣,增强歌唱共鸣的完美性。有不少老师喜欢用“哈欠”状态引导学生发声,歌唱中的“哈欠”状态和一个人在疲劳和困倦时打哈欠是一样的,当人们打哈欠时,喉咙里面呈打开状态,软腭是抬起来的,喉头是自然下沉的,这种状态是符合科学发声方法的,用这种方法进行歌唱,可以使声音容易找到合理的共鸣状态。
二、喉头的稳定对音质,音色的影响
在歌唱过程中喉头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声音的音质、音色,关系到歌唱能否持久。我们要求歌唱的声音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和纯度。也就是说声带受到气息冲击时,声带振动自然,波率柔和,这样发出的声音才是有纯度有穿透力的声音。而那些认为的挤、压、卡或其它不正确的方法发出的声音,都不同程度的带有杂音,这样的声音失去了纯度。喉头的相对稳定正是声音纯度的有力保证。为了发出具有一定纯度和穿透力的声音,我们应努力做到:
1.保持颈部放松,发音时不极力上提喉头,如果发声时喉头上提就会导致颈部肌肉紧张,使声带受到压迫,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发声,由于颈部肌肉的压力,使声带失去了调节与控制能力,发出的声音必然是“卡”或“嘘”的。
2.歌唱时要保持喉头自然下沉,并形成一种向下的对抗力,这才能保持喉头的相对稳定,发出的声音才能自然纯正,如果认为把喉头往下压,就必然造成气管壁对喉头的压迫,使声带失去了与喉头软骨及肌肉组织的自然联系,发出的声音自然有“挤”和“压”的感觉,这样的声音毫无穿透力和活动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保持喉头的相对稳定,使喉头始终处于最有利于歌唱的位置,确保声带的正常运动和音质的纯度,以服务于歌唱。
3.喉头的相对稳定,对于扩大音域也有很大的作用。喉头的相对稳定,对唱高音和低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唱高音时,尽管有鼻咽音和气息的支持,确保了高位音,但如果喉头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就会影响高音的稳定性,使声音变得“白”“卡”“嘘”。为了保证高音的稳定,喉头应顺着吸气的方向适当向下移动,使喉头产生向下“坐”的感觉,形成一种对抗力(气息冲击声与喉头向下“坐”的对抗),使真假声有机地合为一体,这样就能使高音相对饱满,结实。低音是低声部的混合音,它是以真声为基础的。当唱低音时,喉头也应向下吸,使咽喉腔处于自然扩展的控制状态,这一方面扩大了喉腔的共鸣效果;另一方面在气息冲击力量较弱的情况下,使上部共鸣在咽喉腔管道中与胸腔共鸣形成协和,以确保胸声区的发声与自然声区的发声相对统一。使低音更加丰满圆润、低沉。
4.喉头的相对稳定对避免喉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喉音是一种杂音,其表现为声音紧张不自然,没有活力,缺乏音色的控制能力,上下共鸣不能协和,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声音僵硬。它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喉部的肌肉控制处于紧张状态或后头位置不正确而造成的。要纠正喉音现象,就必须避免喉头上提或下卡,避免低头或昂头。在控制喉腔共鸣时,必须保持喉头的相对稳定,使喉部在发声中始终处于自然状态,切不可用僵硬的动作强加控制,以免造成各种力量对声带的压迫。这样才能避免喉音现象的产生,确保喉腔共鸣效果。否则,不但影响声音的纯度,而且破坏了谐和共鸣的立体感,使声音变得生硬,紧迫,缺乏表现力。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它的知识性,教师的主动性太强,许多问题学生根本没有思考或体验,教师就给出了答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启发,对于答案的设定要开放,引导学生重视情感因素在音乐课上的独特作用和享受情感体验的过程,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体验性的感情色彩,培养学生在以后学习歌唱技巧时的体验性、自发性和主动性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收放适度,始终将教师放在主导的地位,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等。(本文来自于《大众文艺》杂志。《大众文艺》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论
小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小学是学生发展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关键阶段,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与可塑性。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而音乐教师就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实践证明,要想让小学生发挥出良好的歌唱水平,喉头稳定的发声是科学的,是提高歌唱水平的前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就能帮助学生克服喉头不稳定的毛病,以提高学生的发声技巧,力求歌唱的声音更加完善,和谐,充满活力。
作者:熊懿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