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课堂探究(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包括知识储备、学习习惯,还包括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不仅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等生理基础,还包括认知水平等心理特征。本文从课堂组织化、教学共同体、反思明晰化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利用旧知进行新知的教学。
关键词:
组织化 共同体 明晰化
英国数学家怀特海说,每一节课前,孩子们一般都应该经历一个“浪漫”的过程,这种浪漫的过程是已有知识在大脑中复现、“飞舞”的过程,这种复现能激起孩子们对于新知识的期待。杜威说,教学即生长,孩子的知识一定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高效的。那么,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数学教学呢?
一、促进课堂组织化,有效“激活”已有知识
当孩子处于浪漫阶段时,已有知识还是混乱的、沉睡的,它们只有被想方设法“唤醒”,为教学所用,才能成为一泓活水,生长成新的知识。“唤醒”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过程。例如三年级“分羽毛球”这节课学习的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是学习列竖式笔算这类题目的起始课。在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时,我采用了下列做法。1.引入问题:“有46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学生列出算式46÷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探究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和做法,调动学生自觉地把已有的知识经验“挖掘”呈现出来。2.汇报交流。在集体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调控了展示的顺序,让用学具摆放方法的学生先说,接着让用口算方法做的学生说,让用列竖式的学生最后说。因为前两种方法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可以作为基础铺垫。列竖式是新方法,但可以通过联系前两种方法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同时,让已会笔算的学生做小老师教同学,这也是分层利用学生资源的好方法。3.追问深化。找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质缺点”,进行追问深化。上课前,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家长或其他方式学会了笔算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会算”的层面,对“算理”并未真正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捕捉到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这一“质”的漏洞,然后通过追问“为什么4除以2得到的2要写在十位上?而且还要继续用2乘2得4,写在被除数4的下面,再相减呢?”这一问让学生开始反思算法背后的算理。学生结合口算的方法明确了笔算的算理。
二、形成教学共同体,多元展示已有知识
例如,教学《一一列举的策略》时,对于问题:“用16根1米长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围法?”最初我的教学设计是先让所有的学生动手摆小棒,体会周长和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结果一一列举出来。通过批阅学生课前“大任务单”,我了解到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能直接列式找到不同的围法;有的学生能主动借助小棒或画图进行思考;还有的学生在家长的点拨下才能想到用画图或摆小棒的方法找到结果。于是,我改变了原先的活动设计。出示问题后,在交流汇报环节,我要求汇报的学生不能“一言堂”,让借助小棒或画图进行思考的学生先汇报;让摆了一两个长方形,体会到周长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关系继续找到其他围法的学生补充;让直接用列算式的方法找到结果的学生最后汇报。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笔者综合他们不同层次的展示,将已有知识逐渐进行有效整合,此时新知识呼之欲出。
三、实施反思明晰化,促进旧知蜕成新知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活动之后的自我反思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提升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缺少了学生自我反思这一环节,就有可能只有“经历”而没“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对参与的数学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让他们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思考方法,有什么好的经验,学生储备中不足的,教师必须适当补充;学生储备中不正确的,教师必须巧妙纠正;学生因认知水平局限而困惑不解的,教师要点拨引导,指点迷津;学生已知中不深不透的,教师要画龙点睛,深化提升,最终使旧知蜕成新知。例如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第一步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推导过程,让学生思考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第二步引导学生猜想今天学习的圆能否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旧知的推动下积极思考如何转化;第三步引导学生操作,可以将圆转化为什么图形,怎么转化,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让学生交流共同讨论得出结论:通过将圆分割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由圆的半径与面积的关系转化为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的公式。数学知识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基础,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当作一种学习的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使课堂充满探索的气息,让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胡金雪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参考文献:
马文越.要重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负迁移[J].吉林教育,2014,(11).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运用
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领域内的应用日趋普及,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学教师感受到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带来的益处。本文首先从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发展入手,分析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基本情况,剖析了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时机选择,并对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几点策略。
一、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步进入教育与教学领域,并迅速发展壮大。而在我国教育领域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很快得到非常积极的探索,并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由此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应用重要性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其有效性与有益性也被世人所公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外教育与教学领域以IT为支撑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国内外专家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由此教育教学信息化成为该领域发展的一种重要标志性特征。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思维方式、教学方式方法等都发生诸多重大变化。然而,在多媒体教学传来喜讯的同时,也存在着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时出现生搬硬套以及非切合实际的运用。比如:有的教师仅仅通过形式的取代,而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的突出作用,存在机械照搬的现象,最为典型的就是不能立足于自身的教学特点与教学的具体实际情况而进行简单模仿,结果导致课堂中出现了“散乱的活跃”。因此,我认为多媒体的运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同时必须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灵活运用。
二、注重在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时介入多媒体
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紧贴教学内容,创设出能够贴近学生具体生活的情境,能够促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进而在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生活化的情境,如小孩子们玩风车的情境,从而转入旋转风车的特写画面,并由此引入课堂教学,这不仅很好地调动起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注重在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中介入多媒体
