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中学生良好人格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中学生良好人格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中学生良好人格探析

摘要:小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格形成本身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系统性过程,教师可借助音乐教学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聚焦音乐律动教学,塑造儿童健全人格,对儿童的成长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音乐律动教学;小学生;良好人格

对于思想素质、道德意识尚未完全发展的小学生来说,优秀的音乐作品、音乐故事能够以截然不同的方法填补其情感上的空白,促使其重新认识音乐教学活动,进而完成音乐学习、音乐知识分析等任务。从音乐律动教学入手,感受音乐中的真善美,塑造小学生的良好人格,这便是音乐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全新任务。

一、理智看待音乐作品,塑造尊重人格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尊重生命、尊重他人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尊重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更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教会学生尊重远比教会学生知识更加重要。当前的小学生中,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小皇帝”“小公主”等问题依旧极为常见,学生习惯了家中的娇生惯养,在教学活动中依旧“唯我独尊”,对他人缺乏尊重,在生活中自以为是,其人格正在逐渐发生微小的扭曲。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尝试借助音乐律动培养学生的尊重人格,将音乐作品、音乐情感与人格塑造活动联系起来,完成育人任务。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铁匠波尔卡》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学生会对音乐的国籍、内容产生轻视心理:部分学生认为西方音乐没有学习的价值,在情感上轻视教学内容;部分学生对“铁匠波尔卡”这一曲名缺乏尊重,认为铁匠没有被歌唱的价值。这种轻视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轻视,更是对文化、群体的不尊重。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塑造学生的尊重人格:首先,为学生播放相关音乐曲目,感受捷克经典舞蹈“波尔卡”的魅力,快节奏的旋律与舞蹈会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其推翻自己先前的结论,发现原来波尔卡是一种舞蹈,并不是铁匠的名字,进而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收回自己的轻视;其次,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教学视频,借由舞蹈、音乐互相配合,帮助学生体验全新的音乐文化。在《铁匠波尔卡》中,其传承了捷克音乐的特点,以管弦乐器为主要演奏乐器,强调曲目的鲜活、自由、热情,富有感染力。在聆听曲目、观摩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似乎看见了铁匠在火炉旁边挥舞铁锤的景象。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允许学生做出动作,如踮脚、摆臂、甩手等,抓住节拍,为后续的律动教学打下基础。

二、学会感受艺术价值,塑造文化人格

音乐律动教学强调学生的“动”,要在音乐律动教学中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教师必须实现“动”“听”的两手抓,不仅要带领学生感受旋律,实现律动,更要深入解读作品中的艺术价值,使学生在情感上接受音乐律动教学,形成良好的文化审美品位,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扭动身体。教师应对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进行理性分析,帮助学生深入感受作品,进而塑造学生对音乐文化感兴趣、对文化材料感兴趣的良好人格,完成教学管理任务。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教学为例,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仅关注歌曲的旋律、演唱技巧,但在音乐律动教学环节,教师应对《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进行分析:作为来源于大别山地区的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全国所传唱,其采用了经典豫东南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是一首为了庆祝苏维埃成立所创作的民歌。在歌曲中,鲜艳盛开的桂花象征着苏维埃必将辉煌灿烂地发展下去,表达了革命党人的乐观精神。在完成文化知识的解读任务之后,学生的身体已经被旋律所调动,教师此时可开展律动教学活动,配合简单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感受旋律,如节奏较慢的团体舞等,在舞蹈的过程中配合节拍。借由歌词中的“红军”“”“工友们”等关键意象,学生能够在完成律动任务的同时主动探究歌曲的创作背景:对于当年的红军战士们来说,《八月桂花遍地开》不仅象征着对苏维埃的祝福,更代表着革命党人坚毅不屈的精神,是解放全中国、军民一家亲的表现。在律动教学活动中,可要求学生独立搜集历史材料,对《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进行分析,也可导入与其同调的《小小鲤鱼压红腮》,感受不同作品的音乐魅力。解读音乐、了解音乐,感受历史,能够使学生在律动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文化人格。

三、感受音乐深层情感,塑造平等人格

平等的人格是学生参与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前提,确保学生形成了“人生而平等”的社会观,才能为后续健康人格的养成提供保障。在音乐律动教学环节,教师可尝试配合音乐律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平等人格,使其意识到平等的重要价值,从而向平等的方向不断靠拢。在小学教育指导活动中,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盲目攀比、轻视他人等问题依旧存在,“平等”教育迫在眉睫。配合音乐材料中的丰富情感教育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教师可借助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情感教育学生,在鼓励学生表达情感的同时培养其平等意识,完成塑造平等人格的育人任务。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杨柳青》的教学为例,作为诞生于江苏地区的经典民歌,《杨柳青》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无论是曲目中的“嗯”“啊”等语气助词的使用,还是其悠长、沉稳的词曲旋律,都会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在开展律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其对民族音乐作品进行评价,由于对民族音乐作品缺乏了解,学生大多以“没兴趣”“没学过”为答案,学习积极性较差,部分学生还将《杨柳青》与现代音乐做比较,因不懂欣赏而排斥《杨柳青》。因此教师结合扬州经典舞蹈、扬州经典民歌对学生开展律动教学,要求学生仿照扬州经典舞蹈的表现特点参与律动教学活动。在这一环节,舞蹈的慢节奏、民歌的长声调给予了学生另类的艺术体验,使其感受到律动中的平等:音乐不存在优劣之分,音乐之下是一种更为丰富的情感。教师可带领学生对《杨柳青》进行鉴赏:《杨柳青》节奏简短、旋律明快,歌词热情洋溢却又幽默风趣,是扬州地区最受欢迎的民歌之一,相较于现代音乐作品,《杨柳青》的篇幅更短,但其含有更强的民族气息。教师可创作“务农舞”与学生开展律动教学:对不同的语气助词布置对应的律动任务,如“啊”,则学生抬高双臂,模仿耕地,歌曲中唱“谑”,学生蹲下,模仿插秧。在律动的过程中,学生借由肢体的配合感受作品中的乡土气息,进而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

四、主动分享音乐作品,塑造包容人格

推崇自己的音乐品味,对他人的音乐审美意识不屑一顾,这种问题经常出现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希望自己的音乐品味得到他人的认同,更希望自己的音乐品味能够成为“天下独一份”的特殊存在。在求异心理与认可心理的共同支配之下,小学生开始排斥、抵触他人的音乐作品,从而导致音乐教学活动无法开展,人格塑造工作无法落实。借由音乐律动教学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教师可尝试实现音乐活动与育人工作的“两手抓”,关注音乐作品,承认学生品味,塑造包容人格,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环节,教师可尝试围绕学生德育音乐品味、教学材料塑造学生的包容人格,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总之,音乐律动教学给出了丰富的音乐材料,对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感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积极应用音乐律动教学,鼓励学生独立选择音乐作品,参与律动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平等、包容、尊重的良好人格,进一步开发律动教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程馨永.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的探究[J].北方音乐,2020(24):188-190.

作者:周露 单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