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微课以迅速的切题、突出的主题、清晰的条理深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教学中承载以“微”见著的效益。教师要善于从新授内容的特点入手,以学生的认知需要和理解障碍为突破口,积极运用微课,形成以微见著的教学妙用。教师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3个不同的阶段运用微课来链接新旧知识、突破教学难点、延展内在思维,从而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链接知识;突破难点;延展思维;微课运用
微课,以短小的视频为载体,集中展现教师课堂教学中紧扣某一知识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2011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就应该将现代技术手段作为数学学习的有效工具,深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课堂教学效益的发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借助微课链接新旧知识联系
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新知的学习必须要以原有的旧知为基础,为新授课堂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形式,引领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勾连学生原始知识储备与新授内容之间的联系。如“年月日”这一部分内容,概念繁多、容量较大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采取传统教学手段就难以真正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很多教师都会出现时间安排不合理,最终导致练习不够深入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的微课引领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费时不多,但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设计的微课中,先借助谜语引出日历:纸张宝宝真神奇,穿批三百多件皮,每天都要脱一层,全部脱掉到年底。在学生兴趣高涨之际,教师在微课中相继追问:“你对日历了解多少?翻翻自己家中的日历,你有什么发现吗?”在充分调动自身的原始积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之后,微课中呈现探究性表格:观察日历的年份、每月相应的天数、大月小月的区别等。随后,教师还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实践了运用拳头记忆大小月的方法。学生在微课的指引下,边学习、边实践,在形象思维的支撑下,历练了方法,掌握了技能。最后,教师设置疑问:你还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大小月吗?通过这一拓展延伸性的问题唤醒了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她那就的欲望。这样的微课设置时间较短,学生在实践中操作起来也较为方便,在完成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为课堂教学中深入而丰富的交流作了较好的准备和铺垫,让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答疑解难的场所,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借助微课契合学生认知需要
1.针对教学需要,通过微课弥补认知缺失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内容的研制;无论是教学策略的遴选,还是教学活动的创设,都应该以学生原始性的认知储备和现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否则,一切教学偏离学生的认知轨道,就会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微课的运用同样也是如此,当学生难以在已有经验和要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内在的逻辑通道,就会给数学课堂教学造成极大的干扰。这种教学中的大问题,就完全可以运用微课的形式加以解决。例如,在教学图形和几何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就应该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全面洞察,尤其是对学生的基本学情要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在微课地使用中对应数学知识点,将微课制作对准学生认知经验的缺失上。以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为例,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几何知识,对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学生内在的立体空间概念还不够成熟,形体之间的熟练转化能力尚未完成,这对学习圆柱的体积就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针对此设置了微课,旨在借助直观、形象的视频动画弥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学情。在微课的具体设计中,教师先通过“想想”回顾自己学习圆形时所积累的“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经验,对圆形面积公式进行推导的过程,从而引领学生在自主尝试中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体,通过切割、拼凑等方法转化成为学生已经学习的立体图形;随后,通过“看看”的图形,让学生观看教师在视频中自主制作等分圆柱体的视频资料,在观察中明晰拼接、组装的过程,分别将圆柱体平均分为16份、32份、64份,从而让学生在直观资料的浸润下,明确圆柱体与长方体之间的相似点。由于教师对学生现有认知经验的准确洞察,将微课设计和制作的重点聚焦在新知识向已学知识的转化上,提升了微课的针对性,为学生进一步形成转化思维,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资源,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针对认知特点通过微课突破认知难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准确地运用微课中的微内容,可以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所运用的微课不能全面出击,平铺直叙;要做到精挑细选,善于把握微课运用的实际环境,增强运用灵活性。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教师出示了一道题:商店原本38本语文本,又购置了42本,当天就卖掉了33本,这家商店还有多少本语文本?对于刚刚接触数字加减混合运算的学生来说,如果将思维局限在抽象的层面,可能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而笔者就此专门制作了微课,为学生播放了形象、生动的动画,再配置以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一题目中的变化轨迹进行直观演示,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商店中语文本变化的过程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逐步呈现,展现到从38本到42本的增多过程,又借助微课中“移除”的画面体会其减少的变化,直到最后剩下47本。教师制作的微课层次清晰、画面形象,最主要的是紧扣学生理解的难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虽然用时不长,却在问题聚焦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攻克了难点,效益显著。
三、借助微课延展思维广度
由于微课类型的特点,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适用的范畴相当广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后,借助微课资源将学生的关注力从课堂延伸到课后,引领学生向教学内容的深处漫溯。因此,教师就应该致力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从而将教材中机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学以致用的活性知识,在激发学生认知动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并相机转化为内在的数学能力,真正使得学生思维更加深邃、灵活。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之后,教师布置学生观看微课《称面积》,进行课后的拓展练习。制作这一视频,主要在于很多学生对于面积单位更多停留在平方厘米、平方米的概念中,而本课学习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面积概念之后,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更多感知与这些面积单位相拼配的事物。而教师制作的这一微课,将学生关注的事物进行进一步拓展,不仅巩固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知,同时也契合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认知需求。在微课中,教师先设置问题:根据本课学习的内容,如何才能知道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个区域的具体面积?如北京市、江苏省等。在学生自行思维,形成点滴体验之后,微课在相机进行讲解,并要求跟随微课讲解过程中运用到的比例尺、形状转化、概数运用等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方法、积累方法。微课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了实践探究性作用,找到自己当地的行政版图,尝试运用微课中讲授的方法进行计算自己家乡的面积,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一个简单的微课,将学生的思维关注点逐步从课堂转向课外,从教材转向生活,思维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质变,价值不可小觑。
四、结束语
教师要善于从新授内容的特点入手,以学生的认知需要和理解障碍为突破口,积极运用微课,形成以“微”见著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张志玉.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思路[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4):53-54.
作者:卢维富 朱孟祥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