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创新教育初探(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音乐创新教育初探(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音乐创新教育初探(3篇)

第一篇: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会对学生的审美、认知观念等产生重要影响。现今的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许多学校把音乐教学形式化,更甚的是许多小学音乐教师也不重视对学生的认真教学,这是十分错误的。面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冷化,教学工作者更要创新教学方式,把握教学命脉。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实践

小学学习音乐其实是一个最好的时期,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想象与思考空间正处于培养期。这时候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可以起到艺术启蒙的作用。现实是,小学音乐教学拘泥于传统教学的束缚,如果我们教学者不突破这种模式,音乐教学之路会愈加艰难。因此,在此谈一下关于我个人在小学音乐教学创新中的一些方法。

一、营造音乐学习氛围

一个好的音乐教学氛围要靠老师主体把握,所以说老师要做好带动作用。在课前认真做好备案,知道自己在课上要讲什么,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哪些东西。课上尽量用幽默的语言授课,使学生愿意听,自己也乐意讲。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互动起来,尊重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看法、观点,对学生多加鼓励。同时可以进行一些音乐小游戏来带动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将音乐教学与其他文化相联系

艺术是相通的,它不仅局限于某一门学科。音乐作为艺术的具体体现,它与许多文化相关联。音乐的音符是跳动的数字,音乐中的歌词是优美的语言,音乐的创作背景、深层内涵更是对历史的表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能因为是音乐学科就只单单进行音乐教育,这样的教学只能是枯燥乏味的,一定要在教学中把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融入进来,这样既增添了趣味性,又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将器乐融入教学实践

音乐是有灵性的,它需要一种载体来体现。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最好能够把真实的器乐带到课堂中,在课堂上进行演奏。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音乐的魅力,同时要让学生亲自使用乐器,这才是真正的实践教学。把器乐带到课堂上来,就如同带来了音乐的灵魂。这种方法可以打破老师传统的一味讲课的模式,让音乐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学生会对器乐产生好奇,更会对音乐学习充满兴趣。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性的教学,能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音乐的魅力,也就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小学音乐教学生动化、情景化,我们需要在此道路上不断进行创新。

第二篇:浅谈小学音乐创新教育

小学音乐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起始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作为小学音乐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一、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如在学习节奏排列的课上,首先,我先出示五张节奏卡片,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接着我让学生五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便纷纷讨论起来,这回他们可忙了,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安排顺序,有的眉开眼笑,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拍手叫好,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最后还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音乐课堂教学

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性能力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作用。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这是因为一切音乐活动,一切情绪体验中,都少不了人的想象力的缘故。音乐的本质与价值,也正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音乐是一种十分强调想象,创造和创新的艺术。曲调是创造的(称为一度创造);演奏、演唱也是创造的(称二度创造);欣赏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需要创造(称三度创造)。所以说,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贯穿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过程之中。

1.培养学生律动创造力。

人的肢体能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作出拍手、摇头等动作。正是因为人有这种本能,因而对律动有着特殊的感情与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性,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和感受。

(1)在发声练习时,培养学生的律动创造力。练习曲作为唱歌的“前奏曲”,是不可缺少的。但由于练声枯燥、乏味,学生对此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点,我在教练声曲时,根据练声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每个练声曲创编律动,引导学生掌握旋律上行、下行所表达的情感。如:在教一年级练声曲《有趣的声音》时,我启发学生模仿小鸡、小鸭、小羊的形象,边唱边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不仅能模仿小动物的动作,还能根据练声曲的情绪做出喜、怒、哀、乐。

(2)在学习歌词时,培养学生的律动创造力。由于学生年纪小,记一些较长或较容易混淆的歌词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点,我在教歌词时,教一句歌词请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创编一个相应的动作予以表示出来。如:在教一年级的《鲜花开》时,有两句歌词,“蜜蜂采花蜜,蝴蝶传花粉”。学生很容易唱成“蜜蜂采花粉,蝴蝶传花蜜”或先唱蝴蝶,后唱蜜蜂。但通过启发创编动作后,学生记忆的较快了,而且有效地改变了以往教学时的呆板、沉闷的教学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在歌曲表现中,培养学生的律动创造能力。学生学会歌曲后,可指导学生根据歌词,或故事情节内容创编律动表演。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能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更主动的参与。

2.变学导形式为探索、创造式。

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音乐课堂教学,树立课堂教学是教师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的实现教学相长目标的观念,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促进师生交流,我在课堂上分设了讨论小组、帮教小组进行学习、创造。一年级改变了传统的“井田”式坐椅形式,把坐椅摆成圆形、半圆形、平行线等形状。老师可坐在学生当中,贴近学生,促进交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也为歌曲的表演和律动提供了方便。

3.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开拓音乐课堂的空间、创造音乐艺术的生活是一个紧迫的任务。教师则应精心指导学生去创造自己的音乐生活。音乐教学必须符合音乐艺术的审美规律,必须符合音乐教育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改革和创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突出创造性教育。

第三篇:论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引导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主题。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鼓励音乐创造

“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音乐的美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多梦的年龄,因此要启发想象、感悟音乐,培养学生以审美的态度享受音乐、净化心灵,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其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的基本素质教育。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法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亦能得到很好的激发。

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和选拔教育,而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因而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过程。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新,应该是以培养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为基础,以歌唱、演奏、律动、欣赏、创作等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为形式,以新的构思方式创造性地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为特征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并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的潜质。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对创造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活动过程,不能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实际上,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另外,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不应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音乐课堂应永远是动态的和变化的。就音乐教学而言,尽管也有一些共性的教学规律与原则可以遵循,但从根本上来说,其教学过程是充满了创造性的。严格、细致的程序和统一的模式与标准,意味着艺术的死亡。音乐学习的关键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而“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恰恰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上有悖于音乐学习思维过程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多样性。

二、营造“创造教育”环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换句话说是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同志曾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只有在深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创造教育”环境是指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环境,它包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等要素构成的教学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总和。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耳、眼、口、脑、手“全频道”式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表演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形成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它不仅能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音乐教学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更主要的是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如课外音乐活动、研究性学习等。

三、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语简短而真诚地表扬,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尝试创新;另一方面,用延迟评价的办法,给学生一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忽略“结论”,重视“过程”。

目前中小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老师应该发挥每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体现评价的自主化。

总之,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