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就多媒体教学进行了知识保持性实验,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如果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学习,其较为长久性的记忆不会超过10%,而通过听觉获取的知识内容,产生较为长久的记忆比阅读会高一些,但通常不会超过20%,而通过视觉动感刺激,持久记忆量又将会有所提高,将可达30%,而通过听觉与视觉同步刺激所产生的持久记忆量可达50%,而如果通过交流互动,如通过自己的口头表达加以叙述出来的内容,其持久记忆量将可达70%。与此同时,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重点问题的理解、思考与分析。例如:在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表达清楚圆柱转换成长方体的过程,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而如果引入多媒体进行演示:先将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个底面扇形的柱体,再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样就能直观、形象地将这个转化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由来。
四、注重在阐明概念、区分异同中介入多媒体
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这主要源于多媒体技术可以综合人体的听觉、视觉与触觉在内的多类感觉器官进行综合感应,促使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并发产生作用,大大增强教学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与趣味性,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舒适、愉悦,让学生产生甚至终身难以忘记的视听效果,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理清数学概念,区分相关知识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而促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掌握整个知识体系。例如:为了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区分“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时,可以出示两幅多媒体动画,其中一幅动画展示的是某一只小猫绕圆的边缘进行一圈又一圈的小跑,并且每一圈跑过之后的路线颜色发生改变。另一幅动画则以扇形的样式在“扫描旋转”,对于“扫描旋转”过的部位进行颜色变换。由此提升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总结
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以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首的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并挖掘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显然,以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为牵引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深切感受到多媒体对数学教学的帮助,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得到有力提升。
作者:胡英 单位:苏州黄桥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学习研究
摘要:
长期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生涯,作者总觉得要取得好的教学成绩,首先要处理好小学数学课堂的合作交流学习问题,让学生真正调动起自身的学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引导 形式 推进
长期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生涯,笔者认为:教学时,首先教师要营造交流的良好氛围。1、教师应与学生构建良好的交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才能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学生会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表述能力,教师也能将正确的教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日后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2、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引着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配合学生学习,教师应积极主动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心与爱护,只有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了,学生才会主动的参与带到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要对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受到重视,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指引学生学习,教师要积极参与引导,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学习的热情得到释放。就这方面作者通过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这节课的多次教学,对此加以说明。
一、展示交流要有层次性
作者在第一次教学该课例时,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后,就让学生自主汇报,确定交流的小主题。预想形成一个开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学生汇报的是长方形边的特征,有的学生汇报的却是正方形边的特征,紧接着又有学生折回来汇报长方形的特征。这样,整个汇报过程就显得杂乱无序,导致很多学生无法进行有序的观察、思考。因此,在第二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方案。当学生开始探究时,我利用巡视的时间,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将学生探究的结果及采用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全班交流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别从长方形的边、角、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四个方面进行有序的交流,同时在交流采用的方法时,各种方法分开汇报。这样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和规范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有层次的交流研究教学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就能得到良好的启发,并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主在课堂中与同伴进行交流探讨,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激发自身的探索精神,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拥有良好的数学思维。
二、展示交流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沟通
合作学习之后的全班交流往往只是探究结果的汇报,由于各自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虽然汇报了,交流了,但有可能只停留于“听一听、说一说”的层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沟通,才能使交流中出现的各种方法“深入人心”,促进交流目标的达成。第一次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作者只是让学生交流、演示各种方法及发现的边、角的特征。课后发现学生其实对他人的方法不甚理解,因此,就无法进行有效建构。第二次教学我对教学方案进行了改进:首先教师通过语言进行引导,如“你的方法和他一样的请举手”“谁能听懂他的方法?你能再演示一遍吗?”“你有什么疑问吗?”通过这些语言引导学生边倾听边思考边质疑,从而理解他人的方法。其次,对有创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在操作中理解、掌握、优化新方法。如,有的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发现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折一折”以后只量一次就能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对这些方法我先让学生模仿折一折,再让学生说说这些方法好吗?好在哪里?这样学生通过相互沟通,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收获,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不仅理解了他人的方法,也在同他人思维的碰撞中展开创造契机。总之,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策略探索:第一,明确小组合作教学目标。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的与同伴之间交流合作,这样教师就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与他人友好的相处,并形成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小组合作的教学目标,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制定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案,从而使教师在进行合作教学不会发生混乱,而这样教师也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合作学习欲望。第二,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就能培养自身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积极踊跃的发言,表达自身的意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能力。第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同时也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实际的教学作用,如果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不符,那教师将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位教师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时,教师先让学生对直线有基础的认知,然后教师就让学生直接研究生活中存在的直线,由于学生对直线缺乏准确的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很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这时又让学生分组谈论教学内容,其谈论的结果依旧让教师失望,教师这种不合实际教学内容的教学,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学生也无法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第四,教师应明确指导方向。如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教师的指导,学生将无法准确的学习教学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教诲,教师在教学时应明确指导方向,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学习,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反复的学习教学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记忆力,这样学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能快速的解决。
