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生能力培养探讨(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学生能力培养探讨(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数学学生能力培养探讨(4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动手操作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的方式,其终极目的是为教学知识提供服务。基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研究与分析,在经过学生动手的实际操作之后,能够对学习的知识具有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需应把握好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具有较强的求知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谆谆教导,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并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一、培养学生对于实际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导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对教学的强烈求知欲。教师应先培养起学生对实际动手操作的兴趣,才能进一步培养起学生的动手能力,唯有如此,方可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将长方形变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会出现怎样的改变”时,安排学生用教具木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其中宽为4厘米、长为9厘米,让学生计算此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并进行提问:“如果拉伸此长方形使其成为平行四边形,其周长与面积是否也会产生变化呢?”在提出此问题后,立即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他们都很好奇当这个图形产生变化之后,周长与面积是否也会产生变化呢?此时,教师让学生拉伸此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并安排学生对变化成的平行四边形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们观察后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高,会在拉伸之后相应的缩短,按照计算公式来推论,学生也会观察到在拉伸时,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不变,可是面积在逐渐缩小了。学生回答道:“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但是面积却变小了。”教师按照此教学方式,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提升其动手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实际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此学科又是完全源自于现实生活的,因此,将数学知识体现在现实的情境当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发展趋势,认知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依据其在现实生活当中的阅历与经验,来精心创设出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较好地认知事物的表象,并以教师对问题实质的归纳与总结,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由学生的动手操作递进至概括教材内容的整个过程,即为一个进行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将形象化数学知识转化为抽象化数学知识的过程,此教学方式可较好地开发出学生的潜能,奠定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升华的坚实基础。例如,教师在教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此问题时,可让学生应用部分长短不一的木棍来拼成三角形,在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时,可从中知道处于某些情况时,三条木棍并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但是可对木棍的长度进行调整之后再来拼接。如此一来,经过了学生的持续学习研究后,让学生逐渐了解了三角形的部分特点,再由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此一问题。

三、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完成了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当中,以真正成为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现实进行交流互动的时间,安排学生讲述动手操作的全部过程,以此来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课程时,教师应安排学生来进行相关的计算。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当中,首先不要提前讲解具体的计算方法,教师应提问道:“同学们,能够设想出几种计算方法?可通过应用教具或者是其他的方法来进行,并在学习小组当中进行讨论。”在进行学习研究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放置教具小棒、讲述过程,并由教师指导学生讲述自己是如何进行放置的,将全过程完整的讲述出来,并让所有的学生来评议出最好的方法是那一种。在课堂教学当中,具有热烈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了自我见解,交流与分享多元化的观点,并由教师将其认为较为适合的方法进行演示,并通过公式来推论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式。借助实际操作、进行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通过了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的反思意识获得了初步发展。“学习所有知识的最好方式,是通过自我的实践去发现与认知,这样就能进入深入理解,也能便捷地掌握其中的性质与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多安排学生进行教学用具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进行实际观察与测量,预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提供给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进行学习,在操作当中积极思维,并通过此过程来进行创新与发展。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动手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与研究知识,以此来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徐玉梅 单位:泗阳县新袁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沟通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要提升实践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教育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规定内容中可以得出,目前我国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上,从教师照本宣科讲授知识导致课堂氛围僵化的困境中脱离出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课外实践等方式,提升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的需要

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运用逻辑思维面对客观事实,用科学的方法剖析问题。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不仅要分析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以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心理特点为依据,亲自参与把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加深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活用教材,促进学习素材生活化

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编撰出来的,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一个基础,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很多教师都是以教材为根本,不敢“越过雷池一步”,以为教好了教材,就相当于教好了数学,其实不然。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当然学习材料生活化也要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力的状态。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生活化很强的例子:3月12日植树节到了,学校决定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200棵,成活了1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5%”,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5%”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丰富学习资源,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调查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脱离现实生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法独立存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通过有效的预习之后进行针对教材知识的调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对教材的重点知识有了较好的把握之后,在正式的课堂中将不再觉得知识乏味无趣。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情况着重了解,让学生参加一些生动的实践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将固定的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提升实际分析和操作能力。例如:在教师引入“百分数”这一概念之前,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百分数的存在,让学生亲自去发现百分数的存在,啤酒的外包装上印有“酒精度>3%”的字样,泡面上写有加量“15%”,通过观察学生对百分数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授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计算学校操场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测量,并讨论正确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实践能力。

