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

摘要: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诉求与关键领域。平凉路第三小学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通过体育与健身课程方案的整体性设计和课程实施、评价的趣味性变革,实现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小学体育

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诉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领域。我校基于“聚焦问题、行动变革、辐射经验”总体思路,以体育与健身室内课程研究为起点,围绕课程要素完善课程结构内容,逐步构建促进学生生动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形成依托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行动变革经验。

一、现实困境引发体育课程变革的初步行动

上海的天气,雨水较多,传统的以室外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体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为了减少天气因素对体育课程的制约,我们开始思考室内体育课程系统的安排与实施。学校体育教研组开发学校雨天活动课程方案。教研组群策群力对课程内容作了重新的组合,并且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首先,变换内容,变室外慢跑为室内热身操,变室外身体素质练习为室内体能小竞赛。多样的运动方法,让学生更愿意运动。其次,变换形式,将室外活动搬到室内与走廊,将室内桌椅变换摆放形式,成为小型体能运动场。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运动。再次,变换设计,将体育多媒体资源引入室内课。设计基于AR技术的室内活动资源,让学生更快乐地运动。通过开发、搜集课程资源,学校形成室内体育课程群四项模块内容:室内传统游戏课程——玩转三十六计、基于AR技术的韵律操课程、适应时令的健身项目课程、主题式体育与健身知识课程。同时围绕不同项目主题,设计课内外相结合的各种长任务与短任务,完善室内课程内容,形成动静结合的室内健身课程群。

二、体育课程体系全景设计的再行动

重新组织后的课程内容有效克服了天气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但是从体育课程体系建立和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整体提升看,需要将点状的体育课程进一步整合设计,形成符合现代课程理论的全景课程体系。

(一)确立“激趣、健身、育人”基本理念

课程理念设计是课程变革的首要问题。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形成“促进每一位学生生动发展”的课程文化。在实践中,学校结合办学追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结合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和《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炼形成“激趣、健身、育人”的课程基本理念。具体表现在:遵循健康第一的理念,遵循学生为本的理念,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既体现体育学科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价值,也表明学科教学的育人使命,学校的课程价值观追求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求。

(二)形成横纵结合的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引领和导向。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出发,学校制定体育课程总目标,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实施目标进行设计。

1.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促进学生“生动发展”的育人目标,我们将课程总目标制定为“生生乐动,生生能动”。其中,“乐动”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动”指向技能、方法与习惯。课程总目标的内涵为通过体育与健身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开发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科学的体育与健身教学载体和依据,以丰富学生的体育与健身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参与体育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发展状况、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进取的品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健康快乐成长奠基。

2.分阶段目标

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具体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中,采取分阶段、有重点、递进式的课程目标达成方式。小学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参与体育与健身锻炼的兴趣,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小学中高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身心发展品质。

3.分维度目标

体育与健身教育课程体系目标分解为知识、技能、身体、心理四个维度。知识层面为掌握体育与健身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同动作要领,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形成参与体育与健身教育活动的知识基础;技能层面为掌握不同类型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方法,促进手眼脑心等器官的协调;身体层面为掌握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形成科学的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体态形态,增强适应自然生活的能力;心理层面为形成良好的身体运动智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科学管理情绪,正确看待合作与竞争,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横纵结合的目标体系,使学校的育人使命、办学目标得以传播和实现。