三、总结
总之,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精心组织合作学习之后的数学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师生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黄为民 单位:福建省漳浦县林前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实效性探究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采取哪些主要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呢?
一、挖掘素材,提高“比较”的直观感受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比较素材,让小学教学中的比较素材真正发挥实效,使素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媒介,还是小学生能力培养的载体。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比较的素材是丰富的,教师要积极地挖掘,恰当地运用,那么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小学生的比较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在小学教学中,“同样多”“大小”“大于”“小于”“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内容的教学,这些内容本身就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离不开比较这一手段,因而在教学中要弄清谁与谁比,确立比较的对象,显示比较的结果。由此,在低年级教学的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谁多谁少的问题,让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不是浮显于表面的遇多“+”,遇少“―”。当然,在比较中,选择的标准不同,比较的结果也会不同。在小学数学的概念和计算教学中,都广泛地运用比较,因此,教师要重视通过比较,让学生领会掌握知识,并通过比较,提高小学生的比较能力。
二、明确方向,分析“比较”的应用价值
比较要围绕目的明确进行,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去进行比较,只有这样的比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比较”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才能更自然地运用“比较”这个数学方法。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时要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按要求每2根分成一堆,然后每3根、每4根、每5根和每6根分成一堆,操作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分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成几份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成几份后还剩几根,而剩下的几根又不够再分一份。由此引出有余数的除法,随之还弄懂了余数的由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比较:⑴10÷2=5⑵10÷3=3……1⑶10÷4=2……2⑷10÷5=2⑸10÷6=1……1⑴⑵⑶⑷⑸各标式中余数与除数间的大小关系,发现⑵⑶⑹三式余数虽不同,但总比相应的除数小,这就为教师抽象概括出“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个结论奠定了基础。又如:在教学五年级《找规律》周期规律时,解决盆花的问题,学生分别使用了画图、用奇数与偶数推理、用除法计算等多种方法。当问到“哪一种方法最好?”时,通过比较,很多学生说出的往往是用奇数与偶数推理这个方法。当教学环境来到彩灯的时候,“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学生中大部分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有些学生用了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明显最好的方法被大家弃之不用了,当“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出现时,画图的学生也会在画了一个圈之后改用计算的方法。比较三次方法的选择,学生能够通过回顾比较,知道了用奇数与偶数推理明显的特殊性。通过比较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深入,而学生在教学中则能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求同”“辨异”,运用“比较”的分析能力
人们常说:“我们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来了解事情。”我们知道,不少知识相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有时容易混淆。教学中应当安排必要的环节,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求同”或“辨异”的比较,促使易混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分化,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以形成对这些知识的准确理解,并采用一些对比性的练习,预防和纠正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与差错。例如:教学第一册“得数是6.7的加法”,让学生看图,5盒黄花,1盒红花,两个小朋友在数一共有几盒花,引导学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5+1和1+5,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加法算式哪儿相同,哪儿不同。相同的地方是:这两道算式都是加法算式,相加的两个数都是5和1,得数都是6。不同的是:相加的两个数前后位置不同。从而归纳出:交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这类对比性练习,要进行“求同”比较,更要进行“辨异”比较,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搞清计算的法则。又如,在小学数学第三册学习了除法的两种分法后,为了使学生初步弄清这两种情况的联系和区别,教科书专门安排了两种分法对比的例题,通过有联系的两幅实物图,把两种分法进行比较,再相应地写出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把这两个算式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异同,以利于学生了解两种分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
四、明辨是非,凸显“比较”的思维训练
无论是变式题还是应用题,在求解的过程中都应重视思路及数量关系的比较,这不仅是解题的需要,也是思维训练的基本要求。平常,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模仿性的练习也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或变式题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我们要是能让一题多变,通过对题目的比较,让学生在变中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进行一些适时的追问,让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问题的本质,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作者:黄冬金 单位: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创新教学探析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思想和方式来进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的积极性,使他们高效地掌握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现高效的创新教学。
一、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思想,深入探究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师具备创新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对教学进行改革和突破,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让他们在数学数学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新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不能为了节省教学时间,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知识探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时,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来使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思维的活跃性,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使数学课堂充满智慧的闪光点,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实现高效教学。
二、正确运用激励和表扬,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动力
