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培养小学学生合唱能力的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合唱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但这种演唱形式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此,本文将通过欣赏合唱歌曲训练听觉,创设多声部的教学情境,乐器辅助合唱优化教学,培养合唱技能、渗透合唱练习,互相点评、尝试品鉴这五个方面的分析,以求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体验最简单的合唱,并对培养其合唱能力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索,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
【关键词】合唱教学;小学音乐;乐器辅助
唱是音乐教学中较常出现的一种演唱形式,既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视唱练耳,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合唱的独特魅力在于多声部合作演唱时听觉上的可塑性和感染力,能够瞬间拉近演唱者和听众的距离,让人们沉浸其中。由于小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有限,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仍处于用大白嗓唱歌的原始童声阶段,几乎没有接触过合唱,所以普遍不具备合唱能力。因此,本文对相关教学方法与策略展开了论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欣赏合唱歌曲训练听觉
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学生的合唱学习,令其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增加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从小培养其群体意识、协调合作能力,使其在演唱过程中,享受到美的熏陶。然而在实际合唱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多声部音准差、没有办法听清其他声部的音响等问题。为此,在进行合唱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教科书中的欣赏素材,带领学生聆听不同风格的合唱歌曲,感受合唱音乐中蕴含的魅力,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当学生能够准确地听辨声部,就表示其具有了最基本的合唱素养。同时,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弱,为了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走神的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与旋律、节奏等相关的活动,如按照歌曲的节奏拍手、跺脚、拍肩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对于学习者的听觉能力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指导合唱的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通过倾听促进合唱能力的提升。在指导学生合唱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倾听,尝试对音乐进行理解和解读,把握音乐的音色、和声和情感;(2)鼓励学生对声部进行倾听,明确音乐声部的音乐走向,并通过对比的方式,找出不同声部间的差异,为合唱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比如:在学习《红蜻蜓》时,教师可以利用导入语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其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保持足够的专注度,并要求他们在倾听后,阐述自己对这首音乐的看法。在欣赏完成后,部分学生会说:“这首歌曲十分优美,能够感受到演唱者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的美好,并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请大家试想一下这首歌曲的情境,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趣事。通过这种措施,让学生与歌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在重新倾听的过程中,对作品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在学生重复倾听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歌曲拍子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将自己当成演唱者,实现对旋律的有效处理,并谈谈自身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总之,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耐心倾听,以此为合唱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还可以考虑让学生互相演唱和倾听,并进行评价,了解彼此的演唱能力,发现自身的声音是否与对方相匹配,以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1]。
二、创设多声部的教学情境
在我国,情境教学最早由儿童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提出,情境教学可以使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具体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将情境教学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合唱训练结合到一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合唱的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低年级的学生情感表达比较直白,在演唱过程中不懂得如何控制感情,以致对合唱效果造成影响。对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对小学生的情感加以引导,并自然渗透多声部合唱训练,增强合唱效果。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爱唱什么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扮演小青蛙和小蜜蜂,分别进行“咕呱,咕咕呱”与“嗡嗡,嗡嗡嗡”的节奏念白,形成“唱+念”的二声部配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慢慢体会、逐步适应简单的双声部合作,使教学课堂更加轻松高效。
三、乐器辅助合唱优化教学