(三)构建全天时的课程结构内容

课程的结构内容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我们全方位梳理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内容结构,构建以“生生乐动,生生能动”为目标的五大模块课程——体育与健身课程、青苹果体育活动课课程、青苹果体育主题周课程、青苹果大课间锻炼课程、青苹果体育社团课程等,体现以下四个特性:第一,规范性。严格按照上海市课程计划要求,学校率先在全市实施全学段四课两操两活动,全力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保障4节体育课的专课专用。结合学生特质,结合办学理念,学校制订了各年级的教学进度安排和完善了教材的单元计划和相对应的课时计划。第二,丰富性。每一模块课程均有丰富的课程内容支撑,呈现不同的课程定位。在课程内容上,根据不同定位,我们丰富了课程资源。如青苹果课间活动主要以体现校本特点的自编韵律操、学生喜爱的体育健身项目为主,增强实用性与趣味性,富有时代气息。体育活动课以体能训练项目与体育项目体验为主,提升学生走、跑、跳、掷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在体验中激发热爱体育运动的乐趣。学校的体育与健身主题活动每年开展两次以上,每个孩子都能在体育节感受竞技、收获快乐。社团体育与健身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继续做大做强手球、武术、健美操等传统优势社团项目,同时新增击剑社、高尔夫球社和象棋社等,进一步丰富社团活动的内容,拓展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内容体系。第三,校本性。首先,在课程组织上,对模块课程结构依据内容进行校本化的调整,如每周两节青苹果体育活动课,我们设计了“X+1”模式,其中“X”是指适合不同年级特点的10门项目体验课;“1”是指常规体能训练课。其次,在内容构建上,继续补充完善雨天室内的课程内容,各项方案均包含室内活动方案,有效解决雨天、雾霾天学生体育锻炼的问题;根据天气、场地条件等选择性开展活动,同时积极结合信息化的技术和手段,在发展体能的同时,促进运动智能。第四,贯通性。课程门类以目标统领内在一致性。以手球课程设计为例,在目标构建上关联四项课程内容维度目标;在不同年级体现不同教学要求,回应年段目标。同样的动作技能,低年级更趋向于游戏化,高年级则在竞赛中提升技能。在内容设计上,横向贯通五项课程内容模块,如在活动课中开展“玩转手球”体验项目,在基础型课程中进行普及教学,在大课间活动中融入丰富的手球游戏,组建手球社团,主题周中定期开展校园手球联盟赛,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的横向融合,从不同站位落实和彰显“生生乐动,生生能动”的课程目标。

(四)落实多元的课程评价方式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程有序运行的保障。学校体育课程关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一致性,在课程实施上体现“统整性、规律性、趣味性”,在课程评价上基于过程性、发展性和表现性评价的理念,运用学生学习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等多种类评价量表,制订体育课程学生评价框架(见表1)对体育体系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与改进。在学生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基于兴趣,指向改进”的基本价值,强调依据课程内容与目标设计活动任务单,积累过程性评价数据(评价主要工具为自编的量表和问卷、iPad等信息化记录终端、学生成长档案、课堂观察等),以客观反映学生在体育与健身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不断激发学生持久运动的兴趣。

三、体育课程体系优化的持续改进行动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遵循“计划—实施—评价—改进”模式,实行定期会诊制度,通过问卷、会谈、体质数据分析等方式实现学校课程体系持续改进。首先,学校设计相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成立体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领导机构,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领导和管理制度,促进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的阶段性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了项目研究的顺利进展,学校引领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程领导活动。其次,学校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进行课程建设、课程领导力提升等问题的研修,构建教师课程领导研修氛围的小生态;挑选课程领导力水平较高的教师以互助合作的形式带动其他教师参与课程领导力项目,实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共享、共生、共荣。第三,学校尝试开展专题性的教育会诊,对于在课程领导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集体审议或共同诊断,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特别是注重通过听课、参观或观察等方式深入课程实践场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讨论与评价,及时化解课程领导力提升项目研究中的各类问题,并搜集证据进行修正。如在改进中实现课程内容结构的递进性时,针对原有课程内容过于笼统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学生运动智能水平发展的基础上,实施同一项目不同年级不同锻炼要求,体现基于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递进性体系建设。又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新增“选择性”原则与“个别性”原则,根据学生个人运动诊断开设运动套餐个别课程,使课程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全面加强体育教育的时代要求下,学校以办学愿景为引领,勾勒课程目标,聚焦体育课程内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设计纵横贯通的体育课程体系,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监控与评价,使之不断完善,谱写一支课程体系建设的变奏曲。校本化的持续行动变革积累了学校课程建设和创新的鲜活经验,促进更多的教师共同行走在生动发展的课程领导力提升之路上。

作者:郑小燕 朱晓玲 单位: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