学习动机是让学生主动、深入探究知识的有效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激励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要关注他们的思维动态,并善于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产生强烈的内动力,使他们积极地进行知识探究,想要获得更多的表扬。通过有效激励,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进行学习,有效实现了高效的创新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励时,教师要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收获,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表扬,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及时收到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学习的自信,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在传统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是在教师严格要求下进行的,面对严厉的教师,学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教师缺少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途径,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积极思考,有利于他们深入思维问题。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学生敢于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和思考时间,让他们能够通过认真阅读学习内容,重点理解知识的重难点,在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积极性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了发展,并在思考过程中使思维更灵活。除了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互相分享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看法,在学生共同智慧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获得发展。
四、利用问题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对问题的思考能够使思维更加活跃,通过多方面的分析,联系已有的数学知识使问题获得解决,这个过程是一个思维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的领悟,同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能让他们在具体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深入探究,从多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发展数学创新思维。在问题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教师和教材中的不同看法要敢于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分析,提高思维的创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新旧知识联系过程中有效解决思维中的矛盾冲突,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五、重视学生实践,促进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在实践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教学和学生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不仅掌握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还能用知识作为指导,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发展。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十分注重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广泛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中去。实践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我设计了这么一道题:调查你家附近某一商店或某一商场一个月内几种商品的销售情况,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从你制作出的统计图,你可以看出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略作分析。同时针对统计的结果,你想对商店老板提出什么建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调查过程中把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六、总结
总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实现创新教学,教师需要在不断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在教学中,以新课改的要求为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在活跃的氛围中获得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他们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教学。
作者:高汝礼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海港镇中心小学
第六篇:游戏教学法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小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误区,尤其是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一、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顾名思义是指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目前小学教学实际,以儿童在学习中出现的心理状况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将枯燥乏味的逻辑运算转为学生普遍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善于接受新鲜稀奇事物。教师是否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而游戏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这些心理和生理特点。利用游戏时,学生们的无意注意,在无形中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减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误区
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合作学习不是在课堂教学中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而应该重视学生因讨论而取得的实质效果。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有的老师经常是一提出问题马上就让学生讨论,以至于学生都不知道要干什么。还有的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在学生讨论未果的情况下终止合作,这样就使得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空架子,完全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总是要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学习不仅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地要调动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一些较为有趣的情景。起初,学生们对于一些比较新奇的情景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开始时那么浓了,最后只能是流于形式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困惑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应用题的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往应用题的内容都是比较枯燥的,有的完全与日常生活没有关系,这样使得学生不感兴趣。
三、游戏教学引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实践探索
设计游戏教学的思路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对于要实现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事先告知学生们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们的期待,以便让学生们做好特殊的准备。在游戏过程当中,老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作为导演,老师应该有能力控制游戏全局,指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必要时还要给学生示范;作为演员,老师也应该积极加入到学生当中,诱发学生进入游戏状态,更好地调动各种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游戏当中。在每个游戏结束时,老师应该及时总结。总结要注意以肯定为主,让学生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创设竞争性游戏,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比较薄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单调的符号,复杂的公式以及一些抽象的原理会让小学生感到非常枯燥乏味。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采取竞争性的游戏,把一些枯燥的知识设置为游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知识。设计贴近日常生活的教学游戏,用数学游戏解决应用题的难点寓教于游戏,必须用正确的思想、聪明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设计好与应用题相关的游戏,让学生们在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下进行应用题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采用游戏教学应注意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采用游戏教学固然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游戏设置的目标要明确,不能一味地追求让学生们开心的教学氛围。游戏的设置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相一致,针对教学难点有意识地进行设置,要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游戏时对教学秩序要有严格的规定。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游戏能够顺利开展,达到教学目标,而不是任由学生“一窝蜂”式地随意活动。在游戏任务开始之前,要给学生们提出较为完整严格的游戏规则,每个游戏的参与者都必须遵守该游戏规则。在游戏中,把教学任务和游戏规则有机结合起来。游戏时应有全局观念,尽量让所有同学参与其中。