3、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

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的年龄段,但同时由于年纪较小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认知上可能存在偏差或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引入新知识时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并通过与同学讨论、询问教师等方式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习成为其内在需求。例如:在开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分蛋糕的情境,在分蛋糕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平均分配的具体含义,但在人数不足时,会产生半个饼该如何分配的问题,教师便可以就此机会开始分数知识的教授,转变了传统的教师单方面讲解、学生简单操作的教学方式,而是在课堂中进行让学生实际分配的情景模拟,培养了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数学奥秘的精神。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为学生能够有效展开实践操作提供有利条件,因为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受拘束,不被外界环境所干扰,没有压抑的学习。

4、重视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要想达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教师除了要在正式的课堂中为学生模拟情境、创建良好的操作条件,在课下也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比例尺”相关知识时,在学生对概念及计算方法有了较好的把握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的操作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仔细观察教室里的中国地图,并找到该地图的比例尺,用自己的尺子测量出北京———上海的直线距离,再让学生通过所学方法计算出实际中北京———上海的直线距离。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后都为学生设计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通过有趣的实践操作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更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

作者:万永霞 单位:庄浪县第二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素质提高

摘要:

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要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素质。因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谈几点实践体会,谨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课堂教学;小学数学;素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1发掘生活主动学习

有目的的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给学生学习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判断,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从面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诱发好主动学习。如:在讲授《一个数乘以小数》新课时,我提出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去探求:商场里花布品种齐全,买的人真多。用多媒体呈现出来:①花布每米3元,求买6米多少元?②花布每米3.5元,求买3米多少元?层层深入,由乘数是整数的乘法,引入乘数是小数的乘法。③花布每米3.5元,求买0.6米和0.9米各多少元?再步步引入,设置疑问,诱发学生主动脉思考和参与要学习的内容。为此,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2激励参与主动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在智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提高保证每个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与思维的空间。如:《长方体的认识》新授课上,要让学生建立表象,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就必须有丰富的感知。笔者从复习引入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欲望,把长方体从诸多实物中抽出。导入新课后,接着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萝卜和小刀,指导学生把小萝卜先切第一刀,发现了面;再切第二刀,发现了棱;最后切第三刀,发现了顶点。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通过用手摸,用眼观察,动脑想,分别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什么特征?如果只有教师手中的模型,那么学习也只能作“观众”或“听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学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通过学生操作、触摸、观察、探究等,促进他们手、眼、脑协同作用,才能在头脑中获得丰富的表象,有了形象思维的支持,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了发展。两种思维的协同作用,交相渗透,协调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创新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从简单的工具和实际的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新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不断去探究、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

3创设情景帮助成功

北师大教授林崇德先生在《学习与发展》中指出:儿童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智力与能力的重要突破口;积极的思维品质在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积极的思维品质的发现和持续发展,可以引向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出现,最终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见,学生的主动、积极、好奇,用诱导的方法分析解决新的问题等等积极的思维品质,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和基础,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4培养兴趣主体参与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教学《除法的简便算法》时,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知识主动探究,主体参与,主动发展:①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上,计算:800÷32800÷8÷4720÷8÷9720÷72从而感知除法的简便算法。由于小学生好胜不服输的心理,促使产生学习兴趣:为什么第二和第四题好算?学生便产生了自主学习的欲望。②观察自学,主动探究。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上面两级算式,逐步理解了除法简便算法的算理。③指导学法,学会学习。学生在“愤悱”之时,通过自学课本,进一步理解除法的简便算法。

5指导学法培养创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程序。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产生创新思路。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参与学习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②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总结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工作,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数学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个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诱发、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对所学的知识有逐步的认识,对学习访求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获取知识的技能,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做到了“发掘生活,让学生主动学习;激励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景,让学生自觉成功;培养兴趣,让学生主体参与;指导方法,让学生主动创新”,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作者:王鑫惠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东湖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余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7).