声乐是声音与乐器的结合,在乐器的辅助下,音乐的表现力将会体现得更加充分。音乐是多种元素融合的产物,因此,在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乐器辅助合唱,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比如说,教师可以用钢琴、手风琴、二胡等乐器,分别为学生进行弱奏伴唱,让其控制自己演唱的声音,较好地把握音准,感受不同乐器、不同音色对乐曲情感表达的影响,激发学习热情;还可以在学生初步把握歌曲的音高、声部的曲调后,鼓励学生从三角铁、双响筒、响板等课堂中常见的打击乐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加上不同的节奏为歌曲伴奏,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比如:在进行《木瓜恰恰恰》的教学过程中,某音乐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的氛围,让学生体悟到此类音乐的特征,鼓励学生将打击乐器作为辅助,通过伴奏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如果大家可以选择一种辅助乐器,你们会选择什么乐器呢?”大部分学生认为选择打击乐器,因为这首歌曲的旋律较为轻快,如果使用其他乐器,无法体现音乐的旋律感,故选择打击乐器较为合适。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便鼓励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加入打击乐器,并要求学生跟随打击乐器的节奏进行演唱,通过这种措施,实现对节奏的有效控制,并探索演唱歌曲的方法。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鼓励其进行声部合奏,其他学生在倾听后做出适当的点评,并对比乐器在给不同声部伴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开展演奏活动,可以增强学生控制音准的能力[2]。
四、培养合唱技能、渗透合唱练习
在音乐教学中,歌曲演唱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把握好演唱技能是成功进行合唱的基本前提,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演唱姿势、呼吸技巧、节奏音准把控等进行培训。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闻花香、哈气等方式体验吸气与呼气,训练学生的呼吸技巧,学会正确吸气,控制吐气,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气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演唱姿势,即演唱时需保持身正腿直、自然放松,双脚微微分开或一前一后站立,双眼平视前方,挺胸收腹等,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便于学生模仿。通过正确的演唱姿势、技巧等的学习,为今后的合唱练习奠定基础[3]。合唱要求学生拥有统一、平衡、富有立体感的声音,需要学生能够根据要求及时调节音量、音调、速度和情绪,从而使整个合唱的节奏、吐字、音高、力度等统一协调,使情感表现和谐美好。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旋律演唱,在教学过程中,逐句地引导学生学习,渗透合唱练习,从而使小学生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小学低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简单的识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单个音符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练习。例如,练习发声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按照座位分为左右两部分,一部分唱长音do,另一部分唱长音mi,教师通过手势控制时间的长短,提示开始、延长、停顿,从而让学生反复练习;或者将学生分为男女两部分,一部分先独唱,另一部分再接唱,再让男女同时轻唱。通过这样简单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合唱的感觉,增加其合唱的兴趣[4]。
五、互相点评、尝试品鉴
被渴望和被认可是人的本质需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看,鼓励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在合唱活动中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和鼓励,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可以促进双方合唱水平的提升。以《小螺号》为例,在学生演唱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录制,并在课上播放,让其他学生进行倾听和点评,最终选出演唱得最好的学生。部分学生可能会说:“我认为这首歌曲十分愉悦和欢快,在演唱过程中,需要融入自身的情绪,体现出歌曲的特色”。另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说:“这首歌曲具有情感变化的特点,虽然对演唱力度提出了要求,但不能从头到尾贯彻一种情感,否则会导致歌曲缺少情感变化的特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演唱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有特殊需要,可单独播放学生的演唱录音,大家一起探索改进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个别学生可能认为演唱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投入的情感过多,缺少情感上的转折,从而让人感到焦躁。通过这种点评和品鉴,促使学生不断改善自身的演唱技巧。学生在互相点评时,会阐述自身对歌曲合唱的看法和理解,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方面,亦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促进点评活动的开展,教师需要做好歌曲合唱的记录,并利用声音处理软件,提取其中的特色声部或声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点评。此外,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歌曲合唱能力时,还要注重多元暗示方法的应用,通过身体暗示、眼神暗示等方法,纠正学生在合唱过程中的错误。
六、结论
综上,小学生正处于接受能力最强的阶段,他们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合唱作为音乐的一种表达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集体荣誉感、表现能力等。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合唱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科学的训练,培养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合唱意识,提升其合唱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文鹏.浅谈如何通过合唱教学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224.
[2]周芹.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20):167-168.
[3]张艳阳.情动于心,发乎于声——小学生合唱教学实践探究[J].北方音乐,2018,38(18):210.
[4]陈清.培养小学生合唱能力教学策略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08):93-94.
作者:周卉 单位: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