作者:陈莲花 单位:赣州市宁都县第一小学
第七篇:构建小学数学优质课堂
一、前言
目前我国正不断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教育改革,在这个过程中,课堂质量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对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数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科目。小学是巩固学习基础的良好阶段,但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尚弱,在学习数学时难免会遇到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予以更多的耐心来辅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将针对构建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问题来进行探讨。
二、构建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最终的归宿;它能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作用,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设计教案内容来明确教学的目标,教案要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来设计,三维目标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教案在紧扣这三个目标进行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要结合他们现有的数学能力及发展所需,从而确定教学的目标,并根据此目标设计出有递进性的、层层深入的教案。以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为例,在教授关于三角形分类的知识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不同三角形之间的差别;掌握判断三角形种类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
导入新课对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教师对新课具有优秀的导入能力,在课堂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图案,如建筑物、三角板、三角形标志、三角形的盒子等等,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并让学生列举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而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是否所有的三角形都是一样的?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此时教师便可利用“三角形不全是一样的”的话题引进三角形分类的内容。成功引入新课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区分这些三角图形之间的差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醒,如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边长,每个角的大小等等,在学生之间营造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不同描述出来,最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总结这些描述,带着总结的内容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师可采取继续对学生引导的方式:那我们看看我们所总结出来的不同点是不是正确的。从而继续抓住学生的视线,利用学生此时的求知心理,引入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定义,对于学生描述到位的方面予以肯定和鼓励,而不足的地方要耐心纠正。最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再次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三角图形为何种三角形。在学生判断后,向学生提问:你们如何判断出是这类三角形?促使学生借助此前所学的定义来回答,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同时增强学生对三角形种类的判断能力,使其对不同的三角形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展开合作学习
学习不只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集体讨论完成。比如在教授“圆”的内容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一些物体要做成圆形而不是其他形状,并列举一些典型的事例作为讨论的对象,如车辆的轮胎、机械的齿轮等等;然后进行分组,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不仅可以参与其中,还有可能会在互相讨论,表达看法的时候受到启发,激发出自己新的想法。让学生展开合作,能够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把多个人的意见集中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观点,并且能够利用热烈讨论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顺利完成任务,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进行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过程进行价值判断的做法,评价的内容包括成绩、心理素质等等,这种评价体系也应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其进行评价,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面对其不足之处,应更多地采取引导改进的方法,切勿指责批评,尽可能利用积极的评价促使学生进步。除了教师对学生评价外,还可以让学生彼此进行点评。比如在刚刚结束小组合作的情况下,让小组的成员开展互评;进行小组合作时,成员对组内情况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因此让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在学生互评时,教师要从旁提供帮助,总结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
三、结语
数学对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此外还需要注意力的集中。然而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不成熟,这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过,虽然他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较弱,但是处于童年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儿童的发展特征,利用他们的求知心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就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
作者:叶军荣 单位:武宁县罗溪学校
第八篇:实践探究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摘要: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愈发重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思想,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对此,本文将结合实践探究教学经验来对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这一问题进行简要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
实践探究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命力
实践探究活动是组成数学课程的重要部分,它主要是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主要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直接体验与信息,基本形式是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究教学主题,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的出现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较抽象的概念与定义,提升学生掌握与运用数学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能力。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参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数学主要是一门实践探究性的学科,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善于利用这一教学特点,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课堂活动中,使学生乐于参加,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减法》时,教师可以这样来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这个果盘里总共有大小均匀的8块西瓜,现在我要将这8块中的1块送给咱们班最听话的小朋友小明,但是这西瓜也不是白给的,小明同学需要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请问这果盘里还剩多少块西瓜?思考片刻后,小明说还剩7块,紧接着教师再将4块西瓜分出去,并要求分得西瓜的同学回答类似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抓住时机进行课前导入,告诉学生减法的定义。由于学生已经经过了实践探究,所以在减法的学习过程中,难度会适当降低,且这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乐于加入其中。