[2]张金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1).

[3]任东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J].引文版:社会科学,2015(11).

[4]张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J].读写算:教师版,2015(38).

第四篇:小学数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既是教学要求,又是提高学生综合实力的途径,所以在国内受到高度重视。本文以小学生为对象,从意识和语言表达、教学方法、实践练习三大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实践

引言

数学对逻辑思维有一定的要求,思维逻辑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方便数学学习,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大有帮助,所以在当前教育中备受关注。逻辑思维应从小培养,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形象化的事物,增加了数学教学中的困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1.增强意识,注重语言表达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识,且要从一年级时就抓起。由于年龄限制,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较弱,通常到三年级后才有明显改变,所以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重点都不同,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比如刚接触数学时,应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和数学接触,打牢基础知识,学会辨别最常见的单位概念,包括数字大小、距离长短等。识数之后,可结合教学进度,适当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其从形象化思维逐渐朝着抽象思维过渡。加减算法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渠道,令学生对加减的原理和数字规律进行了解。比如小组共有5人,5个座位,走掉一个,就会空出一个座位。而如果进来一个,就会出现座位不够的情况。或者通过三个小组不同人数的对比,以及如何分配,才能让三个小组人数一样多。过程中的对比、分析、概括等都是思维逻辑的关键。因此,教师有必要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些教师认为,语言表达是语文学科,数学主要是跟数字打交道。其实有失偏颇,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沟通的载体,语言逻辑也属于逻辑思维范畴,教育应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不但具备专业知识,还能够把逻辑思维和思考方式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平常课程中,还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概念的概括,加减法的总结等。

2.更新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极其重要。在当前教学中,借助形象事物进行讲解是常用的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理解的困难,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理论知识太枯燥,能够吸引学生兴趣。今后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融入逻辑思维锻炼,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强大起来,应该防范学生对各种道具形成依赖,意识懒惰,不愿主动思考。比如在讲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时,可先给出一些实物,然后令学生发挥想象,联想相关事物,并能对其长度作出大概判断。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时,教师经常会举钟表为例子,不妨略过实物环节,由小学生主动去想象,尤其是角的移动和变化,如果有实物在手,很容易辨识,但如果仅凭想象思考,对不少学生来说都很难;之后鼓励同学们利用尺子对两个图形边和角的大小进行测量,对其关系有机总结等,这样既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又可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小学数学的知识相对较为零散,以基础知识为主,所以需要合理设计课程,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这一过程会对学生的概括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等都起到良好的帮助。课堂上应掌握多种方法,并灵活运用。比如分类比较法,数学学科非常庞大,为防止乱成一团,内部知识都有较为系统的分类,而且不论是分类内外,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异同性。概括和归纳是另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对同一本质属性的事物进行整合,可以加深理解,从中获取新的认识。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定理,为计算提供了技巧,可以缩短浪费的时间。当然,教师需要根据具体内容和实际需求,选择最为适应的方法,使得教学效率达到最高。

3.加强练习,积极参与实践

逻辑思维能力需要经过不断练习,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增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准备各种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习题,供他们练习。所选习题需要跟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具有启发性和一定的逻辑,如有必要,可以准备一些易错题,令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要鼓励同学们自己动脑思考,获取问题的答案,对其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培养。经常举办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够实现理论实际的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苏教版四年级数学《对称、平移和旋转》一节中,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木条、胶水等工具,制作出对称图形。这需要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深刻地理解,然后逐步探索制作方法,基本相当于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的过程。校园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关活动,如数独游戏、数字推理等,令学生根据给出的数字和条件,能够推理出最终结果。

4.结束语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但受年龄限制,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较弱,如果不从小培养,可能会影响到日后学习。所以,应当熟悉教育现状,重视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想办法解决,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相平平 单位:南京市雨花实小善水湾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