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能极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乐于学习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注意力发散等心理特点,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多姿多彩,让学生主动自愿地走进课堂学习中,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原本就是一门以实践探究为主的学科,对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数学的这一属性,尽量创设实践性强、探究性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原来也可以如此有趣、生动,让学生做回学习活动的主人,真正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与乐趣。考虑到小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创设这几种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活动、游戏式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式教学活动等,为了使小学数学课堂不至于那么单调、枯燥,教师可以同时将这几种教学活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具体的实践活动和操作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游戏实践中真正了解与感受数学这一门学科的魅力,进而提高数学活动课堂的教学效率,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活动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材料与例子带入课堂教学中,让数学回归于生活,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相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小培养学生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学会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会生活,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升华学生学习的高度,了解到数学课堂原来也是如此的有生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素质教育教学的相关要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焕发小学数学课堂的生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科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加入其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作者:蔡舒云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田晔.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1(26).
[2]唐恒侠.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精彩纷呈[J].中国校外教育,2012(35).
第九篇: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仍然运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每天都做很多练习题,但是学生并不明白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应当把生活元素融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数学知识应运用于生活,把实际生活里的问题与教学相结合,唤起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欲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对人们的生活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展开教学时,教师只是注重讲解教材上的内容,所讲内容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很大关系,学生对学习数学提不起兴趣,教学效率低下。倘若把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小学生运用自己所学来思考与处理所遇到的难题,可以使其明白数学的重要意义,唤起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欲望。数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实例展开归纳与总结,让其领悟数学知识是如何得来的,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在讲解“垂直与平行”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观察黑板的垂直与平行,让其在实际观察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实际观察的过程中小学生会领悟到学习好数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学习数学是非常必要的,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特征,精心设计符合小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小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以及已经学会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更好地领悟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建立以下教学情境:这次运动会,哪些同学参加了跳高项目?请站起来给老师看看;将人数点清后记在黑板上。哪些同学参加参加了跳远项目?请站起来给老师看看;再将人数点清后记在黑板上。这时,小学生们就会发现,其中有的同学站起来了两次,那怎样记录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呢?教师通过利用小学生周围的实际事物,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提高其主动性。
二、打破课后作固定模式
掌握数学原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理性地认识问题,从而实现进步与发展,并且在处理问题时得出新的结论。数学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应当尽量多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引导其灵活运用已学数学原理去解释遇到的一些现象。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能够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成绩。例如:在讲解完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放学后量一量自己的床的长与宽,并依据所得数据计算出床的面积。小学生亲自动手后,真正领悟到数学原理的真谛。在要求学生写数学作业过程中,教师应当打破以往课后作业的固定模式,引导小学生融入实际生活,灵活运用数学原理,这样可以充分提高其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教师所设计的相关练习题应当多样化,从而丰富学生的体验。例如:在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不一样的课后作业,可以让其归纳一下生活中所见到的图形;计算一下一共见过多少种颜色等,这些都可以促进小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源泉,从而使其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兴趣,然而其年龄尚小,理解与思维能力不强。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本知识,没有运用有效的方式将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那么小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磨灭了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能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生活化教学的首要步骤就是对课本内容的生活化,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要结合生活元素,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数学原理的源泉,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乘法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将小学生熟悉的人物、房屋、物品等实物做成动态的图片,展现给小学生观看,引导小学生先展开加减法运算,再展开乘法的学习。这样不但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四、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利用其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从而领悟数学的伟大作用。在每教完小学生一个新知识后,教师应当引导其走进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其灵活运用的能力,引导小学生在周围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完“元、角、分”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亲身体验一下买东西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且加强记忆。教师应当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领悟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展开教学时融入生活元素,可以唤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把数学原理运用到生活中,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当从小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生活事物出发,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的每个步骤中,从而使小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提高其实践能力。
作者:宋增喜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克强学校